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1、最初的货币:海贝、骨、石仿制贝
2、商朝后期:出现铜铸币
3、春秋战国:各国使用各式各样的铜铸币,圜钱、布币、刀币等
4、秦朝:在圜钱的基础上统一为圆形方孔钱,这种样式此后被长期沿用(秦半两)
秦朝统一货币
背景:币制混乱严重阻碍了赋税征收、货币流通,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统一政权的巩固。
内容:统一币制;严禁私人铸钱;通行金属货币;统一形状和质量。
影响:有利于赋税征收、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便利了地区之间商品交换,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
5、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五铢钱),五铢钱一直沿用到唐初。
汉武帝币制改革
背景:货币制度混乱;私铸钱现象十分严重;通货膨胀影响民生;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措施:从重立法,私铸钱者死罪;收回地方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影响:统一了货币发行,有利于稳定社会金融秩序;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后世长期使用,影响深远
6、唐:唐初铸开元通宝/开通元宝,不再标识重量,唐朝中后期出现年号钱,但未形成制度;柜房、飞钱
唐初币制改革
背景:币值混乱、影响流通
内容:采用十进位制衡法;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
影响: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行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变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基础;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
7、北宋: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8、元:纸币作为单一路通货币,元末恶性通货膨胀
9、明:恢复铜钱、纸币并行;明中期,白银逐渐成为基本支付手段
明朝货币制度的变化及原因
变化:明朝货币铜钱、宝钞(纸币)并行,再到铜钱、纸钞、白银兼行。明朝中期,白银上升为主币,并得以官方认可。
原因:
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政局较为稳定;
农耕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展迅猛;
官方纸币宝钞的信用日益丧失;
政府赋税制度改革推动;
明朝对外贸易中长期保持巨额贸易顺差;
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大量白银涌入中国。
10、清: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海贝→铜贝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秦朝统一货币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唐初开通元宝
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北宋交子
11、清晚期:开始铸造银元【机器制币】
12、中华民国成立后: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1935年法币改革,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归国有。抗日战争期间、解放战争期间法币急剧贬值
法币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影响
原因:世界经济危机冲击,白银外流;国内币制混乱,阻碍经济和贸易发展;应对日本的经济侵略。
内容: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实施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制并实行白银国有,禁止流通;统一发行法币,为唯一流通货币,实行“外汇本位”制。
积极作用:统一了全国货币,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推遏制白银外流,稳定了中国金融市场;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为抗战作了物质准备)。
弊端:依附于英磅和美元,成为英美的经济附庸;后期纸币滥发,急剧贬值,导致通货膨胀埋和经济崩溃。
1948
年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贬值速度更快,民间自动重新使用银元
13、解放区:伴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需要一种统一的货币来替代原来各根据地和解放区种类庞杂、折算不便的货币。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
14、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人民币到1999年先后发行了五套,形成纸币、普遍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人民币地位始终稳定,对国民经济发展做了重大贡献。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 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1、金本位制 19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
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间货币结算频繁和复杂;英国经济实力最为强大。
时间: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先后采用。
特点: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各国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自由流通,不易贬值。
意义: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有利于加强英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2、金本位制的崩溃 20世纪30年代
原因: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各国转嫁危机,实行货币贬值与关税战;一战后欧洲及英国实力的下降。
表现:禁止黄金出口及流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各自构建以英镑、法郎、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集团,各自为政。
影响:失去统一标准和基础,形成多个货币集团,国际关系陷入动荡和混乱;不利于缓解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了世界冲突。
3、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1973年
背景:
经济大危机及二战的惨痛教训,需要建立有效机制,稳定世界经济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美国实力空前膨胀;战败国百废待举;英法等战胜国实力大大削弱)
美国企图确立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
建立:布雷顿森林会议
时间:1944年
地点:美国新罕不什尔州布雷顿森林
内容: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成立时间:1945年
宗旨: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理解:双挂钩机制。成员国实行固定汇率,各国的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美元取得了高于其他国家货币的地位。
世界银行
成立时间:1945年
宗旨:向成员国提供贷款,促进该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
资金由成员国认缴,并根据认缴资金的数额决定投票权的多少。战后美国认缴资金最多,因此掌握了两个组织的决定权
成员国实行固定汇率,美元与黄金比价固定,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美元取得高于其他国家货币的地位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使战后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顺应了经济的全球化。
消极影响:布雷顿森林体系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20世纪70年代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兑换黄金。
1973年无力维持美元币值,美元贬值,恢复浮动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瓦解。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兑换黄金。
1973年无力维持美元币值,美元贬值,恢复浮动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瓦解。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制度自身的缺陷:只有美国长期贸易逆差,才能使其他国家获得充足的美元供应。美国要履行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义务,必须拥有充足的黄金储备。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美国发行更多的美元与美国拥有一定量的黄金必然发生矛盾。
世界经济出现多极化趋势:日本、欧洲崛起
直接原因是美元危机:越南战争及经济危机使美国国际收支连年逆差,黄金储备外流。政府大量发行货币造成通货膨胀。各国纷纷抛售美元兑换黄金,黄金储备量减少。
5、牙买加体系 20世纪70年代——今
多元化的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
美元仍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占据最大的权重,是国际贸易
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等的影响力日益上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