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查看: 90|回复: 0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三讲 宋代)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4-10 09: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一讲,是我读起来最流畅的章节。但是,这一讲,也看出宋代是先生相当不喜欢的一个朝代(我不知道是不是最不喜欢,因为还没有看到后面的章节),开篇就以“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做铺垫,后续对各个制度,几乎是极端贬斥。让我看得瞠目结舌,先生对历史的客观态度到哪里去了?前文说的“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
但相反,宋代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朝代,不知道是不是受了一些电视剧或者文学作品的影响,在我的印象中,宋朝虽然打架不行,但是却是文化相当繁荣的一个朝代,也是经济非常发达、国强民富的一个朝代。宋朝的皇家宽厚,仁慈,宋朝的政治制度先进和完善,有专家论断:宋代是汉人政治的巅峰,我是比较赞同这样的观点。
<hr/>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描绘的汴京(开封)的繁荣景象

前言 宋代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定都东京开封府,建立宋朝。 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崇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宋太宗继位后结束分裂割据局面。1004年宋辽达成澶渊之盟,宋朝逐渐步入治世。宋仁宗以后,宋朝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宋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等进行变法活动,取得一定成效,但使宋朝深陷新旧党争中。1125年起,金朝大举南侵,至1127年攻陷东京,北宋灭亡。同年,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南宋。绍兴和议签订后,南宋以秦岭-淮河为界,得以偏安一隅。宋孝宗、宁宗时两度北伐,均以失败告终。1234年南宋联蒙灭金,随后宋元战争爆发。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府。1279年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北宋疆域图



南宋疆域图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繁荣的时代 。这一时期,儒学复兴,形成程朱理学,科技发展迅速,政治相对开明。有学者推算,1000年中国GDP总量占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22.7%  ,1124年的宋朝人口总数则达到1亿2600万 中国历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亦有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时期。



太祖赵匡胤、太宗赵炅(赵光义))

一、政治组织

1、宋代中央政府

宋是五个朝代里最弱的一环。宋之于唐,就像东汉之于西汉,有事而无政。有形势推迁,而无制度建立。
2、相权之分割

相权:只有中书省在皇宫里单独取旨,称“政事堂”,和枢密院同称“两府”,“枢密院”管军事。中书和枢密对立,也就是宰相管不着军事。
诏书决定权:相权旁落,不再由丞相熟拟,而由皇帝定旨。面取进止。
财政:掌握在三个司(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管经济出纳的>)
用人:设“考课院”,用人之权,全不在宰相。



北宋名臣

3、君权之侵揽

君权重,相权轻:宋代的最高政令之最后决定权在皇帝,而不在宰相。皇帝不仅有同意权,还有参加意见之权。
4、谏垣与政府之水火

谏官,就其官职名义,便是专叫他追随皇帝,在皇帝近旁,专来谏诤和讽议皇帝的言行。但到了宋代,谏垣独立,不属于丞相,谏官须由皇帝亲擢,于是他不再为纠绳天子,反来纠绳宰相。







电视剧《清平乐》,描绘仁宗朝盛况



5、宋代地方政府

  • 分三级:最高一级称“路”。中一级是府、州、军、监。最低一级仍是县。宋代无地方官,只暂时派中央官员来监管地方事。
  • 每一路有四个监司官,普通称为帅、漕、宪、仓:
“帅”是安抚使,掌一路兵工民事,领军旅禁令,赏罚肃清。
“漕”是转运使,掌财赋,领登耗上供,经费储积。
“宪”是提刑按察使,掌司法,领狱讼曲直,囚徒详覆。
“仓”是提举常平使,掌救恤,领常平义仓,水利敛散。


二、宋代考试制度


  • 宋代科举所获影响与唐代不同
1、唐代门第正盛,应考的多是门第子弟。宋代应考的多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没有门第家训,对政治传统、私人学养更是茫然无知。
2、 唐代考试,有公卷(考生将平日成绩遍送政府前辈阅看)、通榜(据社会及政府前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之制。宋代则有糊名之制(所凭真是考试成绩)。
3、唐代考试及第未必即获任用,要经各衙门长官辟署,在幕府作僚吏,对政事先有一番实习。宋代及第即得美仕,反而没有如唐代般还能保留得两汉以来一些切实历练之遗风美意。



宋代科举考试


  • 针对宋代考试制度的改革方案:
1、把学校教育来替代考试。
2.、把考试内容改变,不考诗赋,改考经义。


  • 宋代科举缺点
1、门第没落,平民及第,缺乏政治经验。
2、糊名。反而得不到真才。
3、及第即得美仕,缺乏历练之风。


三、 经济/赋税制度


差役法:两税制已包含了租庸调,但是宋代依旧要求地方出力役、供调。王安石的出钱“免役法”则取消了力役。直到清末,中国无单独力役。



繁荣的市井景象


四、兵役制度

  • 宋代军队分两种:一称禁军(为中央用,身长体重都有规定),一称厢军(为地方用,不合禁军标准的)。
  • 养兵政策:太宗即位,曾两次对辽亲征,但都打了败仗,以后便不能裁兵,不能复员,同时也不敢和辽国再打仗。宋代随即变成养兵(抵御外患)却不能打仗,而提倡文治,渐渐造成兵骄卒悍,文官武官都逐渐增多,国家负担一年重过一年,再也无法扭转形势。
  • 国防状态:养兵不能打仗,明知不能打仗又不能不养兵。“保甲制”试行。连环调兵,耗精力。不敢攻,只能收。
  • 国防边境:建都开封,门户洞开。
  • 国防资源:军马基地河西走廊被西夏占领,蓟北之野被辽占领。精良的铁矿亦在塞北。地方“保马”收效甚微。
  • 宋太祖遗训:不杀士大夫。重文轻武





宋代皇后礼服

五、先生对宋代的“贬”

通读此讲,钱穆先生对宋代的贬可谓充斥每个角落,除了文化发展有一点的褒扬外,其他描述几乎是不堪的,甚至感觉在对宋家皇帝做人生攻击。我在每一被贬之处,均做了标记,现罗列如下:
■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
■(宋)有形势推迁,而无制度建立。
■宋初皇室在一种自卑感的私心下,蓄意要减夺中书宰相职权而添设的。
■那是晚唐五代进士轻薄传下的一辈小家样的读书人,才如此做。
■宋代制度之缺点,在散,在弱,不在专与暴。
■宋初太祖不知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
■无制度的政府,哪能有好施为,哪能有好结果。
■宋代制度,一面是相权衰落,另一面则是中央集权。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
■宋代则把财富兵力都集中到中央,不留一点在地方上,所以中央一失败,全国土崩瓦解,再没有办法。
■农村子弟,白屋书生,偏远的考童,骤然中试,进入仕途,对实际政治自不免生疏扞格,至于私人学养,也一切谈不上。
■宋代经历五代长期黑暗,人不悦学。
■宋代兵制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兵制了。
■宋代得天下,并未能真个统一了全国。
■宋代立国是没有国防的。
■宋代就变成养兵而不能打仗,明知不能打仗而又不得不养兵。更奇怪的是,养了兵又不看重他们,却来竭力提倡文治。
■养了武的又要养文的,文官数目也逐渐增多,待遇亦逐渐提高。弄得一方面是冗兵,一方面是冗吏,国家负担一年重过一年,弱了转贫,贫了更转弱,宋代政府再也扭不转这形势来。
■宋代虽连年不打仗,而经费上则等于年年动员,年年打仗。
■兵将不相习,不得不用兵,而又看不起兵。宋代成为一个因养兵而亡国的朝代。
■自宋辽两国讲和以后,宋朝的国防形势是很可怜的。
■宋代若能出一个大有为之主,就国防根本条件论,只有主动地以攻为守,先要大大地向外攻击,获得胜利,才能立国,才能再讲其他制度。现在是以防御来保国家,而且是一种劣势的防御,迟早要失败,再迁就这一形势决定其他制度,自该是无一是处了。
■进步可攻,退步可守,兵无用而不能不要兵,始终在国防无办法状态下支撑。
综上所述,钱穆先生对宋代的批评可谓是句句戳心。在政治上,宋代的皇帝是自卑的,剥夺相权,形同儿戏。宋代的读书人是“暴发户”式的,正所谓进士轻薄。宋代的国都建错了地方,以至门洞大开,国防形势是可怜的。宋代的兵将是形同虚设的,不能保家卫国。连宋代的战马都是羸弱的,上不了战场。而宋代的制度,更只是沿袭前朝,所以叫没有制度.......。不知道宋代为什么会让钱穆先生口诛笔伐,我个人不完全赞同上面的观点。不应该大规模的全盘否定。赵氏皇帝睁开眼,看看后世对他们的评价,不知道作何感受。



宋徽宗书画

六、先生对宋代的“褒”

当然,贬的太多,褒的就可圈可点了。
■宋太祖临死有遗嘱告诉他后人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他们牢守此家训,都知道尊重文臣士大夫。直到南宋,还是守着不杀士大夫的遗训。
■后代所谓宋学——又称理学,就是在宋兴后四百年内奠定基础的。这一辈文人,都提倡尊王攘夷,明夷夏之分,又提倡历史传统,所以中国还能维持,开辟出宋以下的下半部中国史。
■而中国在唐代穷兵黩武之后仍没有垮台,中国的历史文化依然持续,这还是宋代人的功劳。
■幸而还是宋代特别重视了读书人,军队虽未整理好,而文治方面仍能复兴,以此内部还没有出什么大毛病。
虽然短短四条,也算是对宋代文治的功劳的大褒奖,特别是在文化传承上,将宋代的理学誉为中国文化史下半部的开端,大赞!
七、知识拓展

1、杯酒释兵权

是指宋初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酒宴威逼利诱高阶军官交出兵权的一次政治事件。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被部下黄袍加身,篡位登基。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初九日,宋太祖赵匡胤为防止历史重演,采纳赵普的建议,在一次宴会上对石守信等大将威逼利诱,迫使其交出兵权,回家养老,从而收回了大将的兵权。在解除石守信等大将的兵权后,太祖另选一些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杯酒释兵权事件发生之后,宋太祖当年执掌兵权的结义兄弟的禁军职务全部被解除,且从此不再授予他人。
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使用和平手段,不伤君臣和气就解除了大臣的军权,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内方略。但是某些举措矫枉过正,违背军事规律,导致兵权分散,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2、澶(chán)渊之盟

是北宋和辽朝,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朝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凛(一作览)。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宋辽两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3、宋代募兵制

宋朝主要实行募兵制。招募对象多为灾荒饥民,并实行灾年招募饥民为兵的养兵制度。此外,还鼓励营伍子弟接替父兄当兵,或以罪犯充军,兵源缺乏时,也抓民为军。一经应募,终身为伍。北宋规定,诸路募兵由长吏或都监施行,以“兵样”或“木挺”为标准,选壮健者充禁军,其短弱者充厢军
新兵入伍,即在脸部或手臂 刺字,以标明军号,故招募又称招刺。 其家属可随住军营。宋军实行拣选制度,每年春秋按上、中、下3等标准进行训练考核,壮健有武技者,可由厢军升禁军,武技出众者,优给赏物,可补阙阶官。武技不及下等者,马军降为步军,又不及降为厢军。老弱者或陈低级别,或削除军籍,或降充“剩 员”和供军中杂役。禁军、厢军以及土军,一般60岁退役,其衣粮供给减半。阵亡军士家眷有抚恤,伤残也有安置的规定。
太祖曰:“吾家之事,唯养兵可为百代之利,盖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变生,有叛兵而无叛民。
募兵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总体而言,经过长期训练的职业军人显然比半农半兵的部队战斗力更强。然而,事在人为,募兵制在北宋中后期就已暴露出了短板。首先,北宋在和平时期供养的军队规模太大,耗费的财力惊人。归根结底,这些费用大部分还是分摊在农民的头上。长期供养一百多万冗兵给农民造成的负担之沉重可想而知,宋仁宗年间相当太平,也爆发过几次农民起义,与此不无关系。其次,随着宋朝政治腐败的加深,募兵的主要目的已经变为防止流民动乱,而不是强化军队。朝廷当然清楚军队贵精不贵多的道理,但是每到闹灾荒的年月,还是不得不大量招募流民。这就是“荒年募兵”。宋太祖时期的禁军规模不过20万人,宋太宗年间已经有30多万,到宋仁宗时期,禁军的规模居然达到了80多万,这还不是顶点。这样一来,军队的战力很难得到提高,甚至直线下滑。这一点在宋太宗之后变得很明显。
对宋朝而言,募兵制还有个大问题,军人的地位太低下。这是宋太祖改革军制造成的,在北宋立国初期还不是很严重。到宋真宗、仁宗时期,招募厢军的时候,往往要在士兵身上刺字,有的刺在手背或者胳膊上,有的刺在耳朵上,还有往额头、脸上刺字的,例如“保捷军”、“义勇军”之类。很多流民宁可要饭也不愿当兵,愿意当兵的都是一些素质很差的流民。这样下去,宋朝的军队怎能不变弱。


4、进士轻薄

进士制度在政治史上,是政权的开放,门第势力退让,引起了许多新的知识分子加进政府。那些人并不出身门第,他们事先并不了解政治,也未经传统人文深细陶冶。又不像两汉书生,在农村中过半耕半读的淳朴生活。他们又多未受国家官立学校正式教育。有些则在和尚寺寄食,准备应考。王播的饭后钟,只是其中之一例而已。
当时考试项目,又侧重诗赋浮华,最要的是读一部《文选》,所以说:"文选烂,秀才半。文选熟,秀才足。"考试制度许多手续,又折损了应考人的自尊心。他们事先要呈验履历,查勘身份。临考自备脂烛水炭,朝铺餐器,肩荷手携,听候点名,挤进芦棚,草席铺地,种种手续,免不了衙门吏胥之轻慢。他们还得奔走达官贵人之门,求取声誉。一旦名列金榜,便觉富贵在望,又不免大开宴会,招妓侑酒,欢呼若狂。如此人才,待他掌握政权,他仍只记得"灞桥风雪在驴子背上寻觅诗句"的旧习采,那已算是好进士。所以进士轻薄,成为晚唐社会及政治上一大恶态。
他们有西汉人的自卑心理,而没有西汉人的淳朴。有东汉人结党聚朋的交游声势,而不像东汉人那样尊尚名节。有像南北朝以下门第子弟的富贵机会,却又没有门第子弟的一番礼教素养与政治常识。有像战国游士平地登青云的梦境,又没有战国游士藐大人贱王侯的气魄。他们黄卷青灯,尝过和尚般的清苦生活,但又没有和尚们的宗教精神与哲学思想。这一风气,直传下来,实在是引起了中国知识界一大堕落。科举制度,就政治制度论,未可厚非,但流弊所至,实是大堪诟病。在唐代,不断有人反对此制度,不断有人策划改变。但大体论,此一制度总在求开放政权,选拔贤才。一时改不了,而唐代政府,则在这一辈轻薄进士的手里断送了。
5、不杀士大夫

关于著名的宋太祖誓碑,现今已经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同,说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在宋朝皇宫内皇家祭祖的地方摆了有那么一块誓碑,誓碑上刻的有几条誓言,内容很让人钦佩,也一直是宋太祖赵匡胤仁义之君的代表证据,几乎已经成为真相,誓碑上面的内容主要有三条:
(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6、王安石变法

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政治变革运动。
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推进了军队建设,但由于用人不力及执行出现偏差,变法也带来一些负面效果,加之朝廷“新旧党争”,使得王安石变法受到不少朝臣的非议。 [43] 王安石被迫在七年、九年两次辞去相位。其后,在神宗支持下,新法仍基本推行。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死,子哲宗即位,高太后(宣仁太后)听政,起用司马光为相,新法除置将法外,全部被废。



王安石

7、宋朝历史上发生过的战争


1)、北宋统一战争
北宋统一战争是宋朝建立后,对五代十国剩余的割据政权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北汉的统一战争。
北宋建隆三年至太平兴国四年(962—979年),宋以先易后难、先南后北方的方针,主要包括慕容延钊、李处耘率军平定武平周保权(963年),同时荆南高继冲主动投降归顺;王全斌率军平定后蜀孟昶(965年);宋太祖率军征讨北汉(968年);潘美率军平定南汉刘鋹(公元970年);曹彬、潘美率军平定南唐李煜(975年);之后,吴越钱俶、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主动投降归顺(978年);宋太宗率军平定北汉刘继元(979年)。
北宋并没有完全统一古代中国,但也基本统一古代中国。二次讨伐辽国失败,幽云十六州和辽西、辽东还在契丹手中。党项李继迁及其后代后来控制了夏州、灵州、河西走廊,建立了西夏。交州建立的交趾国,也只是成为宋朝的藩属国,即越南的独立。

2)、雍熙北伐
雍熙北伐是指北宋雍熙三年(986年)为收复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给辽的燕云十六州,宋太宗派遣二十万大军分兵三路伐辽的历史事件。
雍熙三年(986)宋太宗乘辽朝新君初立之机,派三路大军北伐。最初,三路大军进军顺利,收复了不少失地。但随着西北路军米信部新城会战失利及东路军曹彬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市西南)被辽名将耶律休哥击败,宋太宗急令宋军三路大军撤退,并命潘美、杨业统率的西路军护送百姓内迁。监军王侁和主帅潘美指挥失误,且怯阵先退,致使断后的杨业陷入重围。杨业一部孤军奋战,最后负伤被俘,绝食三日,壮烈牺牲。
雍熙北伐,是宋辽战争过程中宋对辽的第二次战略进攻。这次战略进攻的成败,不仅在军事上对宋辽双方态势产生重大变化,而且对宋的内政,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此战的失利,使宋对辽的战略关系由进攻转为防御,从而使在对辽关系上"终宋不振"。直到澶渊之盟的签订,宋辽大体上维持了和平的局面。

3)、宋夏战争
宋夏战争是发生在北宋时期西夏和北宋之间的一系列战争。北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宋朝的藩属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去宋封号,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写信通知宋朝廷,希望他们承认这一事实。可是宋朝大多数官员主张立刻出兵讨伐西夏,兴师问罪。于是宋仁宗于当年六月下诏削去李元昊官爵,并悬赏捉拿。从此,长达三年之久的第一次宋夏战争全面爆发。直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不过,后来到了宋神宗、宋哲宗统治时期,宋夏之间又爆发了战争。
宋夏战争断断续续,依照宋朝在位皇帝的顺序,将仁宗时期与西夏的战争归为第一次宋夏战争,英宗时期为第二次宋夏战争,神宗时期为第三次宋夏战争,哲宗时期为第四次宋夏战争,宋徽宗时期为第五次宋夏战争 。
4)、宋江起义
宋江起义是北宋末年的一次农民起义。其事迹被后世不断演绎,成为《水浒传》的历史原型素材。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众36人在梁山泊(梁山泺)起义,率众攻打河朔、京东东路(今山东青州),转战青州、齐州(今山东济南)至濮州(今山东鄄城北)间,攻陷十余州县城池。十二月,徽宗纳亳州知州侯蒙建议,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蕴率军征讨。宋江从青州南下沂州(今山东临沂)。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攻取淮阳军(今江苏睢宁),从沭阳乘船到达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五月,宋江率众登岸后,遭海州知州张叔夜伏击,船只被焚,宋江战败被俘,起义失败。
南宋之后的一些野史,常记载宋江参与征方腊之事。但《东都事略·徽宗纪》将平宋江列在平方腊之后,《折可存墓志》也称折可存在平方腊之后,参与平宋江的战斗。



5)、方腊起义
方腊起义,爆发于北宋末年。
睦州青溪人方腊,原本是漆园主。相传其性情豪爽,深得人心,能号召很多生活困苦的农民。 宋徽宗时,到睦州青溪县(今浙江淳安西北)万年乡帮源峒保正方有常家当佣工(一说方腊是漆园主)。当时宋徽宗、蔡京、童贯一伙贪得无厌地压榨人民,赋役繁重,“人不堪命,遂皆去而为盗”。
宣和二年十月初九(1120年10月)方腊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以讨伐朱勔为号召,见到官吏及其爪牙全都杀掉。宣和三年,在宋军的围困下,方腊被俘,其余部仍在战斗。百姓正苦于官吏掠夺勒索,果然到处响应。不旬日,聚众数万,从者如云,攻城夺池,自号圣公,建元“永乐”。很快接连攻陷几十座州县,部众发展到近百万,威震东南。

6)宣和北方大暴动
宣和北方大暴动指的是1124年(北宋宣和六年)间因为朝廷发动宣和北伐滥用民力、监额科敛过多,加上天灾导致的北宋山东河北开封等地的一系列民变。

7)、金宋合灭辽国
海上之盟签订后,金宋果然合力灭了辽国。但是辽国灭亡以后,宋朝变相失去辽国作为它的屏障,以阻挡金兵南下。此后金宋边境正式接壤,双方仍然因为燕云十六州的归属等问题发生冲突,最终金兵果然于辽亡后南侵宋朝。 1126年,北宋便在朝政败坏,国力和军力不振的情况下,遭强大的金兵攻克其首都汴京及中原一带的领土,酿成靖康之变,立国167年的北宋灭亡。



8)、靖康之耻
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1127年)因而得名。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北宋王朝由盛而亡,只经历了短短100年时间。而亡国的原因很久以来,都由王安石一个人背负着。直到近代,对王安石的评价才有了转变。

9)、建炎南渡
建炎南渡,是发生在两宋交替时期康王赵构为了躲避北边金朝军队的南下追击而逃至江南的历史事件。
靖康之变发生后,赵构从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鸿庆宫祭祀赵宋祖庙,在宫殿内即位,改元建炎,南宋(1128年—1279年)建立。之后,宋高宗一路从淮河到长江,再到杭州,绍兴元年(1131年)升杭州为临安府,定为“行在”(陪都),实为首都。金朝也一路南扑,直逼临安,宋高宗无路可逃,只得入海逃避,在温州沿海漂泊了四个月之久。

10)、岳飞北伐
1127年靖康耻,金兵攻破开封,北宋覆亡。
1134年(绍兴四年)春,岳飞上书宋廷请求北伐,收复失地。五月,岳家军从鄂州(今湖北武汉)渡江开始北伐。首战攻克郢州(今湖北钟祥),接着兵分两路,岳飞命部将张宪攻打随州,自己则率主力逼向襄阳府(今湖北襄阳)。七月,金朝为阻拦岳家军继续北上,派援军与败将李成合兵数万,于邓州西北方向排列三十余营寨,企图阻挡宋军北进之路。岳家军奋勇冲杀,一举击败金与伪齐联军,并乘胜攻占邓州。岳飞即又分兵相继收复唐州(今河南唐河)及信阳。八月,岳飞被宋高宗晋升为靖远军节度使。
1136年(绍兴六年)再次北伐,占伊阳、洛阳,后因孤军作战而被迫撤回鄂州。岳飞在这次北伐中壮志未酬,写下《满江红》。1140年(绍兴十年),金兀术南侵,岳飞出兵大破金兵,收复郑州、洛阳,进至朱仙镇,离开封只有四十五里。岳家军士气高昂,高喊“直捣黄龙”。在以后的抗金战争中,岳飞取得了更大的胜利,但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为了彻底实现控制军队和压制主战派的目的,开始陷害岳飞。无奈宋高宗一心求和,以十二度金牌召岳飞回京。岳飞退兵前,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1141年(绍兴十一年),结果岳飞的北伐因为政治原因而失败,岳飞亦被杀害。高宗和秦桧竟以“临军征讨稽期”和“指斥乘舆”等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风波亭。岳飞死时,年仅39岁。



11)、开禧北伐
南宋宁宗朝时首相韩侂胄主持的北伐金朝的战争。宋宁宗时,韩侂胄渐掌大权,力主抗金,得到著名的抗战派辛弃疾、陆游、叶适等人的支持。宋宁宗对南宋的屈辱地位不满,也支持韩侂胄的抗金政策。
开禧二年(1206年),身任平章军国事的韩侂胄未作充分准备,便贸然发动北伐。宋军纷纷出击,山东京东招抚使郭倪派兵攻宿州(今安徽宿州),建康府(今江苏南京)都统制李爽率部攻寿州(今安徽凤台),江陵府(今属湖北)副都统制皇甫斌攻唐州(今河南唐河),江州(今江西九江)都统制王大节攻蔡州(今河南汝南)。然金军方面早有准备,故上述宋军进攻皆以失败告终,只有镇江副都统制毕再遇连战皆捷,但也无法转变败局。金军乘胜分路南下。四川宣抚副使吴曦叛宋降金,割让关外四郡,金封吴曦为蜀王。面临这种不利局势,韩侂胄只好向金朝求和,但因金人提出要斩韩侂胄等人而未果。开禧三年(1207年),吴曦之叛被平定,淮南形势也渐平稳,金大将仆散揆又病死军中,形势对宋有利。但宋廷内主和派开始阴谋活动,礼部侍郎史弥远与杨皇后、杨次山等勾结,杀死韩侂胄,宋、金罢兵议和。嘉定元年(1208年),宋、金订立嘉定和议。



12)、端平入洛
端平入洛,是指发生在端平元年(1234年),南宋在联合蒙古灭金国后,出兵收复位于河南的原北宋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和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三京的一次军事行动。由于粮草不济以及缺少骑兵等原因,最终被蒙古军大败而退回原来的防线。此次行动成为了蒙宋战争全面爆发的导火索。

13)、蒙宋战争
端平二年(1235年),蒙军首次南侵,被击退。蒙军并不甘心失败,于次年九月和第三年两次南侵,其前部几乎接近长江北岸。由于宋军奋勇作战,打败蒙军,再一次挫败蒙军度江南下的企图。而后,南宋军民又在抗蒙将领孟拱、孟瑛、余玠等人的指挥下,多次击败蒙军,使其不得不企图绕道而行。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征战合州时受宋军的流矢所伤因而死于军中。其弟忽必烈正于鄂州与宋军交战,听到消息后,立即准备撤军以便夺取大汗之位,贾似道借机派人与忽必烈议和,以保太平。 [80] 咸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在大都建国号为元。

14)、崖山海战
德祐元年(1275年)春,元军攻克军事重镇安庆和池州,威逼建康,长江防线崩溃。朝野大震,各界都冀望贾似道能出征,结果宋军大败。贾似道被贬,在赴任途中被监押官郑虎臣所杀。同年十一月二十日,常州沦陷。不久平江也告沦陷,临安人心惶惶。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初五,临安城里举行受降仪式,宋恭宗被俘。南宋灭亡。宋室和广大的爱国军民始终没有投降,拼命抵抗。
赵显之弟赵昰和赵昺被大臣保护逃出临安。赵昰在福州即位,是为宋端宗,改元景炎(1276年)。文天祥在陆地组织军民反抗元军侵犯,而朝臣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护送赵昰和赵昺乘船南逃,和宋室在海上漂泊,组成行朝。景炎三年(1278年)春,小朝廷抵达雷州。四月十五日,年仅十一岁的赵昰去世。陆秀夫与众臣拥戴赵昺为帝,改元祥兴。

在元军猛攻下,雷州失守。小朝廷迁往崖山(广东新会)。元军在汉人将领张弘范领军紧追在后,对崖山发动总攻,宋军全线溃败。赵昺随陆秀夫及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尽。张世杰率领水军余部突围而出来到海陵山脚下,听说陆秀夫背负帝昺共同殉国的噩耗。张世杰悲痛不已,堕身入海,爱国军民纷纷投海自尽。至此,宋朝至此宣告彻底灭亡。
崖山之后再无中华,明亡后再无华夏!



8、靖康之变

是指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
北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打宋朝。东路由完颜宗望领军攻燕京。西路由完颜宗翰领军直扑太原。东路金兵破燕京,渡过黄河,南下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徽宗见势危,乃禅位于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1126年)正月,完颜宗翰率金兵东路军进至汴京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金人要求五百万两黄金及五千万两银币,并割让中山、河间、太原三镇。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宋钦宗亲自至金人军营议和,被金人拘禁。
三月丁酉日(4月20日),金军大肆搜掠后,立张邦昌为帝,国号“大楚”。随后分两路撤退;一路由宗望监押,包括徽宗、郑皇后及亲王、皇孙、驸马、公主、妃嫔等一行人沿滑州北去,另一路由宗翰监押,包括钦宗、朱皇后、太子、宗室及孙傅、张叔夜、秦桧等人沿郑州北行,其中还有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百姓男女不下10万人等北返。史称“靖康之变”。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


9、宋词

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为宋代儒客文人智慧精华,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它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它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宋词的代表人物婉约派:柳永、晏殊、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秦观、姜夔、吴文英、李煜、欧阳修、史达祖等,豪放派:苏轼、辛弃疾、陈亮、陆游、张孝祥、张元干、刘辰翁等。



豪放派代表苏东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