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幅中国名画赏析【61】
名称:《鹊华秋色图》
画家:赵孟頫
创作时间:元
尺寸:横93.2厘米;纵28.4厘米
材料:纸本,设色
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代文人山水画的杰作
《鹊华秋色图》是送给作者的友人周密的。周密是元代著名文学家,书画鉴赏家,祖籍济南,但他自幼定居在吴兴,没有到过济南,因此对故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赵孟頫曾于与周密谈起齐州名山,勾起了周密的思乡之情。赵孟頫便画了此画送给周密。
《鹊华秋色图》描绘的是山东济南东北的鹊山和华不注山一带的秋景。在构图上,作者把两座山分左右布局,右边是华不注山,左边是鹊山,均安排在远景位置。两座山的形状,一呈尖三角形(华不注山),一呈半圆形(鹊山),两者遥遥相对,在刚柔对比中,更显得华不注山的险峻奇突。
图中中景、近景表现出一片辽阔苍茫的景象。平川洲渚,红树芦荻,房舍隐现。图中林木种类颇多,红绿相间,枯润相杂;树姿高低且变化丰富,布置得宜,聚散自然,多而不繁,疏朗有致。在这水乡山色之中,几个渔民在劳作,或撑篙、或扳网,还有一人策杖漫步在田野,远处可见散放着的牛群,整个画面洋溢着牧歌般的恬静气氛。
综观全图,作者将诸多景物安排得错落有致:水陆交接、林木聚散、平原远近、两山对峙、屋宇人物,令画面增添了节奏感。作者把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笔法灵活,画风简逸,含有寄趣林泉、向往自由的情感,显示出高度的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用笔方面,《鹊华秋色图》也有所独创。画上树干不是用两条线勾廓外形,而是把边线与树皮的纹理结合在一起勾绘。用笔似乎旋转,线条往复重叠,增添了树干的质感。画上近景中景的树叶,点绘得比较疏朗,远树画得简洁,整体感较强。鹊山用披麻皴,皴法较密。华不注山正面运用了“荷叶皴”,线条从上直落,交叉处稍留空白,突出山的嶙峋之姿。侧面用“解索皴”,整个山体两边皴檫少,边线模糊,但体积感较强。汀岸、平原采用了长披麻皴,并以笔力的轻重,线条的疏密,落墨的深浅干湿,表现出了大自然的节奏和生命。房舍人畜、芦获舟车均精描细点,再渲染青、赭红、绿,设色明丽清淡,风格古雅俊秀,创造性地将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可见作者笔法灵活,画风苍秀简逸,富有创新之意。
此画简洁明快,两座山的色彩比较醒目:华不注山为淡青绿,鹊山为淡花青。远树、丛林、芦草均染淡花青色,房屋、黄牛用淡赭黄色,并点出红叶,人物衣服则用白粉点绘。整个画面色彩基调是淡花青与淡赭色形成对比,表现出秋色清旷、明洁的情调。
100幅中国名画赏析【62】
名称:《富春山居图》
画家:黄公望
创作时间:元
尺寸:前段横51.4厘米;纵31.8厘米;后段横636.9;纵33
材料:纸本,水墨
收藏:前段-浙江省博物馆;后段-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黄公望喜欢用纸作画,重视笔墨变化,尤其多用干笔皴擦,继承发展了董源、巨然一派运用水墨传统,创造了“浅绛山水”的画风。这种画法以真山真水为起点,用水墨勾勒皴染,敷以赭石为主的淡彩。黄公望创造性地拓宽了山水画的领城,他的画自明清以来成为文人画家经典,被竭力仿效。
为了画好《富春山居图》作者终日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深人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丰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有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再加上作者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因此落笔从容。
此画是作者为友人谢无用和尚而作。流传到清初,为宜兴吴洪裕收藏。吴临终之时,命家人将《富春山居图》“焚以为殉。幸而吴的侄儿吴静庵从火中把画抢出。卷首部分已烧坏,从此这幅名画被裁割装裱成两卷:前段卷首残存一小段,后人称为《剩山图》;后段是一长卷,仍称《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以清秀淡雅的笔墨,描绘初秋时节浙江富春江一带的山川景色,作者采用一种即兴、自由的方式流露出感情,画上山水不是实景的再现,而是画家心灵和自然合一的形态,意在表达一种超然脱俗的精神。
画中段是起伏的连山:一座高山好像近在眼前,其他山峦向远处推移,最后看到坡脚一层层地向上、向左方延伸,仿佛众山由近至远在转动一般,茫茫的江水显得如此平静。山上怪石苍松,村舍茅亭隐约可见,偶尔几艘渔舟出没在江水之中。整个画面景物安排得非常和谐自然,并富有一定的节奏。
此画长卷布局由平面向纵深展宽,空间极其自然,具有真实和亲切感,整幅画简洁明快,虚实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感,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在构图上,作者留出了大片空白,同时注意近、中、远景的处理,比南宋山水显得朴实自然,比北宋那种庄重严谨的全景式构图则显得轻松随意。
从画法上说,画中山石用干笔披麻皴,并在山的脉络上加上墨点,描绘出山峦的层次感和质感。在浓重的树叶、苔点和淡墨远山的对比之下,山峦显得非常明洁,给人以秋高气爽之感。画家用笔如写行草,中锋、侧锋、尖笔、秃笔夹杂混用,笔法轻松洒脱,洋溢着一种豪迈飘逸的气质,笔墨线条呈现出浓厚的抒情意趣。
100幅中国名画赏析【63】
名称:《渔父图》
画家:吴镇
创作时间:元
材料:绢本,水墨
收藏:吴镇作多幅《渔父图》,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均有收藏
元代典型的写意画
吴镇曾大量的画竹题诗,都鲜明地表达出他独立不羁、斗霜傲雪的品质。这种“曲直知有节”不肯傍人篱落的思想也从他画的众多《渔父图》中反映出来。吴镇所作《渔父图》不下十余幅,很多学者认为,作者应该是将渔父作为隐者的代表。此外,渔父也和竹子一样,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吴镇的《渔父图》也取得一种象征意义。从中多少透露了元代社会的某些现实情况。
今日简单介绍一下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两幅《渔父图》。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渔父图》(图1)横29.7厘米,纵84.7厘米。此图上部作者以草书题写《渔歌子》一首:“目断烟波青有无,霜凋枫叶锦模糊。千尺浪,回腮鲈,诗筒相对酒葫芦。”此幅是吴镇57岁时所作。画幅中有作者款署“至元二年秋八月,梅花道人戏作渔父四幅并题”。下钤“梅花盒”、“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二印。
此图画群山丛树,流泉曲水,老树斜坡。坡旁溪水一泓,小舟闲泊。一渔父头戴草笠,一手扶浆,一手执鱼竿,坐船中垂钓。作者笔法圆润,意境幽深。借以抒发热爱大自然的质朴胸怀。对岸群山远岫,岗峦起伏,树木茂盛,溪流人家,构成一派令人神往的宁静世界。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这幅《渔父图》(图2)横95.6厘米,纵176.1厘米。画中有款题“至正二年春二月为子敬戏作渔父意,梅花道人书”。图上还有吴镇自题诗一首:“西风潇潇下木叶,江上青山悉万叠。长年悠优乐竿线,蓑笠几番风雨歇。渔童鼓枻忘西东,放歌荡漾芦花风。玉壶声长曲未终,举头明月磨青铜。夜深船尾鱼拨刺,云散天空烟水阔。”
此图看似取景于江南一带水乡,近景浓墨画土岗上的两株高树,两树挺立湖前,茅舍紧依树下,有小径穿越亭前可达湖边,湖边蒲草萋萋,随风摇曳,湖上一舟上有主仆二人,小童正在拨舟返棹,主人抱膝回顾。对岸平沙曲岸,远岫遥岑山环水统,间有村墟数椽,显出至为宁静的意境。远景中左以秃笔中锋横勒沙际水纹,与渔父款款归棹遥相应接,写尽了湖山清旷之景。此图是吴镇63岁时的作品,已形成其代表性的风格,是一幅风情闲逸、清光宜人的佳作。
两幅《渔父图》均能看出作者的笔力苍劲,着力在于抒发自己的胸臆,表达内心隐逸的情感。
100幅中国名画赏析【64】
名称:《墨梅图》
画家:王冕
创作时间:元
尺寸:横50.9厘米;纵31.9厘米
材料:纸本,水墨
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没骨梅花-写意画的代表
元代水墨写意画得到发展,尤其是“四君子”画。元时的知识分子备受压抑,再加上赵孟頫书法入画理论的影响,在绘画上藉笔墨自鸣高雅的画家层出不穷,而墨竹、墨梅、墨兰及墨菊则正是集清品之精灵。文人画恰是抒发个人情感的方式:追求笔墨趣味,祟尚水墨写意,王冕就是其中之一。
王冕画梅花,只画“野梅”,不绘“官梅”。山野梅花枝干挺拔劲直,不似官梅经人工造作,枝干盘曲媚俗。“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王冕笔下的梅花就是他个人精神世界的体现。道出了他的创作动机,即他画梅花也像其他文人画家一样,是借物咏怀,抒发胸中逸气。
王冕所作梅花,既继承了宋仲仁和尚和杨无咎的传统,又有所创造。在圈花方法上,杨无咎一笔三顿挫,而王冕将其改为一笔两顿挫,即“钩圈略异杨家法”。在他的笔下,所画梅花如铁线圈成,虽不着色,却能生动地表现出千朵万蕊、含笑盈枝的姿态。王冕还创造了用胭脂画没骨梅花的方法。王冕多作长干大枝,讲求书法用笔,粗干顿挫有力,求其苍劲,细枝用笔轻快,富有嫩枝的弹性。
王冕作梅时非常着意于在繁密中留出疏空处,使梅花有“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空间布白,控制住梅花的总体大势,不让画面散漫一片,有桃李芬芳,而无清冷之气。王冕的“没骨”墨梅很有特色,以墨点直接写梅,趁湿在花瓣尖处点少许浓墨,顿增梅花姿色,是对五代徐熙“落墨花”的发展。
王冕的《墨梅图》传世不止一幅。这里选用的《墨梅图》画的是横出的一枝梅花,枝干挺秀,穿插有致。画上有作者的题诗,诗画相配,表露出画家淡泊名利,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墨梅图》中画梅花一枝,枝从右进入画面,构图疏密有致,富于变化,合乎欣赏习惯。枝干与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层次清晰,显得格外清新秀丽。其笔力挺劲,勾花创独特的顿挫方法,虽不设色,却也酣畅自然。
淡墨点花瓣,重墨画蕊,或盛开,或含苞,疏密有致,清新悦目,不仅表现了梅花的天然神韵,还寄寓了画家高标孤洁的思想感情。图中梅花枝干很长,收尾处略微上翘,布满整幅画面。淡花浓干,后重前轻,充分地显示出花的丽质和枝干的挺秀,形成花与干的微妙对比,美感顿时显露出来。再加上作者脍炙人口的题画诗,诗情画意交相辉映,使这幅画成为不朽的传世名作。
100幅中国名画赏析【65】
名称:《清閟阁墨竹图》
画家:柯九思
创作时间:元
尺寸:横58.5厘米;纵132.8厘米
材料:纸本,墨笔
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以书入画的代表作品
作为文学侍从之臣,柯九思仕途失意,并不得志。其工诗文、好诗翰、识金石,但他最擅长的还是书和画,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柯九思的书法师从欧阳询,受其书法的影响,其作品中的湖石,大多运用披皴、解索皴的笔法均具有类似草、篆的书写意韵,圆浑中透出脱俗的清刚之气。在他的笔下,所画山水,苍秀浑厚,丘壑不凡;所画花鸟石草,淡墨传香,饶有奇趣。
柯九思擅画墨竹,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写实性。柯九思发展了墨竹画鼻祖文同的画法,主张以书入画、书画结合,自称“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这是卓越而独特的创造。在他的笔下,所画墨竹“各具姿态,曲尽生意”,新竹拔地而起,枝茂叶盛,欣欣向荣;老竹稍稍倚斜,枝叶扶疏,劲节健骨。且柯九思写竹常伴以石木烟梢树荫,与丛竹相映,颇具情趣。
在柯九思的时代,文人画家们“画山画水不足便画竹”,画竹被视为“文人雅事”。如赵孟頫的《竹石图》、管道升的《墨竹图》、王蒙的《竹石流泉》、倪瓒的《春雨新篁图》、吴镇的《墨竹坡石图》以及张逊的《双钩竹图》卷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力作。而柯九思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推助了这一波澜,并自成一家,成为文人绘画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
此幅《清閟阁墨竹图》画竹两竿,依岩石挺拔而立,石旁缀以雅竹小草。画中有作者自题:“至元后戊寅十二月十三日,留清閟阁,因作此卷,丹丘生题。”钤有“柯氏敬仲”印一方,作品左上处还有乾隆皇帝御题,周围有藏家印多方。
这幅画中竹子的画法仿文同,以浓墨为面,淡墨为背,行笔沉着稳健,一如后人形容他的墨竹“大叶长梢动冕旒”。枝干挺劲,笔墨浑厚沉着,石用董、巨一派披麻皴法,具有体积感和质量感。用笔沉着,用墨厚润,浓淡相间。两竹之间密中见疏,疏中夹密,挺拔圆浑之感宛如篆书,竹节两端再复垂墨,不勾节却连属自然。整个画面虽然只寥寥数笔,但却生动有致,清雅秀美,神足韵高,自有一股劲挺拔俗的清高之气。
100幅中国名画赏析【66】
名称:《朝元图》
创作时间:元
尺寸:横94.68米;纵4.26米
材料:壁画
收藏:山西永济永乐宫
元时壁画艺术的最高典范
永乐宫原在山西省永济县永乐镇,相传为道教祖师之一吕洞宾的故宅。1959年,因修建三门峡水利工程,全部建筑和壁画整体迁移到芮县龙泉村五里庙附近。永乐宫在元朝是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至今仍保留着元到明早期的道教壁画800余平方米,规模宏伟,精美壮丽,灿烂辉煌,是世界上罕见的艺术瑰宝。永乐宫遗留的宗教壁画作品,是道教壁画中最重要的作品群,集中反映了元壁画艺术的高度成就,在美术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永乐宫各殿中,以三清殿和纯阳殿的壁画最为精彩。在纯阳殿,以52幅壁画演绎着吕洞宾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同时也折射着宋、元时代的社会生活。壁画中官吏、平民、农夫、乞丐的服饰装束,使用的器皿、设施,居住的亭台楼榭,出入的酒肆茶寮等都成为了极有价值的图文资料。
三清殿为永乐宫的主殿,集中了永乐宫近一半的壁画,《朝元图》为其主要内容。“朝元”即诸神朝拜道教始祖元始天尊。壁画上有泰定二年(1325年)及河南马君祥、长男马七待诏等题记,由此可见这幅图的作者是名不见经传的民间画工。
画面上共有人物290个左右,以8个高3米的主像(南极、北极、东极、玉皇、勾陈、木公、后土、金母)为中心,其余人物按对称仪仗形式排列,以南墙的青龙、白虎星君为前导,分别画出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围绕主神,28宿、12宫辰等“天兵天将”在画面上徐徐展开。画中主像庄严肃穆,群像环立,形象丰满圆润,个个神采奕奕,无一雷同。他们之间有的对语,有的倾听,有的沉思,有的注视,神情姿态彼此呼应,成为有机的整体。
整个画面,气势不凡,场面浩大。在这人物繁杂的场面中,作者又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近300个“天神”朝拜元始天尊的道教礼仪中,营造了一种庄严的气氛。壁画中人物服饰冠戴华丽辉煌,衣纹多用吴道子“莼菜条”线条,用笔劲健而流畅,既含蓄又有力度,衣带飞舞飘逸,有如满墙风动,充分发挥了线条的高度表现力。用色方面,采用重彩勾填,色彩厚重而丰富,绚烂而协调,道具在背景上都富有装饰性,在冠戴、衣襟、薰炉等处沥粉贴金,绚烂而夺目。属实是永乐壁画中的精品。
100幅中国名画赏析【67】
名称:《幽涧寒松图》
画家:倪瓒
创作时间:元
尺寸:横50.4厘米;纵59.9厘米
材料:纸本、墨笔
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元时山水画中的代表
倪瓒的绘画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在绘画史上不仅被列为“元四家”之一,而且还被当代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倪瓒擅画山水、竹石,早年拜董源为师,后师法唐末五代著名山水画家荆浩和关仝二人。画法墨色清淡,用侧锋,以干而带毛的“渴笔”画山石树木,作折带皴,间用披麻皴,多用横点点苔,皴擦多于渲染,画树多取松疏姿态。他还好画疏林坡岸、浅水遥岑之景,意境萧散简远,简中寓繁,用笔似嫩实苍。构图上他喜欢采用平远构图,近景高树数株,中景多是辽阔的湖面,而远山被提到了画幅最上端,构成两段式章法,使画面具有辽阔、旷远的特殊效果。
倪瓒画竹也极负盛名。倪瓒写竹,往往超乎于形似之外,着重于抒发“胸中逸气”,他不去刻意追求形似,而是把自然的山永当做自己寄兴抒情的依托。他的作品结构简单,以平远山水、古木竹石为多,讲究天真幽淡,逸笔草草,手与心灵气息相通。他的画被认为是“疏体”,以淡泊、萧疏的意境取胜,体现出了作者的修养和性格。
《幽涧寒松图》是作者为友人周逊学所作,画中有作者自题的五言诗。倪瓒清高持节,一生不仕,他不仅自己抱守出世的生活态度,而且对朋友们的入世为官也坚决反对。这幅画既为友人赠别,也含有强烈的“招隐之意”。倪瓒的作品,在元代被称为“殊无市朝尘埃气”,他追求一种静观的境界,画面结构总是平远小景,与其说作者表现的是景色,不如说作者表现的是心情。
图中平远的坡石依次远去,溪流淙淙,一片清寂。远山无树,坡石边无舟,只有几株瘦细的松树微倾着枝干,松针稀稀疏疏。画中意境萧索,超然出尘,似乎喑寓着仕途的险恶和归隐的自得。画幅上方留出大片空白,使水与天的界线显得很凊楚。山石墨色清淡,笔法秀峭,渴笔侧锋作折带皴,干净利落而富于变化,似有情,又似无情。
此幅画笔墨不多但意境深幽,“疏而不简”,“简而不少”。他的这种注重抒写性灵的画格被后人称之为“逸品”。董其昌评曰:“独云林古淡天真,米痴后一人而已。”还有诗赞倪瓒的画曰:“倪郎作画如斫冰,浊以净之而独清;溪寒沙瘦既无滓,石剥树皴能有情。”由此可以体会出倪瓒画中的境界。
100幅中国名画赏析【68】
名称:《青卞隐居图》
画家:王蒙
创作时间:元
尺寸:横42.2厘米;纵140厘米
材料:纸本、墨笔
收藏:上海博物馆
集元代山水画之大成的杰作
王蒙一生画过许多隐居图,但内心对退隐和出仕始终十分矛盾。因此,他的画气息不如黄公望、吴镇、倪瓒的作品那么平静超脱,线条中往往透露出几许不安的情绪。王蒙的画早年受外祖父赵孟頫的影响,得“文人画”的精髓,又上溯到唐宋诸名家,得其法,后以董源、巨然为本归,化出自家体例。
王蒙的山水画以繁密见长,而且笔法变化多。在技法上,他变“马夏”斧劈皴整为碎,变披麻皴直笔为曲笔、精笔为细笔,变解索皴为牛毛皴,变浑圆之点为破笔碎点,变浓淡之点为焦墨渴点。总之,他的艺术风格是沉郁深秀,浑厚华滋。
此图描绘的是卞山景色。作于1366年4月,据画上收藏印推测,这幅画可能是作者赠给表弟赵麟的。《青卞隐居图》在狭长的画幅内,表现出了卞山从山麓至山顶的雄伟奇特景象。画面上段,危峰耸立,雄奇秀拔,表现出可望不可攀的险峻之势。中段,山峦起伏变化,山势逶迤而上,山间林木茂密,山坳深处隐约可见有茅屋数间,屋内有一隐士正抱膝倚床而坐。画面下段,山麓处幽涧流水,树林中正有一人曳杖而行。全图结构繁复充实,然而通过溪流、水潭、奔泉、云霭等的布置,在稠密中透出灵动的气韵。
此画采用“深远”构图法,以流动的线条,跳跃的墨点,组成了一层层山冈,一组组树木,密密层层布满全图。山势虽然前后重叠,但气脉相互贯通,如一条游龙正盘旋而上。作者重视“气势”的表现,使整个画面有一种气脉的流动感,令人感觉繁密而不窘迫,既丰富又灵动。那扭曲的皱笔线条,跳跃的苔点,以及近树上焦墨枯笔粗率的皴擦,呈现出一种令人不安与烦燥的情绪,这也正是作者想通过此画表达出来的思想。
《青卞隐居图》境界深邃幽雅。笔墨技法融合了董源、巨然、郭熙和赵孟頫等前代大师的技法。笔法上以披麻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相参合用,表现出了物象的不同质感。先以淡墨勾皴,而后施浓墨,先用湿笔而后用焦墨,使得层次分明,增添了山石树木的润湿之感。山头打点,变化尤多,表现出山上树木的茂密苍郁。全图渲染不多,充分呈现出空间的深度。
《青卞隐居图》被董其昌认为是“天下第一”的山水画,历代许多画家也被这幅画的气势和笔墨所折服,从这幅画中所用笔墨尤能看出王蒙技法的丰富性。
100幅中国名画赏析【69】
名称:《杨竹西小像》
画家:王绎、倪瓒
创作时间:元
尺寸:横86.8厘米;纵27.7厘米
材料:纸本、墨笔
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元代肖像画中的经典作品
王绎所作图画多用线条素描,少用色染。他善于观察人的仪态、神情等,往往在对方谈笑中默记情态,然后落笔描写,其神韵已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据传王绎曾为陶宗作一光头小像,面部虽仅如铜钱大小,但却貌似、传神。其作画技艺已达炉火纯青的境界,为时人所称赞。
王绎著有《写像秘诀》,在这本书中,王绎主张在对方:“叫啸淡恬之间,本真性情发夙,我则静而求之。默识于心,闭目如在目前,放笔如在笔底。”反对叫被画人“正襟危坐如泥塑人”,然后加以“传写”的方法。书中分“写真古诀”、“彩绘法”、“收放用九宫格法”等章节,文字虽不多,却是我国较早而有价值的肖像画著作。在人物画中,元代肖像画不衰,且肖像画“宜众人所需,酬谢亦丰,故多习此艺者,不独画工,犹有学士”。
这幅《杨竹西小像》中的人物由王绎画,倪瓒补画松石平坡。是一件流传有序的元画精品。杨竹西即杨谦,杨谦是南宋遗民,号笔西居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不屑于入世,隐居江南,与倪瓒、王绎等人交往密切。
图中杨谦应该是在策杖缓行,他头戴乌帽,身穿长袍,须髯下垂,面相清癯、磊落而有神,两眼前视,略带微笑,形象慈祥。此图所绘应为杨谦晚年的肖像。杨谦所立坡上,身旁点缀石堆、一株枯松等简单衬景,烘托了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更显示出了杨谦在宋亡后,身着野服,不肯趋炎附势的气节和情操。
《杨竹西小像》纯用“白描”手法,以铁线描为主,线条简练、挺拔,造型端庄,刻画了杨竹西的清廉、谨慎的性格,被视为形神兼备之作。
作者用细笔勾描人物面部五官及须眉,比例协调,略烘淡墨,使形、神跃于纸上。衣纹以中锋运笔,寥寥数笔,就把身体的体积感和衣服的质感表现出来了。倪瓒所画松石,笔墨枯淡、松秀,与人物相得益彰,体现出特定时代文人雅士“抗简孤洁,辟处穷居”的境遇。
100幅中国名画赏析【70】
名称:《风雨归舟图》
画家:戴进
创作时间:明
尺寸:横81.8厘米;纵143厘米
材料:绢本、淡设色
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浙派”山水画中的杰作
戴进是明代前期最著名的画家,以山水画最为出色。他的山水师法较广,作品面貌也较多,最常见的是师法南宋马远、夏圭水墨苍劲的画格,发展了马、夏坚挺简括的笔调,但摒弃了马、夏豪放中内含沉郁深厚的气质,从而形成自己劲挺、明快的风貌。戴进还学习北宋郭熙的画法,笔法严谨,具有苍润浑厚的特点。
戴进的山水画,注重题材意义,他的画有一定的生活依据。也就是说,他在山水画中往往加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活动,使山水画从元人高雅的写意抒怀,变成多数人易于接受的世俗化作品。
《风雨归舟图》描绘的是风雨交加中的山川自然景色和行人冒雨归家的情景。在布局上,作者采用中轴线构图,高山置于画面右边。
近景处,树木、山崖、归舟相互依照;
中景处,芦苇、枯树、溪桥、村舍、竹林、远山错综而不杂乱;
远景处,高山重叠,远山迷蒙,在雾气中若隐若现。画中虽然表现的是雨景,但景物自近而远,层次清楚明晰,将雨中急归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画面近处的岩石和归舟,一静一动,对比鲜明,使构图统一中有了变化,更加突出风雨归舟的主题。横跨两岸的溪桥使得左轻右重的景物连成一个整体。溪桥上冒雨赶路的农夫,被作者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个显示出匆忙急切的神态。中景处的芦苇更是突出了风势的狂猛劲厉。
该图章法新奇独特而巧妙,笔墨兼工带写,显出豪放洒脱而湿润空濛的意境,成功表现了风雨交加的自然景色和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情态。图中树石用笔刚劲犀利,气势雄壮,以大斧劈带水墨破刷出的山石,生动地表现出瘦硬多棱角的特征,强烈地显示了山石的质感和立体感,并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刻画出雨中山川的神奇境界和耸拔气象。近岸树木作者用了夹叶法和点叶法,芦苇和竹林用了撇笔介字点,一笔一画,笔笔到位,刻画出狂风中摇曳的形象。狂风大雨用大笔挥扫,增添了画面的气势,从豪纵的笔势之中,可以看出画家奋笔疾挥的饱满激情。
戴进成功运用浅设色,所画斜风骤雨、树枝弯曲、逆舟雨伞,最充分地表现出狂风暴雨的运动感。作者对墨的浓淡干湿变化应用自如,雨暴风狂的气象于指腕间飒然而起,充分显示了画家的深湛功力和注重观察自然的可贵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