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同时也是唯一一个延续至今的四大古国之一。在这五千年的历史中不乏一些被当今称之为盛世的时代,比如康乾盛世,开元盛世和汉武盛世等等。
当一个古代王朝在领土疆域、人口数量、国内产量、国际影响和对外的文化传播等等方面做到极致时我们很乐于将其称之为盛世。当我们说起战国时代时,首先想起的可能是战国七雄,也可能是礼乐崩坏、道德沦丧和各国互相征伐的一个混乱的画面,那么为什么说战国时代是一个被人们遗忘的盛世呢?
没错,战国时代是一段比较混乱的时代,中原尚未统一、各国相互征伐、甚至各个诸侯国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和货币体系,其在无论在人口数量还是领土面积等方面更是比不过之后的其他盛世。但是当我们展望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两千年历史时会发现,古代中国人无论是天子还是平民百姓,似乎在变通和创新这方面已经远不如战国时代那么迅速,之后一代又一代王朝不断地强化自己的皇权,不断地限制地方的权力,在限制思想、巩固思想这条道路上一去不复返,直至明清时期,皇权专制达到顶峰之后,科技发展受限、思想受禁锢、闭关锁国关起门来搞小农经济等行为导致了中国在近代错过了工业化,也是近代中国屈辱历史形成的的背后原因之一。
我们很容易会有一种印象,中国古代之强势非强汉既盛唐。但是当我们拿起史料开始研读战国历史时会发现一种现象:整个战国350多年中,中原各国几乎没有受到过异族的巨大威胁。北部游牧部落对中原的威胁不是没有,在战国晚期,匈奴不断骚扰着秦赵两国北部边界,甚至有过十万大军进犯赵国的举动。当时的赵国是什么情况?长平战役45万大军全军覆没,损失了大部分的可作战的壮丁,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下,赵国名将李牧仅仅凭借自己训练的边防军完成了歼灭匈奴十万大军的大举,彻底让刚刚崛起的匈奴遭到毁灭性打击,让匈奴在未来的十几年内再也没有进犯过中原。要知道汉唐是倾全国之力对抗北方的匈奴和突厥,即便如此也是耗费了百余年时间耗尽全国之力才取得了胜利,反观战国晚期的赵国,在早已元气大伤的情况下依然能靠着边防军歼灭十万匈奴骑兵,可谓是有多么的令人震惊。
除了边患问题外,战国时代的思想文化结构和社会风向表现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理论学说和制度体系得到空前发展,在这大国林立的中原想要继续生存就要懂得变通,就要懂得竞争。在战国时代除了最著名的商鞅变法之外还出现过楚国吴起变法、赵国赵武灵王变法、魏国李悝变法和韩国申不害变法等,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出现了如此多的在制度上的优胜略汰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在这一时期铁器冶炼技术不断成熟,科技迅速发展、中原文化的核心范围不断地往外扩张、各种思想和制度体系不断被创新、各种理论学说诸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小说家,杂家,农家等不断发展直至秦始皇荡平六国。
战国时代出现的历史伟人数不胜数,从最早的卧薪尝胆勾践,三家分晋时的智伯瑶、赵无恤、魏文侯魏斯和吴起,齐国的齐威王田因齐、围魏救赵孙膑、齐宣王田辟疆、孟子和田单,赵国的赵武灵王、蔺相如、赵奢,韩国的韩昭侯、申不害和韩非子,楚国的屈原,燕国的燕昭王和乐起,秦国的六代国君和张仪、范雎、魏冉和吕不韦等宰相以及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廉颇、李牧和王翦以及大名鼎鼎的战国四大公子: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与春申君黄歇等等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都在这么短短三百年历史当作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有深意的有趣味的历史故事。
其实,从体量上来看,战国时代确实不如汉唐盛世和康乾盛世,但是在文化思想,尤其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性竞争、与时俱进的社会风向呈现出了有史以来中国史上第一次文化兴盛的局面。
虽然说历史没有如果,但是假设战国时代这种社会方向依旧能保留至近代,这种懂得变通和发展的思想能够保留,我相信,近代中国史将会是另外一番模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