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查看: 109|回复: 0

浅析战国时期实现大一统的必然性

[复制链接]

3

主题

3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3-3-25 18: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牧野之战后,武王姬发承继文王姬昌遗志,以周代商,史称西周。随着西周的建立,以周天子为权力核心的分封制应运而生,西周以功勋与血缘分封出各个诸侯,用以拱卫王室。然而,随着时代的变换,西周灭亡,东周建立,周天子的权力逐渐下移,社会逐渐向着礼崩乐坏发展,各个诸侯也因此不再满足于拱卫王室,而是起了争霸与不臣之心。诸侯们的争霸由春秋时期进行到战国时期,星罗棋布的诸侯国也在频繁的战争中逐渐减少,弱小的诸侯国或被吞并,或求依附,最终,到了战国时期,这场争霸走到尾声,秦国最终横扫六国,实现了大一统。


这样的结果对于天下来说无疑是有利的,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然而回首各诸侯国争霸的战国时期,不由让人产生疑问:在当时诸侯国各自为政的情况下,为何最终的结局会是实现统一而非各诸侯国自行建国,独立存在呢?笔者通过与相似类型的欧洲国家群作比,分析得出以下原因:历史因素,地理文化因素,制度因素及思想文化因素,下面将从这几个因素入手,简要分析战国时期实现大一统的必然性。
一、 历史因素
战国时期能够实现大一统,直接原因来源于春秋时期的争霸。事实上,诸侯们轻视周天子,进行争霸是自春秋时期开始的,自楚庄王问鼎始,各诸侯国纷纷暴露出了自己的野心,大争之世自此开启,纷乱不断。事实上,这一时期的诸侯国征战,称王,本质上都是在对周天子进行试探,在得出周天子无力束缚诸侯的结论后,春秋时期的各诸侯国就开始了扩张吞并的道路。正是长时间不断的纷争和各国之间联合背叛交叠的关系使得当时的诸侯国数量迅速变动,许多小的诸侯国要么被吞并要么求庇佑,更有小国试图联合,这样的局势下,最终争霸的结果就是出现实力强大,可以压制其他国家的霸主,春秋五霸。


在周天子旨意作用衰弱的当时,以国力和军队力量制定的规则应运而生,霸主的出现虽然无法使得战争彻底平息,但却能减少不必要的混战,小的诸侯国被吞并也使得权力的集中性更强,将各诸侯国的混战缩小至霸主的混战。这样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缩短了混战的时间,为战国时期大一统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追本溯源,周代商立,本身就是大一统国家,各诸侯国本质上是周天子分封的产物,在分封制还未形同虚设,周天子威严犹存之时,各个诸侯国的存在定位本身是“臣子”而非“君王”。虽然各诸侯国在分封之处保留了一定程度上的自治权,但在分封之初,“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却是铁律。正因如此,周天子本身作为分封制的顶端,对于各诸侯国的号令是具有正统性的,且这一正统性是受到所有人认同的,一旦有人首先明令破坏,会招来其他人群起而攻之。而与之相对的,诸侯在礼崩乐坏的时代,虽然多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但名义上却仍尊周王室天子为尊,也是因此缘故。
正因诸侯国对自己的认知是周天子辖下,所以,在周天子威严不再时,各诸侯国想的不是独立,而是对于周天子取而代之,攫取周天子的权柄,在这一前提下,各个诸侯国进行纷争杀伐,为的也正是争夺这一权柄。然而,在春秋时期,周天子手中权柄还未尽失,各个诸侯国也未敢明令不尊天子,哪怕是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对于天子的态度也是“尊王攘夷”。及至战国时期,周天子权柄下移,各诸侯国经过多年纷争,局面也已经安稳下来,各霸主之间相互牵制,彼此防备,局面一触即发。而长久以来对周天子权柄的渴望和认知,使得各诸侯国仍然野心勃勃,并未有息事宁人的念头,至此,周朝统一的历史与从春秋时期开始延续至今的纷争为大一统局面创造了前提。


与之相比,和春秋战国时期情况相似的欧洲没能实现大一统,也与此有关。首先,欧洲国家虽然也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林立一般存在着许多国家,但这些国家的起源大多为城邦,在其成立国家之初,这些国家就已经处于分裂状态,各个国家之间互相独立,并没有政治上的关联,这使得这些国家之间发动战争的原因一开始就是为了争夺生存资源,而非为实现大一统。同时,虽然这些国家之间也常发动战争,但在一开始,相比较土地,各城邦更倾向于收获其他资源,人口数量的限制也使得各个城邦之间战争虽然互有胜负,却很难进行吞并。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欧洲国家虽然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情况相似,却未能实现大一统。


二、 地理因素
除了各诸侯国本身经历过大一统局面和春秋时期的纷争,促使战国时期实现大一统的原因还有地理因素。中国的地形本身就因南北跨度大而十分复杂,平原、高原、山地丘陵错落。这样复杂的地形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期,成为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活动的重要障碍。同时,地形问题也会带来交通不便的问题,而平原和山地丘陵、高原地区的土壤肥沃程度也是天差地别,因此,为了进行争霸,好的地形成为各诸侯争抢的焦点。
此外,战国时期正是人口激增的时期,这一时期为了更好的满足战争和生产的需求,各个诸侯国鼓励生育,力图使人口增长,这也使得本国生产和土地资源紧缺。为了应对这一情况,有效满足增长的人口对于资源的需求,各诸侯国发动对外扩张战争的频率更高。对于资源的需求加快了各诸侯国之间吞并的速度,为大一统的实现提供了有利因素。



除此之外,战国时期虽然年年小灾不断,但并没有大规模,长时间持续的天灾,而与战国时期情况相似的欧洲国家却不同。事实上,虽然欧洲国家的人口也在不断增加,但由于其所处地区多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比较温和湿润,变化不大,使得其多固守本国土地。同时,当地地形差异也较小,加之当地主要经济并非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多属海洋文明地区,因此其战争多为常态化战争,各国吞并土地的现象不多。除此之外,欧洲这片土地上还曾长期存在着一种可怕的病症——黑死病。黑死病的泛滥与猖獗使得欧洲在很长一段时间人口锐减,幸存下来的人也多深居简出,各个村落之间也很少打交道,以免感染疫病,殃及其他人,这样的封闭的状态也使得大一统局面很难形成。


三、 思想文化因素
中国大一统思想由来已久。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大一统思想就已经出现。《周易·系辞下》中就有“天下之动,贞失一者也”的说法,这也表明早在三皇时期,就已经有了天下为一的认知和思考方法,这一思想正是大一统思想的早期体现。从三皇时期发展到五帝时期,联合的形式也从部落联盟转变为酋邦古国,各种文化也随之而发展。但不管怎么发展,据考古资料可知,各种文化的发展都是多元而统一的,多元的是其特色,统一的是其核心。
除此之外,时代的不断发展也使得国家的形式愈发趋于统一,从三皇五帝时期到夏商西周时期,通过盟会、分封、讨伐等形式,中国不断强调自身的核心地位,华夷之分在此时已经出现,而“中国”这一名称在古时候正是中原的意思。中原地区与旁边的夷地区共同组成了国家,而“中国”正是这个国家的核心,这个国家的统治者也因此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整个国家。这样源远流长的国家发展史使得中国的大一统思想同样源远流长且并未断流,大一统思想深入人们的心中,为人们所推崇和认同。这样的思想使得战国时期虽然仍然杀伐不断,但各国之间的吞并更容易为百姓接受,同样的文化更容易带来认同感,为大一统提供了重要条件。


与之相比,欧洲各国家虽然有着与此时相似的情景,但其一其文化源头城邦就是各行其是的文化,并没有大一统思想,且虽然欧洲地区土地面积更小,其上生存的人们却有着不同的民族和信仰,各民族之间人数相差不大,但生活习性和信仰却各有差别,导致各个国家民族之间战争不断。即使有国家进行扩张吞并,百姓的反抗也很激烈,很难进行融合。
四、 制度因素
身处大争之世,各诸侯国进行争霸,进行战争杀伐,这其中有主动进行争霸的,也有被迫卷入其中的。然而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想要在争霸中图存乃至扩张,就需要更多的生存资源,这都需要诸侯们进行变法。由于变法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争霸,各诸侯国变法便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在政治上,各诸侯国都旨在加强中央集权。为加强集权,各诸侯国首先从旧贵族下手。在分封制下,与之相匹配的世卿世禄制是旧贵族的依存,这一制度使得旧贵族们靠世袭就能够获得官位和俸禄,不进行选拔授官的后果就是官员良莠不齐,长此以往,这种制度对国家的危害显而易见。正因如此,各诸侯国在进行集权过程中,首先对世卿世禄制下手,或提出新的选拔官员制度,或提倡废除世卿世禄制,如秦国商鞅变法就有“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的规定。自然,旧贵族不会坐等被限制被削弱,定然会对变法进行强烈反击,因此相比较直接杀死旧贵族,限制他们的田地和爵位,提出新的选拔制度这一方式更加温和,为各诸侯国所应用。在这一过程中,变法者运用一官僚任免制度对抗世卿世禄制,用郡县制对抗分封制,用俸禄制取代世卿世禄制,至此,官员任免的关键由血缘变为君权,选拔出来的官员直接向各诸侯负责,受各诸侯控制,中央集权就此加强。除中央外,地方实行的郡县制也与俸禄制相辅相成,因为地方官员同样由选拔而出,由君主任免,受君主控制,且地方每隔一段时间需要向中央述职,更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经济上,各诸侯国都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同时一定程度上加强对农民的保护,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此外,各诸侯国还积极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以此增强生产力,兴修水利工程,来弥补地形地势和气候的不足。这些措施的实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强综合国力,提高诸侯国自身竞争力。除这些基础措施外,秦国相较于其他诸侯国还特别推出外来人口免税免租政策,鼓励其他诸侯国来秦垦荒,对于本国农民也有奖励勤劳惩罚懒惰的法律。
除人力方面的措施外,各诸侯国还进行征收田亩税,此税以田亩作准,无论平民贵族都要缴纳,同时,各国加紧进行户籍统计,对于人口的掌握更加精确,税收也更为严格。
在军事实力上,各诸侯国主要集中在强兵方面。概因各诸侯国变法最终还是为争霸服务,而争霸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战争,战争想要胜利必然离不开精兵强将,因而各诸侯国对于强兵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关于强兵,主要有四方面:精兵,强将,人数,赏赐。


各诸侯国对于军事实力非常看重,因此对于练兵都非常看重,练兵次数也很多,且当时各国互相征伐,士兵们多久经沙场,士兵实力都比较不错;同时,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如白起、李牧、王翦父子与蒙氏父子等,都是赫赫有名的军事家,这些人正是强将人选,;在人数上,各诸侯国鼓励生育,人口增长,士兵数量自然增长,且许多诸侯国因士兵数量少,实行全民皆兵的政策;在赏赐上,许多诸侯国都实行军功赏制度,这一制度能够有效的激励士兵的士气,军队士气高昂,战争自然更容易获胜。
各诸侯国实行变法,增强自身实力。变法强度大,抓点准的诸侯国相较于变法程度轻,只动皮毛的诸侯国更有优势,如秦国商鞅变法,就是一次此件成功的变法,这样的变法带来了制度的改革,为诸侯国带来了新的活力,变法之下的战国各诸侯国力迅速增强,加速了乱世的结束,促进了大一统的到来。
相较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有意识地变法图强,意图统一,欧洲各国家在这一方面则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制度不统一,没有统一意识,宗教带来的各种问题等,这使得统一十分困难。



战国时期实际上已经是诸侯争霸的末期了,在这一时期,许多诸侯国已经被大浪淘沙,没有争霸资格了,在此基础上,争霸前期的纷争、由来已久的大一统思想和同出一源的文化给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前提和基础,诸侯国变法图强则加速了这场战争的结束。最终,秦国横扫六国,实现了统一,这是前期诸多原因所造成的必然。
反观欧洲地区,虽然多国林立的情况与战国时期类似,但民族、文化、信仰、历史的不同使得各个国家中没有可以实现大一统的国家和契机,只能各自独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