元宝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查看: 143|回复: 0

“铢两制”铸币的主流——五铢钱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2-9-20 12:5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如昙花一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书同文 ,车同轨,发行全国统一的货币,在经历短暂的统一后,秦朝却是二世而亡。汉朝的开拓者刘邦经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终于在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汉朝沿袭了很多秦朝的制度,于是就有了汉袭秦制的说法。
西汉建立之初,经济萧条,百废待兴,民间怨秦钱重难行,就有大量私铸的榆荚小钱,至吕后二年(前182),又减重,行“五分钱”,半两钱的实际重量被消减到了实际重量的五分之一两。到了汉文帝五年(前175)再次减重为四铢。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废半两钱,改铸三铢钱,钱的实际重量只有两克左右。由于此时的汉朝经济经过文景之治的韬光养晦,经济已然复苏,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最终确立了五铢钱的制度。
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铸行时间最长的一种货币,自西汉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一直到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历时730多年,而钱重五铢(约3.5克—4克)的重量标准,一直影响后世,五铢钱和秦朝的半两钱同属于记重钱。另外在西汉四铢半两时期就已经有了铁铸的半两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铁钱。


在现存的实物中还发现了西汉时期的压胜钱,如半两镇库大钱和以人物造像为主体内容的画像钱、吉语钱、宫中行乐钱等,这些都是中国早期压胜钱的代表。


西汉武帝早期的五铢钱比较混乱,有郡国五铢、赤(侧)仄五铢、三官五铢、宣帝五铢以及小五铢,金五铢等等。汉武帝元狩五年,诏令各郡国铸行五铢钱,称为郡国五铢,又叫元狩五铢。钱文为“五铢”,小篆书,光背,正面有轮无郭,背面则轮郭俱备。钱直径2.5厘米左右,重约3.5-4克。“五”字交笔斜直或有弯曲;“铢”字的“朱”头呈方折型,“金”字头较小,仿佛如一箭镞。少数钱上有一横划。其材料改用紫铜,因而有紫绀钱之称。后因各地铸造技术高低不同,铸造的钱币质量参差不齐,于是在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汉武帝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统一货币发行。三官五铢就是这个时候铸造的。该钱制作精美,边郭工整,重量准确,钱文秀丽,为钱中楷模。三官指钟官、辨铜、均输(技巧),统指政府铸钱的机构。中央为推广均输法,新设水衙都尉一官,在长安上林苑办公。上林苑是政府铸钱的机构,是汉初在原秦代旧苑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有离宫70所,周围面积达300余里,包括现今的西安、周至和户县。


上林三官五铢钱的特点
一、钱文严谨规矩,“五铢”二字修长秀丽,风格较为一致,“五”字交笔缓曲,上下与两横笔交接处略向内收。“铢”字“金”头有三角形、箭镞形两种,四点方形较短。“朱”字头方折,下垂笔基本为圆折,头和尾与“金”字旁平齐,笔画粗细一致。
二、钱型整齐,直径25-25.5毫米,穿直径约0.97厘米,郭厚0.15-0.2厘米,宽0.1-0.14厘米,比郡国五铢的郭略宽,且深峻平整,连接钱肉的一面垂直。背有内外郭,个别内郭四角微凸。
三、重量以3.5-4克者为多,少数的超过4克。
四、铸工精细,面背比较平整,内外郭宽窄均匀,规矩整齐。
五、记号有穿上横和下半星两种。
六、三官五铢币材的颜色为红色,含铜量在70%以上,含铅量约20%,比郡国五铢略低,但配比合理,物理性能好。上林三官五铢钱的铸造工艺先进,多为铜范或制作极精细的泥范所造。三官钱形制及“朱”字头方折的特点,系由三铢钱继承而来,进而成为此后西汉时期五铢钱基本特征。


西汉昭帝年间(公元前86年-前74年),昭帝五铢大小和武帝时三官五铢相同,但重量要比三官五铢轻,一般又比宣帝五铢略重。从书法上看,钱文“五”字变化较大,一般字形瘦长,“五”字两边交笔已变弯曲,两股末端有明显的收敛,上下横长而接于外郭;“铢”字“朱”字头方折,“金”字旁呈三角形,明显低于“朱”字。面文外郭较高窄,但比郡国五铢及三官五铢略低,有穿上一横或穿下半星记号。铜色深红,铸造技术比三官钱略显粗糙。
西汉宣帝年间(公元前73-前49年),吏治清明,四海无事,国泰民安,物阜年丰,是西汉的黄金时期。同时国际贸易也很发达,也是西汉的最高峰。宣帝五铢是汉宣帝在位期间铸行的。该钱铜质、形制、书体、铸造均已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钱文笔画挺拔,给人以清秀超逸之感。“五”字交笔弯曲,上下横画超出交笔末端外,“铢”字的“金”头多呈等腰三角形而低于“朱”字。此外还有一个特征,就是该钱的外郭由外向内作坡状倾斜。钱直径有25和26毫米两种,最常见的郭厚1.5厘米,穿宽1厘米,重3.5克左右,面郭约厚1.5-2厘米。在两汉五铢中这种钱的面郭最宽。其形制整齐,肉面光洁,钱内外郭略高于钱肉,薄厚一致。宣帝铸钱以工整敦厚著称,在西汉钱中地位极高。
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小五铢始铸,俗称“鸡目钱”、“鹅眼钱”,由其形小而得名。小五铢面文“五铢”,铸造精美,面有周郭,无好郭,背侧肉好,周郭俱备,文字清晰。钱直径在1.15-1.2厘米之间,重约0.62-0.65克。钱文书体亦与武帝、昭帝、宣帝三代各有区别。“五”字交股有的较直,有的略弯,也有的弯曲甚大,形制上有的穿上横画如三官钱式,也有如五铢最常见的面内无郭的一种。这说明小五铢并非一朝所铸,也同普通五铢一样,分别铸造于武帝以后的西汉各个时期。


剪轮五铢钱又称“磨郭五铢”、“剪郭五铢”。武帝初铸五铢时“周郭其质”,以防止奸民从钱背面磨铜取熔。可是西汉后期竟出现另一种磨边的剪轮五铢,是一种用普通五铢钱经磨鑢加工而减重的钱币。实际上这种五铢叫磨边五铢最为贴切。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实行了四次货币改革制度,五铢钱一度被荒废,随着王莽政权的败亡,刘秀建立东汉后,五铢钱又一次被确立了正统地位。在东汉末年三国割据的政权混乱时期,以及隋唐建立之前的这一段时期内,层出不穷的货币在中国历史上百花齐放,公元581年,隋统一后,另铸“开皇五铢”,结束了长达一百余年币制混乱的局面。唐武德四年(621)铸“开元通宝钱”,废止五铢钱。五铢钱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由此中国货币体系开启了由“两铢”时代向年号钱的转变。五铢钱流通七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铸造数量最多,流通时间最久的钱币。
五铢钱的发展变迁
武帝五铢


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铸,含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面文有穿上半星、穿上横廓,四决文等不同形式。轮廓深峻、文字精美。
东汉前期五铢
公元40年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采纳马援建议开始大铸行。面文特征是“金”字头较大,“五”字交笔更弯曲,“朱”字头圆折,竖画两头较细。铸造较为规整。

剪边五铢


东汉晚期又称“錾边”五铢或“剪轮”五铢,指边廓连同部分钱肉均被剪去或錾切的五铢钱。无外廓,“五铢”二字残留偏旁。

董卓五铢


公元190年。东汉末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所铸。无内外廓,“五铢”二字夷漫不全,很难辩认,世讥称之为“无文”。该钱堪称我国货币史上最劣质轻贱之小钱。

直百五铢


公元214年汉献帝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入蜀后铸于成都。初铸钱大而厚重,后铸逐渐减重,最轻薄者,不足0.8克。面文篆书“直百五铢”,即价值“一百枚五铢钱”。常背铸或背刻阴文和文饰,也有背铸阳文,如“为”字或四出文。
蜀五铢
刘备入蜀后铸,时约公元214-263年。形体相对于两汉五铢,较厚,面背均有外廓,笔画较肥,铜质晦暗。

魏五铢


三国时期。魏文帝,明帝皆铸有五铢,新钱形仿汉制五铢,故称“魏五铢”。魏五铢轮廓清晰,钱形厚重,边廓压金。

沈充五铢
东晋孝元帝太兴年间(公元318-321年),吴兴沈充所铸大孔小钱。钱文作“五朱”、“五金”,外廓隐约,钱体轻小,似为东汉“剪轮”钱式的仿铸品。
太和五铢


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在洛阳铸行年号钱“太和五铢”。其形制与汉五铢类似。钱文直读,光背,字呈方折,在隶书和篆书之间,又有增笔。钱体大小轻重不一,大者直径2.5厘米,重3.4克;小者直径2厘米,重2.5克左右。
永平五铢


宣武帝永平三年(公元510年),改铸“永平五铢”。永平钱版式复杂,大小轻重不一,大型者多为政府铸造,小型者多为民间私铸。钱直径一般为2.2~2.5厘米,重2.2~3.2克;面文“五铢”,横读,制作比较工整,旧谱有的认为是“鸡目五铢”。
永安五铢


永安五铢也是年号钱,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铸。钱文直读,“安”字界边减笔,匠心独具。据史书记载,“永安五铢”钱共有三种:一种是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孝庄帝铸行的光背钱;第二种是永熙年间(公元532~534年)孝武帝铸行背“土”字钱;第三种是北魏分裂后由东魏孝敬帝于兴和三年(公元541年)所铸行的背四出文钱。这三种“永安五铢钱”中,以北魏孝武帝铸行的背土字钱最具特色。该钱背部穿孔上方铸有一个“土”字,“土”字与背穿孔相连,正好组成一个“吉”字,所以当时又称吉钱,人人佩戴,以为吉祥。永安五铢钱大小轻重不一,一般直径为2.2厘米,重3克左右;轻小者直径1.8厘米,重约2克。
梁铁五铢


南朝梁武帝萧衍普通四年(公元523年)铸行。铁“五铢”形体略小,背纹四出,是我国首次大批量铸造的铁钱。
常平五铢


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公元550年)铸行。制作精好,钱文优美,“常平五铢”四字玉筋篆直读,构架匀称,笔画圆润,“平”字上横与面穿下廓合一。属设计和铸造都极为考究的泉品。
隋五铢


隋五铢边郭较阔,"五"字交叉两笔较直,近穿处有一道竖画。标准隋五铢钱一般径2.4厘米,重2.8克左右,重者可达3.5克以上;小型隋五铢钱径2.3厘米左右,重2克左右。隋五铢大多铜质较好,制作规整,外廓宽平,有的"铢"字"金"首三角内斜,"朱"首方折,有大小两种。因币材配剂铅量增加,钱色发白,故称"白钱"。开皇五铢,隋五铢是我国“铢两钱制”的终结。
五铢钱为中国历史上流通时间最长的货币,对当时中国的经济影响意义非凡,也在中国货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存的五铢钱钱型完整的大多都属于两汉时期的遗存。因为流通时间长,发行量大,所以传世的也比较多,故收藏意义不大,但对于一些特殊的钱币,收藏者应该区别对待,比如四出五铢,背穿星,传形五铢等应该予以区别对待。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参考资料
[1] 何盛明. 财经大辞典.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 两汉五铢钱.中国网
[3] 中国钱币收藏鉴赏.上海古籍出版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