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货币研究
①货币理论
唐代的货币流通,变化很多,初唐以实物经济为主,中唐发生过一次严重的货币贬值,接着是一次回缩,晚期又一定程度地返回到实物经济去。所以当时对货币的意见比较多。
自初唐一直到开元年间,国内维持着和平,商业获得发展,货币数量显得不够。特别由于南北朝的钱制混乱,绝大部分钱币不够分量,武德四年的币制改革已废用旧钱,采用新的开元通宝,货币供应全靠新铸,货币数量显得更少,所以盛行实物经济。当时赐炉铸钱,也不失为一种补充的办法。留心货币问题的人,往往主张铸钱,多少带一点金属论的观点。
陈子昂(公元659—700年)便是一个例子。他在《上益国事》中说:
伏见剑南诸山,多有铜矿,采之铸钱,可以富国。今诸山皆闭,官无采铜,军国资用,惟敛下人。乃使公府虚竭,私室贫弊,而天地珍藏,委废不论。 张九龄(公元673或678—740年)代玄宗拟《敕议放私铸钱书》,反对实物货币,主张自由铸钱。他说:
布帛不可以尺寸为交易,菽粟不可以抄勺贸有无。故古之为钱,将以通货币。
顷者,耕织为资,乃稍贱而伤本,磨铸之物,却以少而致贵。顷虽官铸,所亡无几;约工计本,劳费又多。公私之间,给用不赡,永言其弊,岂无变通。 韩愈(公元768—824年)在他的《钱重物轻状》中发表他对通货紧缩的对策。他提出几点办法:
一曰在物土贡。夫五谷布帛,农人之所能出也,工人之所能为也。人不能铸钱,而使之卖布帛谷米以输于官,是以物愈贱而钱愈贵也。今使出布之乡,租赋悉以布;出绵丝百货之乡,租赋悉以绵丝百货。去京百里悉出草,三百里以粟,五百里之内及河渭可漕入,愿以草粟租赋,悉以听之。则人益农,钱益轻,谷米布帛益重。 《资治通鉴》的记载稍有不同,而且详细些。那一次谈话是针对两税而言。杨于陵说:
钱者所以权百货,贸迁有无,所宜流散,不应蓄聚。今税百姓钱藏之公府。又,开元中天下铸钱七十余炉,岁入百万,今才十余炉,岁入十五万,又积于商贾之室,及流入四夷。又,大历以前淄青、太原、魏博贸易杂用铅铁,岭南杂用金、银、丹砂、象齿,今一用钱。如此,则钱焉得不重,物焉得不轻!(《资治通鉴》卷二四二《唐纪》五八穆宗长庆元年) ②货币史
唐初所撰的《晋书》和《隋书》都有《食货志》。《晋书·食货志》一卷分为三段或三节,前两段是谈一般的经济问题,包括货币在内;第三段专谈货币史,是接班固的《食货志》而写的,自公孙述起一直到东晋安帝元兴中为止。总共只一千七百九十二字,而且包括了张林、刘陶、孔琳之等人的议论,真正关于货币的史料很少。关于西晋的币制,几乎只字未提,只说是用魏明帝所立的五铢钱。关于东晋的币制只记用孙氏旧钱,以及轻重三等的钱。
③钱币学
唐代在钱币学方面也没有显著的成就,只五代时期有比较重要的著作。可惜没有留传下来。
唐代钱币学不发达,是容易理解的,因为唐代的钱币制度很简单。除了安史变乱时期以外,始终用开元钱,引不起人的注意。
唐代关于钱币的著作,据著录只有两种,即张说(公元667—731年)的《钱本草》二卷,见《通志·艺文略》,内容不详。另一种是封演的《续钱谱》一卷,见《新唐书·艺文志》。所谓续是指续顾烜的钱谱。
封演为天宝末进士,大历时为县令,德宗时官至御史中丞。《续钱谱》已失传。洪遵《泉志》曾引封氏的话,可能就是指封演。但《泉志》只引五条:一是三铢钱,实际上是指半两钱的一种板别,两字从十不从人,穿下有三竖画,重三铢。可见封氏没有见过真正的三铢钱。第二是所谓么钱,文曰直十,这是莽泉。第三是直百五铢,列为不知年代品。第四是《顾烜钱谱》所谓的台主衣库钱“中王之钱”,大概是一种镇库钱或开炉钱。第五是所谓令公百炉钱。罗泌《路史》注中关于所谓高阳货曾引用封演的话,说面有科斗书。由此可知封氏对于钱币的知识面不广,研究也不深。
张台《钱录》一卷是比较重要的著作。旧史说张台是唐人,但他提到湖南马楚的钱,应当是五代人。《泉志》曾引用二十八条。自先秦的布币到楚马殷的天策府宝,都是他亲见的钱币,而且绝大部分是正用品。有些钱文,他虽不认识,但作了忠实的叙述。如异布一种,从他的叙述中,可以断定是背有安字的安邑二釿。对于直百五铢,他知道从出现地区来推定它的来源。他说:“今自巴蜀至于襄汉,此钱甚多,皆是昭烈旧地,断在不疑。”足见他所用的方法是合乎科学的。他的《钱录》附有图样,因为他在汉刀(即金错刀)条下说:“台有此钱,如此图样。”他对于各种五铢钱有综合的论述。此外他初次提到大历钱和建中钱,认为建中钱未施用,而且以为是赵赞所计划的白铜大钱,这是他的错误。
洪遵《泉志》引用旧谱的条目最多,有六十条以上。但不知指的是什么旧谱。洪遵对封氏和敦素都称名道姓,所以旧谱应当不是指《封氏钱谱》或《敦素钱谱》,而应当是另有所指。引用的内容,从先秦的刀、布、环钱到唐代的咸通玄宝。关于咸通钱这是最早的著录,一般史书从未提到。关于会昌开元,也叙述得很详细,称之为新开元钱。它用字不避唐讳,所以作者不是唐代人,而是五代时人。这旧谱对于钱币的文字和轻重特别重视,这是钱币学最重要的两点。只有二铢钱一种,它说“文曰二铢”,可见是传闻。其余似乎都是亲见的。如所提一文钱(即垣字环钱)和四曲文钱以及刀布等,虽不为所识,都实有其物。旧谱似乎也有图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