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查看: 148|回复: 0

秦朝的灭亡——政治失衡经济转变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3-25 20:4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多数史书在谈秦朝灭亡时,都是秦的暴政。我们不可否认这是史学家对统治者的一片苦心,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秦代竹简出土,我们发现,也许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政治的失衡
一·地方与中央权力制约机制的缺乏
秦灭六国后,立刻就建立了郡县制,而不是汉朝那样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虽然秦朝统一了天下,但各国士族和贵族不会轻易轻易服软,即使不断杀戮也不是好办法,况且这样还会产生更多的仇恨。而中央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对地方加强控制,因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逐渐失控的。
面对人数众多的旧贵族和地方豪族,秦朝无法拿出有效方法笼络他们或者中立他们,只能眼睁睁看这地方势力做大。另外,没有基层的权力代言人。秦朝没有培养起亲秦王朝的地方势力,而自己的势力触手还不能伸到各个地方,权力真空,为其他势力的发展提供的空间。此外,由于没有基层乡绅的润滑,导致矛盾便越积越大,以至于积重难返。
同时,秦朝的官制也有问题。秦朝地方政府运行的效率令人堪忧,地方缺乏防卫力量,民变频繁。秦朝民变一直是一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因为地方政府的低效导致了这个问题成为一个死结,政府低效的运行效率往往是中国古代亡朝灭亡的先声。我们从“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可一窥秦朝地方政府的低效和地方防卫的空虚。
二·制度原因
任何王朝,都需要培养自己的利益集团,作为中央集权的秦朝,利益集团以官僚、贵族和士大夫为主。作为缓解矛盾的方法之一——阶层流动是秦国变法的亮点之一,但到了秦朝时,国家制度已经僵化。
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取消了以庄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明确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使秦的力在短期内提高,但商鞅时期明确的法律、制度因为长期不变出现的很多问题。
秦的商鞅变法对个人和社会都是一种殖民,压榨。
皇帝所面对的不是具体的事,而文书,以及对文书负责的官僚系统,人在这个系统中成了一个零件。但当时的技术还不能支撑起这个庞大的帝国,所以,就有了连坐,下级犯错,上级也要被追究责任。这样,在县级的地方组织中,就有了责权分离的形态。
整个秦集权的核心是人事权和信息权。为了确保皇帝的意志能传到基层,皇帝设立郡县,但这个郡不是行政区域,而是监察区域,每个片区设立监察署,对片区内的郡县进行监察,并向中央反馈情况。
通过对出土的秦简的研究,秦对数据的管理细致到了具体的人及其生产情况。但,秦朝政府统计的这些数据是为了更好的攫取社会财富,把征服地区当作殖民地。
秦朝的兵役制度是对百姓的压榨。秦国百姓困苦,许多人除了当兵就无其他收入,这样以来,士兵只能在战场上奋不顾身杀敌,以求收入。就如杜甫所说“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秦朝的制度本制就是把国家从贵族管理的国家变成官僚国家,家人变成官吏账本上的“数目字”,从而变成资源。没有财产权,更无人权!秦的崛起,就是对百姓的压榨,这样的制度是无效率的,也是不会长久的。它的残酷之处在于是强行用国家权力抢夺社会财富,不考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小农家庭需要的是稳定,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农民不像游牧民族那样喜欢惹事,但陈胜吴广起义说明当时农名的生存条件肯定好不到哪去。我国学者汉林就曾指出,秦朝的法律不区分情节,只要法律上有的,就依法惩处。战国时代,国家还比较小,农民的戍边时间、空间跨度较小,秦统一后,国家空前巨大,但却没有像汉朝那样有以钱代戍的制度,军事管制制度又被无限期延长。
秦朝就是一个高压国家,整个国家都是为镇压、战争而生。在这样一个高度集中的体系下,又没有有效的基层管控手段,百姓的怒火就如柴火,只需一个火星就可点着,这个人可以是陈胜,也可以是张三……
对于古代封建政权来说,促进阶层流动是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办法。商鞅通过变法打破士卿世禄制,却没又继续完善选官制,但想要获得官位,就要建立军功,被举荐,当门客,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是不可能上流到上层阶层。士族游离于政权之外,不断壮大,这些人很快就成为了一股强大政治力量。像张耳这样的人才,无法为朝廷所用,心生不满,与其他条件一作用,就成了摧毁秦帝国的旋风。
另外,皇权因为缺乏政治势力的保护,变得脆弱。明朝以前,宰相往往独当一面,有时甚至尾大不掉。宫中的内官也存在干涉朝政的现象。皇权的处境到了清朝才算是相对稳固,但清朝后期又出现了女人专政;而且,在清朝被灭之前,皇亲国戚乃至皇后专政将是新常态。
经济的转变
据有关资料,从距今1万年开始,冰川大量融化,气候显著转暖。3、4千年以来,中国气候发生过数次转暖、转寒交替变化的波动,殷商时代是全新世暖湿期的最后一个时段,自此以后总的气候趋势是变冷、变干。
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当时的黄河两岸长满青翠的竹子。这是中国文明史载的第一个温暖期。也是尧舜禹、夏、商和西周时期,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奠基期。
儒家对夏商周三代赞叹、羡慕不已。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绘制的历史气温变迁图显示,三代气温高于汉、唐,文明的发展也高于汉唐。
公元前1000年左右至公元前850年气温开始下降。史籍记载,周孝王七年(前903年),“厉王生,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农作物受损严重,周朝的经济开始凋敝,国力衰退。
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中华文明历史的第二个温暖期。据《左传》、《诗经》等古籍记载,那时山东冬季经常无冰,齐鲁地区可一年两熟,并多见竹子、梅树一类的亚热带植物。
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100年,从战国初期一直到西汉,挪威雪线显示世界气温迅速下降,这在竺可桢的气候变迁图上有明确记载。
在周王灭商时,周联军4.5万人,商朝约17万人,周联军里还包括众多的部落,邦国。从参战认数可知,双方储备的粮食不多,欧洲的罗马帝国最多也只能集结10来万人,也是粮食储备问题。我们可以知道,在平原地区,中欧的经济结构是相识的——农牧混合型。这种结构虽然称不上稳定,但它既没有游牧式的极不稳定,也没有农耕式的保守,可塑性极强,这是社会发展的原生动力。
当气候适宜时,我国是可以发展成西欧那样的近代社会,但随着气候改变,中国不再适合农牧混合经济,社会从消耗资源型进入到消耗劳力型,大量耕地养活了当前人口,却也使人口膨胀,大约至公元前8~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气候又渐渐转暖,耕地产出更多粮食,人口也就更多,当气候又转冷时,粮食问题就逐渐变为国与国的矛盾。在加上技术的发展,让中国不能在维持庄园式生产,转而变成家庭式小生产,这就是井田制崩坏,土地私有制开始的内在因素,也是战乱的来源,更是中央集权的开端。
小农经济有天然的封闭性,它是脆弱的,需要防止被外界干扰,因此需要封闭。物理学也可以运用到经济学当中,在绝热过程中,熵是不断增加的,效率也在不断降低。这就是封闭的中国不断用人力来提高农业产出比,结果却是内卷化的原因。而脆弱的农业需要有强有力政权的保护,这就是中央集权的内在需求。历史往往是由一个个偶然构成的,虽然是偶然,可它却像高斯分布一样往一个方向运动,小农经济是中国落后与世界的根源所在,在当时却好像是解决粮食问题的好办法。
秦在统一后立刻就实行一刀切货币政策,更是其灭亡的催化剂。
对于经济发达的魏、韩、齐三国来说,新发行的货币替代原本高价值的货币,购买力降低,对这三国地区的经济造成巨大损害。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来说,会加剧财富分配的不均匀。权贵是这场洗劫的受益者,那些有钱的人的财富会缩水,穷人则更穷。秦国对其他国家殖民式的掠夺导致当地货币储量不足,购买力降低,经济萧条,那些像楚国这种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更不用说了。所以在秦统一后不久,楚地就爆发大规模叛乱,也就不足为奇。
秦的制度不比其他制度好到哪里,它的根源是秦地落后的经济,可这套制度带来的内卷有目共睹,并深刻影响了后续的朝代,而各朝也都不可避免的也发生内卷,重复历史的轮回。
秦朝作为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深刻影响了中国了历史,不管它是好是坏,每个人都有责任把一个真实的历史展现在每个人面前。当然,秦朝本身的民族政策和族群对立就很严重,在这就不细说了。
以上文章资料来自史书,考古学新闻、论文。一些思想来自陈平教授的《代谢增长论》。文章如有错误请谅解,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