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查看: 113|回复: 0

"淡黄衫子郁金裙"——解读宋代妇女的服饰特点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3-1-18 13: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hr/>引言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虽然富足,但在同周边少数民族不断争斗的战乱中,社会仍然动荡不安,加之,宋代理学思想兴起,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整个社会走向保守。因此,影响着宋代人们的文化和审美意识,而就女性服饰而言,也倍受极大影响。
一、理学思想兴盛,造就独特宋服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期。宋代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上衰败的历史阶段,宋太祖在陈桥兵变中获取政权,就只考虑赵家政权的得失,利用杯酒释去众将手中的兵权。
当辽、金、西夏等游牧民族武力入侵的时刻,无力与之抗衡,只得大量攫取民间财物向异族统治者称臣纳贡,换取暂时和平,最后偏安江南,而被蒙古统治者所灭亡。在这样的危急时刻,宋朝统治阶级不是采取修明政治变革图强的政策,而是强化思想控制,从各方面灌输封建伦理纲常的旧观念,进一步从精神上奴化人民。
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程朱理学,和以“恢尧舜之典,总夏商之礼”,“仿虞周汉唐之旧”。


即维护封建道统为目的的聂崇义《三礼图》。《三礼图》由皇帝亲自制定,后来也作为宋朝服饰的官本。
两宋社会动荡不安,流动性大。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争斗不断,双方因征战而导致隔绝的外交关系,让宋朝本身就处于不自信之中。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十二月诏:“京城内近日有衣装杂以外裔形制之人,以戴毡笠、系番束带之类,开封府宜严行禁止。”政和初年(111年):“一应士庶,于京城内不得辄戴毡笠。”政和七年(1117年):“敢为契丹服,若毡笠、钧墩之类,以违御笔论。”
此三道诏书,除了说明令而不行、禁而不止的软弱状态外,也反映了宋统治者对胡化的担心与恐惧。上行下效,在这种战乱频仍的担心下,社会心理必然走向保守,以抵制而寻求内在保护。


另外,宋代理学思想的兴起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这种思想改变了唐代儒、释、道三种思想共存互制的格局,旨在进一步以礼制规范社会。宋代理学提出:“人之一心,天理胜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人心,私欲,故危殆; 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正如张立文先生所说:“‘理学’ 即是伦理学的概括与升华,又具有浓烈的伦理色彩,它在伦理学的刺激下完成,又使伦理学哲学化;伦理学说既是‘理学’逻辑结构的贯彻,又是理学的宗旨。”
以这种思想统治社会,宋代妇女的行为便受到了较严格的限制,像唐代妇女抛头露面,招摇过市的机会少了,男女界限分明。“男治外事, 女治内事,”“女有故,出中门,必蔽其面。”人既存在着形成于社会环境中的伦理情感和道德行为,也存在着产生于自然本性的诸多欲望,二者不可分离。理学却肯定其一,否定其二。以这种伦理思想与道德规范去统治社会,其摧残性是不言而喻的,表现在妇女服饰上,最严重的灾难莫过于缠足的兴盛。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社会环境、社会观念、文化氛围、文化心态等,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不同的文化背景像一面镜子,从中折射出宋代独特鲜明的女性服饰文化。
二、病态审美意趣,造就女性宋服

宋王朝建立后,为巩固皇权,削弱了武官的权力,却同时因而临北方西夏、辽和金等强敌的侵略,实行妥协政策,取得和平苟安的局面。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不思收复中原,更是江河日下。因此,整个宋朝社会,始终处于一种浓厚的消沉氛围当中。而这种病态的社会风气,更是直接延续了整个宋朝。


可是,程朱理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思想观念。他们主张:寡妇不能再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社会氛围对宋代女性的成长、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得女性审美观念完全不同于盛唐时期。
宋朝女性的审美标准,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们多尚瘦削,虽有超逸之气,难免雕琢拘束。其实崇尚瘦削,也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有着密切联系。作为社会强势群体的宋朝文人,他们长期养尊处优,不再尚武,体质下降,所以无法驾驭过于丰腴的女性;因而更加偏爱瘦小玲珑的女子,女性的审美意趣也因此发生改变。宋朝时期,常常以瘦小为美,讥讽过于魁梧的女性。根据民间传言,有一次苏轼到一富豪家饮酒。 主人有一舞妓,容貌尚可,但身材高大。主人向苏轼要求为该舞妓作诗。


苏轼戏作四句:“ 舞袖翩跹,影摇千尺龙蛇动,歌喉宛转,声撼半天风雨寒。” 窘得那舞妓满脸羞红,怏快离去。
在宋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表现女性审美特点的词句。如晏几道的《鹧鸪天》: “楚女腰肢越女腮,粉圆双蕊髻中开。”秦观的《满江红》:“绝尘标致, 倾城颜色, 翠绾垂螺双髻小,柳柔花媚娇无力。”《生查子》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裊。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等表现女子纤柔瘦弱之美。不难看出,宋词中描写的女性都是娇小玲珑玲珑的,主要以瘦为美,已然成为一种病态审美。


同时,宋朝时期程朱理学思想兴盛,致使人们性格普遍较为保守,审美意趣也更为保守、素雅。从服饰的审美上说,清秀的风格、典雅的装饰把宋代女性静谧、优雅的气质完美地表现出来,渗透出宋代女性在理学思想影响下飘逸委婉的审美情趣。
三、华美女性宋服,尽显时代特色

1975年在福建省的浮仓山出土了一座墓葬,从众多的陪葬品中可以浏览到宋代女装的全貌。墓主是一位南宋时期的年轻妇女,在墓葬中有较为完整的衣物,基本上完整展现了宋代女性服饰的风貌。


其中出土的各种衣物,尽显宋朝女性服饰特点,仿佛将我们带入那个崇尚素雅的朝代。这些服饰绝大部分是直领对襟式,没有缠带,也没有扣子,脖子部分直接缝制护领,极具淡雅之美感。所有的服装组成部分都较为单调,只是通过简单的裁剪方式将衣袖相连。除此之外,这些衣物还有大量精致的装饰图案,它们大多采用彩绘、烫金工艺,以一些清新的花卉为主要图案。
嘉定安亭镇有归姓者创始药斑布,“ 以布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
药斑布又被叫做浇花布,和现代的蓝印花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图案在宋朝时期,被普通妇女广泛应用。不难看出,宋朝贵族的服饰依旧有前朝的影子,但是已不再是前朝的雍容富贵风格,而是素净淡雅的文人风格。再看女子便装,更是与唐朝截然不同,以细窄为美的特点,与汉代女性服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襦和袄是宋朝女性服饰的主要组成部分。整体衣服较为小巧,下面搭配一条襦裙,宛如郁金香花瓣。宋代的襦裙样式和唐代的襦裙大体相同。但衣襟与前朝相比有所变化,可用右衽,也可用左衽,有相关学者研究可能是受民族融合的影响。总体来看,宋代女性服饰的装饰也较为简洁,除了一件披帛之外,腰间还有条长长的飘带,尽显女性的芊芊细腰,另外在飘带上,还另外配有环状玉饰,主要是为了防止裙装在行走时随风飘摇,从而保证美观性。
宋代时期,也十分流行窄袖衣。窄袖衣外形特点即为,上衣长度超过膝盖,而袖子较为细窄,可以很好的展示女性的苗条身材,与唐朝丰腴的女性完全不同。 不难看出,以瘦为美就是宋朝的潮流。宋代的裙子也十分精致美观,流行百褶裙,褶皱细而繁多,且直接没过足部,可以很好的修饰脚型。


四、女性宋服色淡雅,尽显宋代理性美

宋代在提倡“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下,表现为十分重视恢复旧有的传统,在服饰色彩强调本色,主张简朴而不应过分豪华。因此,宋代服饰色彩与唐相比显得质朴、清净和自然。妇女的上衣颜色都比较清淡,通常采用间色,有淡绿、粉紫、银灰、葱绿、墨绿、白色等,而裙子的颜色通常比上衣鲜艳,有青、碧、绿、蓝白及杏黄等。
可见,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宋人的服饰是十分拘谨和质朴的,孕育了一种清幽淳朴、淡雅洁净的审美情趣。因此,民间服饰在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上,运用刺绣及手工印染技艺来美化生活用品,清新淡雅的蓝印花布,与精致的刺绣,共同构成了宋代女性服饰的独特魅力。


宋时一般的平民女子,平时穿着依然清新淡雅,颜色以白色为主,裙裤瘦短,青色白色为常。这就是和唐服的者华大不相同的质朴平实,窄、瘦、长、奇。其实这既是宋代服饰的特点,也是其文化特点。宋代国势衰微,其文化也趋于守旧和封闭。
欧阳修在《浣溪沙》中写道:“天碧罗衣拂地垂,美人初著更相宜”
从该宋词中对服色描写的语句中,我们即可感受到理性之美下的服色世界。据宋无名氏《五国故事(卷上)》记载,这种颜色居染织业榜首,是因为它如水墨淡彩般的雅致迎合了宋人的理性审美思想。这或许是最能体现在理学思想影响下,人们所崇尚的服色了。除了这种颜色外,宋人也很喜欢白色,宋词中有许多对白色衣衫的描写,如“春衫白纪新裁”、“料想裁缝,白纪春衫薄”。


从色彩学角度看,宋代服饰比较注重色彩明度上的变化,即色彩明暗程度的变化。同一色系往往会有色相、明度上的差异,如“春衫是柳黄”、“衣染莺黄”,尽管它们都属黄色系,但色相、明度上有一定的差别,柳黄偏绿,莺黄偏嫩黄,赭黄介于红黄之间,犹今橘黄。正是因为这些差别,使人穿上后感觉也不尽相同。
除了注重衣服本身的色彩外,宋人也很讲究服饰配色,宋词中有许多这方面的描绘.尽管就整体服饰形象而言,这些都属局部,但整体正是由局部构成的,它们不但映衬出服饰形象的美,而且通过它们,我们还可感受到宋人别具一格的理性之美。


比如,秦观《南歌子》“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绛唇”,揉蓝色的上衣配杏黄色的裙子,既素雅又妍丽。陈克《渔家傲》“淡墨花枝掩薄罗,嫩蓝裙子搴湘波”。带有折枝花卉纹样,如淡墨般的暗花罗上衣配嫩蓝色的裙子,给人一种素雅、宁静之美。
与此同时,带有朦胧感的暗花罗面料也恰恰把宋代丝绸纹样清淡自然、端正庄重、突出鲜明时代风格的特点反映出来。宋代女性服色搭配雅致、独特,不仅反映了宋代印染织绣业的水平,也让我们感受到理性之美下人们对色彩的把握与认识。
结语



服饰文化是心理光芒的折射,是民族精神的外化。以服饰文化为起点研究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我们穿越时空,找寻着服饰文化发展演变的轨迹,探索着宋代灿烂的服饰文明发展规律,品味着宋的雅致。在华采与褴楼中寻找时代精神之魂,从服饰承载的观念与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轨迹中鉴古知今,这对于文化史及艺术史的研究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宋史》
《中国服饰》
《宋明理学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