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货币出现之前,人们只能通过简单的物物交换进行商品交易。此时,商品自身不具备价值,只有在交易时才具备交换价值。物物交换需要交换双方都认可对方商品的价值时,交换才能够实现。因此,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双方的实际需求情况。物物交换的明显缺陷在于:很难在合适的时间找到具有合适交换需求的交易对象。
随着人们交易需求的不断增加,交易的不断频繁,货币也随之产生。 关于货币是如何诞生的?人们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门格尔的货币起源理论。门格尔(Menger)主张货币的产生是人们自发选择的结果。在交易发生的早期,人们面临着交换需求巧合和时间巧合的困难。随着交易的次数不断增多,人们发现可以通过间接交易的方式完成他们所需的交易。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可市场化程度。因此,在交易中,人们更倾向于持有市场化程度更高的、交易能力更强的商品,从而增加自己的交易机会。随着作为交易媒介的商品之间的竞争,最受人们认可的交易媒介就逐渐演变成了货币。
另一种是克纳普的货币国定论。货币国定论起源于克纳普(Knapp)在1905年发表的著作《国家货币理论》(The State Theory of Money)。区别于门格尔的理论,克纳普将货币的起源归因于国家法律的规定。货币国定论认为,货币的价值与其自身价值无关,而是由国家法律所规定。该理论更强调货币作为记账单位被用作度量债务的计价标准的职能。货币起源于债权债务关系,而非商品交易。货币作为债权债务关系的计价标准的历史要远远早于其作为交易媒介的历史。
货币的出现,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人们自发交易需求的体现,也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体现,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有了我们现在使用的货币。对于这两种观点,我们在下文介绍中国货币发展历程时,也会看到一些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