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劣币驱逐良币这句话大家可太熟了,很多人用这句话来调侃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干活多的跟干活少的,如果拿一样的工资,到最后就都摸鱼了。再比如抄袭的比原创的播放量多高,还没人管,那就没人搞原创了。劣币驱逐良币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在金属货币时代,一般会用金、银、铜这些贵重金属来铸造钱币。贵金属含量高的叫良币,含量低的叫劣币。还有一种劣币不是因为质量差,而是有些人会在硬币的边缘刮碎屑,积少成多,导致这些钱分量不足,也变成了劣币。所以以前硬币的边缘会设计一圈锯齿,这样就能知道是不是有人动过手脚。
16 世纪,英国财政大臣格雷欣发现,当良币与劣币具有相同的购买力时,劣币在市场上会逐渐取代良币,这个现象叫做“格雷欣法则”。不过要注意的是,格雷欣法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当良币与劣币的购买力一样时,它才会发生。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当你手里同时有新钞票和旧钞票时,一般会留着新的鲜花旧的。同样的道理,良币的贵金属含量高,价值也就高,一般会被拿来收藏出口,或者融了掺点杂志,再铸成更多的劣币。如果在实际交易中,买卖双方能够区分良币与劣币,而且良币的购买力比劣币更高,就会出现相反的现象,良币会驱逐劣币。
在金属货币时代,这种现象只在汉文帝时出现了一次,也是中国古代唯一一次政府下放铸币权,放任私人铸造货币,在经济史上绝无仅有。铸币权之所以重要,最主要的原因是铸币税,也就是铸造货币的利润。假如造一面面值为 10 的钱币,采矿、熔炼、铸造等成本加起来是 1,那中间的差价 9 就是铸币税。在金本位崩溃后的信用货币时代,印钱的利润更是高到离谱,所以铸币权一直都是国家垄断的。而且如果大量发行货币,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老百姓的财富就会被稀释,货币发行方的财富就会增加,这也算是一种铸币税。总之,拥有铸币权就等于拥有了暴利。
我们都知道,在秦始皇的大一统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统一货币,但秦朝时间太短,没有实现货币的真正统一。西汉建立后,由于功臣集团实力太强,诸侯王们都拥有铸币权。他们疯狂造钱,质量参差不齐,重量也越来越轻。史记记载“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是历史上明文记载的第一次因为货币贬值导致的经济危机。但皇帝力量虚弱,刘邦对功臣集团只能暂时忍让,无奈之下把矛头对准了商人,颁布盗铸钱令,禁止私铸货币,并向商人征收重税。但当时中央直辖的只有 15 个郡,诸侯王们却有 30 个郡。当时中国最大的 8 个商业都市中有 7 个在诸侯王的手里,所以中央的政策基本没什么用。刘邦把余生都放在了击破异姓诸侯王和清理功臣上,重新分封了刘姓诸侯王,中央的权力稍微得到了一丁点的加强。
刘邦死后,吕后专政,她试图收回铸币权,功臣集团和诸侯王就带头捣乱,到处都是私铸的劣质钱币,搞得吕后很头大,不得不做出让步,默认了私铸。直到她去世,也没想再做点啥。而新即位的汉文帝也没有继承刘邦的遗志,反而出乎意料地废除了刘邦的法令。作为有名的知识明君,竟然公然废除先皇的政策,违反经济规律。难道他不知道自由铸币的危害吗?其实也不是。
我们先看看汉文帝的背景。当初刘邦驾崩,吕后对后宫和皇子展开了血腥的屠杀。薄姬和刘恒母子俩之前一直失宠,在朝内没有势力,为人又低调谦和,从不争权夺势,搞得吕后甚至还有点同情他们,所以这母子俩才幸存了下来。吕后去世,功臣集团为了把持朝政,毫无根基的刘恒正好适合当傀儡,所以被拥立为皇帝。内有功臣集团架空皇帝,外有诸侯王尾大不掉。他们打着无为而治的幌子来限制皇帝的权利。汉文帝为了自保,只能卧薪尝胆。再加上汉初采用的是黄老思想中的自由放任的经济主张,所以彻底放开了铸币权。
铸币权虽然开放给了所有人,但老百姓可没那个实力铸钱,只有有钱有势的人能搞。例如吴国,因为有豫章铜矿和晒盐的生意,铸币的数量非常巨大,全天下都在用他的钱。再比如汉文帝赏给宠臣邓通一座铜矿,允许他自己铸钱。水浒传里边王婆给西门庆出的把妹秘籍“潘驴邓小贤”里的邓指的就是邓通,意思是追女孩,要有钱。就这样,诸侯王富商豪强在这场铸钱的狂欢中疯狂的积累财富。贾谊和贾山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样会导致不合格的钱越来越多,最终物价暴涨,经济崩溃。而且铸币属于暴利行业,应该操控在中央手里,下放铸币权,会严重威胁君主的权利,还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去搞采矿冶金,没人种地了。
其实贾谊的考虑是有道理的,但在中央政府控制力不够的情况下,这么做太操之过激,反而会激化矛盾,惹急眼了,恐怕连皇位都给你扒拉下来。所以汉文帝没采纳他们的意见,只是采取了一个补救措施,希望市场能自发运转。他下令你铸钱可以,但必须按照官方规定的标准。同时推出了一个叫称钱衡的东西,专门称货币重量。这套措施在历朝历代饱受文人的批评。然而就是这个看起来很消极的补救措施,意外的满足了良币驱逐劣币的第一个前置条件,也就是买卖双方能够区分出良币与劣币。同样大小的钱币,含铜量高的比较重,含铜量低的比较轻。称钱衡能准确的帮人们判断钱币的质量,抹平了买卖双方的信息差。
另外,历朝历代的法律都规定所有的交易媒介,无论黄金、铜钱还是布匹,都有固定的比价,并且强制良币与劣币的购买力都与面值相同。谁都不能质疑钱币质量的好坏。官府也不行,买卖的时候更不能对钱币挑挑拣拣,甚至拒收,否则会被判刑。汉文帝在即位的第五年废除了这项法律,满足了良币驱逐劣币的第二个条件良币与劣币不再拥有相同的购买力。这样一来,如果人们拿着良币去买东西,可以要求商家少收点钱或者多给点货,如果拿着劣币去买东西,商家可以要求加价或者少卖你点货。于是,在市场自发的选择下,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质量更好的良币。货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达官显贵们一看,这不对呀,我们铸钱就是想不劳而获,这怎么还搞上竞争了呢?为了他们自己造的钱能花得出去,他们只能高标准、严要求,做好品控,提升质量。
我们通过统计数据可以看到,汉初钱币的含铜量与重量不断提升,在汉文帝时达到巅峰。而其他时期,钱币的含铜量在一个朝代内总是不断下降的。咱们举清朝的例子,宣统时期的钱跟康熙时期的钱一比,简直就是废品。西汉初年这种程度的逆势上扬,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但是话说回来,汉文帝这套政策只是提升了钱币的质量,并没有解决货币超发导致的物价上涨、流通混乱等等问题。但奇怪的是,汉初的经济似乎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欣欣向荣。这背后有几个主要的原因抵消掉了这些负面影响。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农民除了购买粮食、铁器和交税之外,生活中基本上用不到货币。再加上汉朝初年经济凋敝,地广人稀,税率又很低,主要精力都放在恢复农业生产上,没有多少剩余财富能用来商业交换,也就用不到多少货币。可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逐渐繁荣,各种商业税也随之而来,需要不断增加货币的供应量,不断扩大的需求把大部分超发的货币消化掉了。而且钱币的质量越高,铸币的利润就越低,也能降低供给。再加上国库一直在疯狂存钱,像个貔貅一样光吃不拉,减少了货币的流通量。所以贾谊预言的那种社会动荡并没有出现。
文景之治的经济不断迈向繁荣。开放铸币权毕竟弊大于利。诸侯王与富商豪强靠着铸钱拒敛了巨额的财富,经常用交钱的方式来逃脱法律的制裁,甚至对抗中央。而且货币超发引起的通货膨胀,会稀释持有者的财富,最终受害的还是平民百姓。文景之治的繁荣之下,社会危机在不断加深。可以说土地兼并,流民奴婢。
这汉初三大社会问题的背后,都有自由铸币在推波助澜。到了汉景帝时期,中央开始削翻财力最强大的吴王刘濞,发动七国之乱。中央与诸侯王的矛盾终于大规模爆发。周亚夫仅用了 3 个月时间就攻灭叛军,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大量诸侯王被杀或自杀。汉景帝随后开始收回铸币权,因为他重新分封了一批新的诸侯王,同时也为了维持自己宽厚待人的人设,所以只收回了民间的铸币权,诸侯们依然能够铸造货币。
另外,西汉初年成长起来的富商豪强,依旧在暴利的驱使下偷偷的搞,国家仍然没能垄断铸币权。到了汉武帝时期,中央彻底解决了诸侯王的问题,又通过一系列手段摧毁了富商豪强。再加上频繁的对外战争,导致财政紧缺,所以汉武帝时期的货币改革有 6 次之多。放眼整个中国历史都极为罕见。最终确立了“三官五铢钱”制度,实现了国家对货币的全面控制,铸币权从此彻底收归国有。
这汉初三大社会问题的背后,都有自由铸币在推波助澜。到了汉景帝时期,中央开始削翻财力最强大的吴王刘濞,发动七国之乱。中央与诸侯王的矛盾终于大规模爆发。周亚夫仅用了 3 个月时间就攻灭叛军,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大量诸侯王被杀或自杀。汉景帝随后开始收回铸币权,因为他重新分封了一批新的诸侯王,同时也为了维持自己宽厚待人的人设,所以只收回了民间的诸侯们依然能够铸造货币。币权再度分散。在汉朝刚建立的那段时间里,经济凋敝,中央力量虚弱。皇帝与功臣集团和诸侯王在铸币权上的拉扯,其实是皇权与官僚集团、中央与地方的拉扯。好在汉文帝真正理解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灵活地制定了一套临时的货币制度,使得市场能够良好的自发运转。随着中央实力不断增强,接连取得了打击诸侯王与富商豪强的胜利,中央集权制度也最终确立,统一完善的货币制度也将全国经济连在了一起,把专制集权推向了新的高度。
有些人经常问,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不就是发一道圣旨吗?值得历史这样大书特书吗?其实,从秦始皇开始奠定大一统的雏形,到汉武帝正式完成大一统的建设,这中间经历了 100 多年的时间。我们从货币制度就能看出来这个过程有多难。标准从制定到执行,没有一个是容易的。不信你组织一次公司团建试试过,你就知道有多麻烦。光发个统计表都得折腾好几天。不过话说回来,也只有在专制制度还不成熟的这 100 年里,才能留下良币驱逐劣币这样稀有的经济案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