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用户
论坛
BBS
元宝论坛
»
论坛
›
元宝论坛
›
宋代
›
宋代节日花样繁多,深得百姓重视,他们是怎么装饰的呢 . ...
返回列表
查看:
94
|
回复:
0
宋代节日花样繁多,深得百姓重视,他们是怎么装饰的呢 ...
[复制链接]
南方刺
南方刺
当前离线
积分
6
2
主题
3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新手上路, 积分 6, 距离下一级还需 4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6, 距离下一级还需 44 积分
积分
6
发消息
发表于 2023-1-18 14: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宋代是我国古时经济发展的最高峰,连明朝都无法与之相比。但是宋朝又和其他的大一统王朝不同,其他的大一统王朝社会安定,而两宋却在三百年间饱受外敌侵扰。
但即使这样,宋朝在经济上的发展也是不可超越的。首先便是在农业上,宋朝的粮食产量是唐朝的一倍多,江浙地区更是达到了骇人的两倍。宋代的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百姓们生活富足
,因此有很多的余钱来消费。
统治者对于节日也十分重视
,会颁布各种政策来刺激消费
,所以百姓们参与到节日中的意愿极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宋朝时期百姓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尤其是过节时,更是热闹非凡。每每过节,挨家挨户都是灯火通明,给每个节日都装扮上特有的装饰。
特有的社会环境造就浓厚节日氛围
宋朝的农业有了很大发展,除了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外,棉花种植技术还得到推广。因此人们不但可以种植粮食还可以种植棉花来养家糊口。
但是和以往的朝代相较而言,
宋代的生产关系与前代不甚相同。
农业生产并不是必选项,人和地的关系比较松弛。
有些人不愿从事农耕,所以便前往大城市打工,经济富足了便举家在大城市里定居。因此,
宋代城镇化的速度也不断提高。
同时,
民间私营手工业的地位逐步提高
,而且较前代相比,宋代的手工业规模更加庞大,分工也更加细致,所以手工业的技术得到了很大提升。
民间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第三产业的发展更加繁荣,所以统治者对生产力的发展十分重视。为了提高生产力,
宋代统治者取消了“宵禁”制度
,目的是让手工业生产者有足够的营业时间来从事经营。
宋代的统治者思想是开明的,没有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如果没有统治者的政策支持,生产力的发展就不会大幅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不会空前繁荣。
那么为什么统治者那么开明,会放弃历代以来统治者一直沿袭的重农抑商政策呢?
这还得说到当时的社会环境。
三冗问题贯穿唐朝始终,使当时宋朝的政治陷入僵局。宋朝统治者以先代的无数权臣和藩镇造反篡位先例为借鉴,
实行分权制衡,将一小份权利又细化为好几个权力,
由不同的官员持有。
当然,这一政策确实大大降低了权臣篡位和藩镇造反的概率,但
是这也导致了宋朝的官员系统太过膨胀。
因为权力的细分导致了官员的数量急剧增加,也给国库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即使宋神宗试图裁掉那些多余的冗官,但是却收效甚微,因此宋代统治者一直被这一问题困扰。
其次,
宋朝的局面是多政权并立,四面八方都有政权
,因此统治者不得不派遣大量军队在边防驻扎,以防藩镇蓄意滋事。
边防驻扎需要金钱,并且大量流民被吸纳到军队之中。军队极快的膨胀速度使得国库十分紧张,
压的统治者没有喘息机会。
所以统治者想出来一个办法,那就是改革税收方式。
将原来的按人头征收赋税变为按个人所持有的钱财征收,
因此无论是富豪还是贫民,只要他手里有钱,统治者就能从他们手中征收到赋税。
再加上宋朝统治者不抑制土地兼并,导致大量的土地被地主兼并
,许多农民没有地种,便丧失了生计,这也为城市里面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并且宋朝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人和地的矛盾加剧,农业发展更是如履薄冰。
这些因素使得统治者不得不改变以往统治者的传统观念,逐渐支持工商业的发展。
正是这样,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才使得国库更加充盈,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足,这也为节日的各种内在需求提供了经济基础。
物质的富足同样也带来了思想的解放,百姓们不再为柴米油盐所困扰,所以便会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在周礼的影响下,人们被细化为不同的等级。在这样的等级制度下,百姓被压迫被剥削,商人则比平民更低贱,被剥削的也更为严重。
但是即便周礼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奄奄一息”了,但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这种思想得以延续下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这些陈规陋习便不再能遏制住人们的行为。
所以人们会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遵循自我的内心,尤其是节日之时,开展的活动更是花样繁多。随着时间的推移,
活动的参与主体数量也越来越庞大,逐渐扩展到寻常百姓家。
此外,人们的审美也得到了很大提升。人们对节日的追求已经不再局限于最基本的活动和一些粗糙的服饰,人们往往愿意花高价去购买一些精致的服装和一些华美的装饰品去使家中更有节日的喜庆感。因此,
专门售卖节日装饰品等东西的商铺应运而生。
统治者重视节日活动,节日发展“更上一层楼”
不仅是对节日风俗审美的提高,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体现,
这些都得益于宋代统治者所颁布的一些政策,
正是这些政策,才使得人们关注到节日,投身于节日活动。
首先,宋代统治者每到过节时,便会给百姓们放个假,就和我们现在的法定节假日一样,以此来支持节日的发展。因为每到节假日的时候,人们便会在市场上进行消费。在百姓们消费获得快乐和满足感的同时,还能为政府带来巨大的收入。
《文昌杂录》中写道:
“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
这句话意思是祠部每年都会休假七十六天。宋朝的节日,可不是官员专享,百姓们也会放假。因为日日辛劳,只有节日才得片刻放松,因此人人都渴望节假日。
除了放假之外,统治者们还会给百姓们发津贴,百姓们拿到津贴自然就有钱去消费了。虽然统治者给百姓发津贴来刺激消费,但这点钱与节日的收入相比,那可是微不足道了。
在《梦梁录》中,有对津贴的相关描写:
“唯元正、冬至、寒食三节,开封府出榜放三日。”
意思是,宋朝统治者会在元旦、冬至和寒食等节日发放节日津贴。
朝廷如此重视节日发展,给百姓们都做了个榜样。在朝廷的引导下,百姓们对节日的参与情绪十分高昂。
在这一天,人们无论贫富,大家都会带上自己的家眷参加节日活动,在外面整日嬉游玩闹,不醉不归。由此便可以看出,宋代的人们举国上下都很重视节日。
宋代的经济繁荣,使得审美往新的趋势发展,逐渐将生活过得“艺术化”,这种审美的变化首先便从宋代的服饰中得以体现。
《宋史·舆服志》中便有对宋代服饰的描写
“襕衫以白细布为之,圆领大袖,下施横襕为裳,腰间有襞积。”
从描写中可以看出,宋代服饰集“生活化”与“艺术化”于一体,既有实用性,又不缺乏观赏性。后来宋代流行奢靡之风,在服饰上的体现更为明显。
节日装饰花样繁多,蕴含深层节日内涵
宋代人对节日的装饰主要体现在衣着打扮上还有首饰以及周边物品上。
他们的衣着打扮往往和节日相呼应,蕴含了深层的节日内涵。
春季,是一个象征着活力与生机的季节,因此春季的节日最受百姓重视,因为它是新一年耕种的开始,也意味着人们新的开始。
为了迎接立春,人们便会佩戴上与节日有关的首饰,表达迎接春天之意。新气集的《汉宫春·立春日》中提及:
“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这便是节日佩戴的首饰之一,“春幡”戴在头上,仿佛随风飘动,十分飘逸灵气。
除此之外,春鸡、春燕也是春日所佩戴的首饰之一。春鸡、春燕是由色彩鲜艳的羽毛制作而成的,很受女子们喜欢。
在上元节时,人们会更加重视,因此佩戴的首饰较立春要更为华丽。上元节,也就是现在的元宵节。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人们会佩戴像诗中的雪柳之类的华丽首饰。
除此之外,古人对花也是情有独钟,人们将佩戴花看做是一种潮流。虽然早在之前就有佩戴花的习俗,
但是是在宋代达到顶峰。
到了端午,人们为了驱邪避灾便会在头上佩戴艾花。有些女子为了更好看,会选择开的正艳的茉莉戴在头上。
“扑戴朵花者,不下数百人。”
说明过节戴花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不争事实了。
除此之外,
还有百索、艾虎等装饰,都是驱邪避灾之用
。百索也就是长命锁,可以将百索挂在门上,也可以将它戴在小孩子或者年轻女子的手腕上,以表达美好的意愿。
“清明时节雨纷纷”,
在清明这一天,人们有插柳的风俗,
“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
除此以外,还会郊游踏青。
重阳之际,插茱萸和喝菊花酒又成了人们的心头好,因此重阳节又叫菊花节和茱萸节。
“菊花须插满头归”
便是多对重阳的描写。
除了打扮自己,对周边物品的装饰也是必不可少的。家里面看起来喜庆, 便会很有门面。因此每到春节前后,家家户户都会对自己的门户进行装饰。
就和现在的习俗差不多,每家每户都会贴春联,除了春联之外还有很多款式新颖的装饰品。即便是最贫穷的人家,
在这一天也会不吝钱财,将自己的家“改头换面”。
到了清明之时,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插上柳条,以此来驱邪避灾。如果是在外漂泊的游子,也会在门上插上柳条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端午时节,
人们会通过供养一些物品来表达对驱邪避灾的美好愿望
,比如桃、柳、蒲叶、艾草等。
商人们在节日的时候也会对店铺进行装饰,他们会挂上灯笼,或者通过摇波浪鼓等行为来吸引顾客注意来招揽顾客。他们还会根据节日的不同将物品摆放成不同的形状来吸引顾客的注意。
到了端午之时,商人们就会将粽子摆放成亭台楼阁的样子;到了中秋,酒家便会将酒旗翻新之后摆在门口,如果酒卖完了,便会将酒旗撤走;重阳节便会用菊花来装饰大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