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查看: 116|回复: 0

由古代铜器铭文“年少”引发的年龄边界思考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3-4-10 16: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般地,古代铜器铭文字少意广,翻译起来较为困难,歧义更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西汉御史大夫张中镇墓兽铭文有“有年少张中”之句,该铭文左侧《少府颂》和右侧《御史大夫赞》是西汉经学大家刘向、刘歆父子,按照汉成帝和西汉朝廷意旨,为得年早逝的御史大夫张中撰写的一篇“微言文”性质的祭诔文。因此,其中的“张中”似乎也有“微言隐义”之所在。关于“微言文”,详见《浅议古代微言隐义及微言文》。张忠作为西汉成帝朝由前期清明转向衰败贪色的标杆见证之臣,或者中间偏左官员,历史上自然不会太过重视而专门立传。那么年少究竟多少岁?而与年少相应的古代年龄称谓又有多少?



张中政斗镇墓兽铭文:有年少张中(右起第1列)

01 从西汉御史大夫张忠镇墓兽铭文“年少”,看古代年龄边界

在汉成帝第三任御史大夫,汉初三杰张良第八世孙张忠政斗镇墓兽“物勒铭主”及左右两侧铭文,其首篇第一句话就是“有年少张中”(详下图),而且“年少”一词在《史记》、《汉书》等古藉中,也多有体现。据笔者研究考证,该篇铭文系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更生)、刘歆父子受朝廷委派,为得年早逝(30岁)的御史大夫张忠所撰写。
1、关于年少:15-30岁?
从古藉阅读中,我们觉察“年少”一词,既是一个名词“年龄”称谓,或年龄界限,又是一个关于年龄的形容词。那么古代这个“年少”名词究竟是个什么年龄概念和界限呢?或者说,张中(忠)究竟生于何年?有多大?是何许人也?做出了什么特殊贡献,竟然受到汉成帝或西汉中央朝廷以御赐政斗镇墓兽殉葬。对于其它问题,与本文无关,暂且搁置,单单“年少”一词,就云遮雾罩,莫名就里。经查网络关于古代年龄的称谓、代称、别称等,亦无所获。因故,只有从古藉记载中,采用比较分析筛选法求证。
在弄清年少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与“年少”一词相对应的三个词或者年龄段,一是少年和幼年,二是中青年,三是老年。
现今少年一般指15岁以前,青年指16-30岁,中青年(壮年)指30---45岁,而45-60岁则称为中老年,老年指60岁以上。这虽然是现代年龄称谓,但与古代年龄称谓相对应的,“年少”一词应该是介于少年和青年之间。而且古代的年龄的文字称谓有多种多样。因此,有必要搞清古代“年少”一词的具体年龄界限,以及在铭文中的具体含义。对此,虽然没有直接明了的史料依据,但有逻辑关系和依据。
2、年少与少长、少年、青年的异同:交集点在15--30岁
从词义的内涵与外延来说,年少是古代用词,其外延较宽泛,是相对于年老和年幼而言,实际年龄时间应该在15—30岁之间。少长,亦是古代用词,是渐渐长大,相对于少小而言。
《汉书.匈奴传》云:“少长则射狐菟。”师古曰:「少长言渐大。」少年则是现代用词,古代很少用,其内涵较具体确切,以区别于儿童、青年、壮年、老年,年龄应该在13-19岁之间,显然少年与“年少”虽然在年龄段上有交叉和重叠,但不是同一年龄段用词。
现代年龄在年少与少年之间还有一个词叫“青年”,应该介于20--35岁之间,古代并无“青年”这样的概念。《汉书.文三王传》云:“济东王彭离立二十九年。彭离骄悍,昏莫私与其奴亡命少年数十人行剽。”《汉书.张骞传》云:“太初元年,以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师古曰:“恶少年谓无行义者。”师古只从德行方面解释了“恶少年”,仍未能从年龄方面予以解读。



张忠九领狮钮政斗镇墓兽
3、年少与壮年的边界:30岁
从古到今,壮年的起始年为30岁。古代30岁时称为而立、始室、克壮。克壮:正当壮年。古代三十岁为壮。女子三十岁曰半老徐娘。
《左传.僖公30年传》云:“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贾谊《治安策》云:“大国之王,幼弱未壮。”因为古代的皇帝,即帝位时,很少有超过30岁者,大部分在几岁、十几岁,最多也就二十来岁就位。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云:“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 。”其时,李信已年届30余岁,说明30岁是“年少”与“壮勇”的分水岭,故言“年少壮勇”,并连贯使用。
《礼记·内则》云:“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西汉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
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云:“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云:“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
4、古代“年壮、年长、年老”年龄界限:30岁以上
儒家始祖孔子《论语》云:“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礼记.内则》称:“男子……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着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袴;礼帅初汽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惇行孝弟,博学不教,内而不出。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博学无方,孙友视志。四十始仕,方物出谋发虑,道合则服从,不可则去。五十命为大夫,服有政。七十致事。”

02 试论古代“年少”一词的年龄界限

(一)基本界限:15-30岁

那么“年少”一词,究竟是什么年龄段呢?一般认为:古代年少是幼年之后,壮年之前,大概介于15—30岁,下限最低至12岁,上限最高到30岁。
1、文献最低下限12岁
先看古汉语中的“少”字解释,《汉书.荆燕吴传》云:“诸子少,乃立濞於沛,为吴王。”师古曰:「少,幼也。」古汉语中,用于形容年龄之幼的,最大为幼童:12岁。
2、文献上限30岁
超过而立三十岁,就称为壮年了。孔子《论语.季氏》云:“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皇疏:“谓三十以前也。”《论语.为政》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全后汉文.14》集桓谭《新论.祛蔽》云:“余少时见扬子云之丽文高论,不自量年少新进,而猥欲逮及。常激一事而作小赋,用精思太剧,而立感动发病,弥日廖。”古代的“而立”,就是指30岁,桓谭在文中将“年少”“而立”连缀并用,也说明三十岁为年少的最大年龄边界。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云:“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 。”
这里将“年少”与“壮勇”连缀并用,其时,李信已年届30余岁,说明30岁是“年少”与“壮勇”的分水岭,或刚刚超过30岁,故而年少壮勇”连贯使用。



右铭《御史大夫赞》36字

(二)历史人舞比较和推算法

1、从刘向年龄推论法
对于年少一词我们还可以从《汉书》所记载的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更生)任职年龄中比较和推断出来。从古代儒家“兄友弟恭”的角度看,铭文作者刘向、刘歆既然称张忠为友,说明刘向年龄应该比张忠大,故以兄长身份称呼张忠“友”。因为铭文“有年少张中”中的“有”可以理解为 “友”。
(1)从刘向年龄推论法
刘向生年介于约前77-前6年,即生于前77年,在“元帝初即位……更生年少于(萧)望之、(周)堪。”汉元帝生年介于前74年---前33年,登皇帝位位介于前49年—前33年,即于前49年12月即帝位,那么根据时间算头算尾的方法,“元帝初即位”可以理解为前49年末或前48年初。此时,刘向应该是28—29岁之间(77-49=28岁,77-48=29岁),而班固《汉书》仍称28、29岁的刘向为“年少”,而到30岁就已经是“年壮”,而非“年少”。
(2)从刘向人物生平及比较法来看
地节四年(前66年),刘向11岁任辇郎。张中13岁前39年先任太子中庶子,为太子的侍从官,陪刘骜踢球;后任少史(铭文“有年少张中”),辇郎(措新君横:横轭、车横)或黄门郎(黄似翁正)。
所谓太子中庶子,为东宫属官,职掌如侍中,属太子太傅、少傅。东汉沿置,属太子少傅,员五人,秩六百石,为太子侍从官。
所谓辇郎(辇郎) ,是宫廷中引御辇的官。《汉书·刘向传》:" 向 字 子政 ,本名 更生 。年十二,以父 德 任为辇郎。" 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辇郎,如今引御辇郎也。" 唐 杜牧 《偶题》诗:" 甘罗 昔作 秦 丞相, 子政 曾为 汉 辇郎。"
所谓黄门郎,即给事于宫门之内的郎官。秦置,汉沿设。宫禁之门黄闼,故称黄门郎或黄门侍郎。秦、汉另有给事黄门,职司相同,东汉并为一官,或称给事黄门侍郎。秩六百石,其职责是掌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神爵二年(前60年),刘向17岁既冠,以行修饬擢为谏大夫。
建平四年(前58年),刘向19岁任谏大夫。此时,张中19岁前33年接替王尊任东平相《汉书.将相年表》
甘露三年(前51年),刘向26岁任郎中、给事黄门郎。此时,张中22-23岁岁前30年少府,一月左右就迁御史大夫《史记.》、《汉书.》
甘露三年(前51年),刘向26岁任散骑、谏大夫、给事中。此时,张中23-24岁时前29年任御史大夫6年卒《汉书.》



左铭《黄门郎东平相少府颂》36字
初元元年(前48年),刘向29岁 元帝初即位,以宗室忠直,明经有行,擢为散骑、给事中、大宗正,后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免为庶人。此时,张中29岁多到30岁时前23年去世《汉书.》
建始元年(前32年),刘向35岁时,汉成帝即位,以故九卿召拜为中郎,使领护三辅都水。数奏封事,迁光禄大夫。领校中《五经》秘书。
阳朔二年(前23年),刘向44岁时任中垒校尉,致终(前7年),典校工作由其子刘歆续成。前23年张中逝世。
2、再从历史大家钱穆推算西汉古文经学大家刘歆的生年方法来看
对于与张中年纪相仿的刘歆的生年,历史上没有记载。史学家钱穆根据史书“少以通《诗》《书》能属文召,见成帝”中之“少”, 研究“少”指20岁;以及与他当时交往、任职王莽、杨雄等相关人物,从而推算刘歆生年大概在前52年-前51年。
刘歆是刘向的第三子,刘向生于公元前77年。从刘歆的生平交往看,他与王莽(公元前45一公元23年)年岁大体相近,但他又与著名学者扬雄交往较深,扬雄生于公元前53年,卒于公元19年。
《欲传》云,其“少以通《诗》《书》能属文召,见成帝。” 钱穆《刘向歆父子年谱》将此事系于成帝建始元年,即公元前32年。按“少”者,年轻人也。刘歆此时当已在20岁左右。由以上诸项看来,刘歆大体年长于王莽,而又稍晚于扬雄,与张中大概不相上下,出生时间可能在公元前50年(汉宣帝甘露四年)前后。他是公元23年自杀的,享年大约为73岁。

(三)从中国古代对未成年人年龄的界定来看:15岁是成童的下限,19岁是成童的上限。

1、从古代贵族士子入学、学礼年龄来看,20岁成人冠礼是脱离幼童年幼的年龄界限 古代对于年龄的形容或别称,年少介于15岁-30岁间,以下称幼童,以上称壮。从汉代古籍刘熙《释名.释长幼》对于人的年龄来看,汉代“年少”,应该介于15-30岁夜间。“人始生曰婴儿。……七年曰悼。…长,言体长也。幼,少也,言生日少也。十五曰童。……女子之未笄者亦称之也。二十曰弱,言柔弱也。三十曰壮,言丁壮也。四十曰强,言坚强也。五十曰艾……”
(1)始生曰婴,七旬曰 幼。
《释名.释长幼》 :“人始生曰婴儿。”
《仓颉篇》则说:“男曰儿,女曰婴。”
《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索隐》 :弱,谓幼弱时也。潘岳有《哀弱子》篇,其子未七旬曰弱。即初生小孩70天内叫弱、幼。
(2)黄口。
《旧唐书.食货志》云:“男女始生者为黄,四岁为小,十六岁为中,二十岁为丁,六十岁为老。”



古代学生拜师礼
(3)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经过9年学成,也就是17岁左右。
《汉书.艺文志》云:“古者八岁入小学。”《汉书.食货志》云:“是月,余子亦在于序室。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其有秀异者,移乡学于庠序;庠序之异者,移国学于少学。诸侯岁贡少学之异者於天子,学于大学,命曰造士。行同能偶,则别之以射,然後爵命焉。”
《艺文类聚.52.王粲儒吏论》云:“古者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十五岁入大学,学君臣朝廷王事之纪。”这从考古学的角度也得以证实。1956年河南信阳一号墓出土的竹简上清楚地写道:“母教七岁。”也就是说贵族子弟七岁之前由父母负责教育,七岁之后则进入学校接受各种正规教育。
《礼记.学记》云:“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乡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核,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向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4)15岁为志学之年。
《墨子》云:“年逾十五,则聪明心虑无不徇通矣。”
2、童、童者、童子、成童:19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1)幼童、童子8-15岁
这里引述董海蔚同志在《怀化学院学报》2012年03期的基本论述----
《诗经·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 孔颖达疏:“童者,未成年人之称,年十九岁以下皆是也。”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孔颖达疏:“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另《礼记·内则》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这是对女子许嫁及成年的描述。
综上可知,古时十九岁及其以下年龄者应视为未成年人。未成年人里年龄较幼小者称儿童,其年龄亦比少年小,而少年年龄指十岁左右至十五岁左右。故笔者将十五岁定为儿童年龄的上限。儿童又可分幼童与成童。幼、成童的年龄界线说法不一,或八岁,或十五岁。汉代八岁甚至更小的儿童已经开始接受教育。且具备一些立足社会所需的能力,与幼童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故将八岁定为幼童的下限,15岁为成童的下限,19岁为成童上限。
(2)成童:15-19岁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范宁注:“成童,八岁以上。”此处以八岁为成童年龄下限。
《礼记·内则》则载:“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及《后汉书·卷六十三·李杜列传第五十三》:“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此两处认为成童应指十五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礼记.内则》云:“食子者三年而出,见于公宫,则劬。……九年(岁),教之数、日。十年,出为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袴;…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三十而有室。”
从上文看出古代十三、四岁到19岁尚称“成童”,20岁则行冠礼,已脱离“年幼”之称,进入年少。



(四)从古代成年礼年龄和古代皇宫纳采、结婚年龄来看,古代13岁就可以奉婚
历朝历代有适婚年龄规定。其中13--20岁成为一个基本的纳采、适婚、生育年龄界限。
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孩童时的总角解开,扎成一束,盘在头顶,标志其开始进入少年,古代称为年少。男子20岁成年,曰弱冠;女子15岁成年,曰及笈。因此孔子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孔子家语》认为“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而嫁,有造人之道。”
《墨子.节用》云:“昔者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
《礼记.内则》云:“女子十年不出……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聘则为妻。”
《史记》记载越王勾践励精图治时,规定女子17岁必须出嫁,二十岁行冠礼,《正义》云:“谓年二十冠也。”
《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之令:“男子二十不娶,女子十七不嫁,要罪其父母。”
晋武帝泰始九年(273年)令:“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入吏配之。”
北周武帝有诏:“自今以后,男年十五,女十三以上……所在军民以时嫁婚。”
《后汉书.皇后纪》云:“汉法常因八月算人,遣中大夫与掖庭丞及相工,于洛阳乡中阅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丽,合法相者,载还后宫,择视可否,乃用登御。所以明慎聘纳,详求淑哲。……虞美人者,以良家子年十三选入掖庭,又生女舞阳长公主。”
《盐铁论》研究学者王利器先生例举了应劭《风俗通义》记载宫廷派人到洛阳乡里采远民女,年限正是十三岁到二十岁之间;又例举了清代宋荦在《迎銮二纪》中自述“年十三”入朝侍卫”作为旁证,来说明自先秦以来的以十二、三岁的年龄服官的传统,一直传到清代还保留着若干痕迹。
所以,男子13岁可以为官,女子13岁可以出嫁;男子30岁必须成家立室。女子15岁及笄;结合古代服官下限13岁年龄,故而推断出,古代年少应该在15—30岁间。

(五)从古代正卒入役年龄来看,17--23岁开始登记服兵役、力役。

据汉代军事制度规定,汉初孩童从8岁开始经过9年学习,进入17岁就该入役了,20岁曰正卒,正式服兵役、力役。即人民17岁博籍(登记),成为具有兵役义务的待役人员,称为“正”,服现役两年,称“正卒”。成年男子20或23岁起役.轮流应征,曰“傅”,史籍称登记服役的名册叫“傅”或“傅籍”。



《礼记.燕义》云:“司马弗正。”
《汉仪注》云:“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 又曰“年五十六衰老,乃得为庶民,就田里。令老弱未尝傅者皆发之。未二十三为弱,过五十六为老。”
《汉书.食货志》云:“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者。”
《史记.孝景本纪》云:“男子二十而得傅。”《索隐》引荀悦曰:“傅,正卒也。”小颜云旧法(秦代)十三而傅,今改也。《史记.项羽本纪》云:“萧何亦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孟康曰:“古者二十而傅,三年耕有一年储,故二十三年而后役之。”如淳曰:“律年二十三傅之畴官,各从其父畴内学之。”《汉书·高帝纪》二年(公元前205 年),颜师古注“老弱未傅者”句时云:“傅,著也,言著名籍,给公家徭役也。”
因此之故,始役的年龄就叫“傅年”,即开始登记服役名册的年龄;有关服役者登记名籍的法律就叫《傅律》,云梦秦简中已有此律名。反之,止役的年龄,就叫做“老”,又称为“老免”,因为达到了“老”的年龄标准就可免除徭役与兵役,《汉律》、《汉仪注》及《汉旧仪》等,均有何时为“老”或“老免”的说法。因此,要明白役期的长短,必先知役龄的起止。

(六)从古代士子入仕最低年龄界限来看

古代史籍记载中中“年少”者有10岁、12岁、13岁、14岁、15岁、 17岁、18岁、12-19岁、20岁、21岁、22岁、28-29岁、30岁。
古代习惯是以十三岁成童作为服官年龄的下限,一般情况主要介于20岁左右。(当然,在家天下的封建社会,天子皇帝传位不计在内。另有极个别的天才如项托、甘罗亦不在列)
7岁:《淮南子.修务训》云:“夫项托七岁为孔子师,孔子有以听其言也。以年之少,为闾丈人说。”
10岁:《汉书.张周赵任申屠传》云:“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赵尧为符玺御史……尧年少,刀笔吏耳……非以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隙,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
12岁童子:《史记.甘罗传》云:“(甘)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甘罗曰:‘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昔甘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
《汉书.楚元王传》云:“(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年十二,以父德任为辇郎。”辇郎就是宫廷中引御辇的官。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辇郎,如今引御辇郎也。” 唐 杜牧
《偶题》诗:“ 甘罗 昔作 秦 丞相,子政曾为汉辇郎。”



《三国志.魏书.马朗传》云:“十二(时),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入伍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内亲外亲),累世长大(大个头有遗传)。朗虽稚弱(年幼),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试童子郎有年龄限制:12岁,故马朗如此自白)’。”据《通考.选举.童科》记载,古时常选童子,秀异能通经者拜为郎,或凭父功(任子制)拜为郎。
晋干宝《搜神记.紫玉韩重》云:“童子韩重。”
13岁:《汉书.东方朔传》记载西汉东方朔上书汉武帝:“臣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若是,可以为天子大臣矣。”
13岁:从汉成帝张中后时代(三国)周瑜来看,他7岁习文,9岁习武,13岁官拜水军大都督。”说明古代年少有为者,从小(13岁)到20岁左右就做官,或者有所作为了。
《史记.管蔡世家》云:“武王既崩,成王少。”此时,周成王年尚13岁。
《史记.秦始皇本纪》云:“秦始皇帝者……年十三岁……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
《吕不韦传》云:“太子政立为王......秦王年少。”《集解》云:“徐广曰:‘时年十三。’”
《平准论》及《盐铁论.贫富》言桑弘羊“以心计,年十三侍中……幸得宿卫”。
《汉书.王尊传》云:“王尊……少孤…年十三,求为小吏。”《后汉书.杨终传》云:“年十三,为郡小吏。
14、15岁:《汉书.荆燕吴传》云:“少子年十四,亦为士卒先。”
《汉书.外戚传》云:“昭帝始立,时上官安有女......立为皇后,年甫六岁......桀、安宗族既灭,皇后以年少不与谋,亦光外孙,故不得废......皇后立十岁而昭帝崩,后年十四五云。”
15岁成童:《汉书.外戚传》云:“留侯子张辟强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陈平曰……”
《史记.吕后本纪》云:“留侯子张辟疆为侍中,年十五。”侍中,《集解》应劭曰:“入侍天子(汉惠帝),故曰侍中。”
《史记.》还记载触龙曾经向赵太后推荐自己15岁的儿子出来为官府做事,补上黑衣卫士,保卫王宫。《战国策.赵二.苏秦从燕之赵》云:“寡人年少,莅国之日浅,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 “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战国策.齐六.齐负郭之民有狐咺者》云:“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
《吕氏春秋.卷24.不苟论第四.博志》云:“莫如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以十五岁。”
17岁:《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年十七......今孔丘年少好礼”。
18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贾生名谊……年十八……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汉书.贾谊传》云:“贾谊,年十八……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汉书.冯野王传》云:“野王……年十八,上书愿试守长安令。……岁余,而池阳令并素行贪污,轻野王外戚年少,治行不改。”
12-19岁童子郎:《诗经.卫风.艽兰》孔疏:“童者,未成年之称,年十九以下皆是也。”
《三国志.魏书.马朗传》云:“十二(岁),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入伍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内亲外亲),累世长大(大个头有遗传)。朗虽稚弱(年幼),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试童子郎有年龄限制:12岁,故马朗如此自白)’。”
据《通考.选举.童科》记载,古时常选童子,秀异能通经者拜为郎,或凭父功(任子制)拜为郎。晋干宝《搜神记.紫玉韩重》云:“童子韩重。”



19岁:《汉书.周昌传》云:“汉三年…是岁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崩(前194年),王年少(19岁)…欲诏赵王并诛之。”
未满20:《史记.扁鹊传》云:“文王年未满二十,方脉气之趋也而徐之,不应天道四时……非年少所能复之也,以故死。”
15-20岁:道家始祖鬻熊《鬻子.数始五帝治天下第七》云:“昔者帝颛顼,年十五而佐黄帝,二十而治天下。其治天下也,上缘黄帝之道而行之,学黄帝之道而常之。昔者帝喾,年十五而佐帝颛顼,三十而治天下。其治天下也,上缘黄帝之道而明之,学帝颛顼之道而行之。”
20岁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西汉贾谊20岁称为年少:“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
《汉书.贾谊传》云:“文帝召谊为博士。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
《汉书.翟宣传》云:“少子曰义,年二十出为南阳都尉…宛令刘立轻义年少。”
21岁:《史记.秦始皇本纪》云:“二世皇帝元年,年二十一……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附。”
《汉书.武五子传》云:“始,昭帝时,胥(广陵厉王刘胥)见上年少无子,有觊欲心。”
《文心雕龙注》云:“昭帝年少,在位日浅。”汉昭帝刘弗陵(前94-前74),汉武帝刘彻少子,母亲为赵婕妤,西汉第八位皇帝。后元二年(前87),汉武帝去世,年仅八岁的刘弗陵继位,遵照汉武帝遗诏,由霍光辅政。元平元年(前74),汉昭帝病死,终年二十一岁,谥号孝昭皇帝,葬于平陵。从上看出,这里说汉昭帝年少,从8岁即位,到21岁就去逝了。
22岁:《汉书.董贤传》云:“是时贤年二十二…明年,单于怪贤年少。”
《汉书.佞幸传》云:“是时(董)贤年二十二,虽为三公,常给事中,领尚书……单于怪贤年少,以问译,上令译报曰:‘大司马年少,以大贤居位。’”
28-29岁:前述刘向在28-29岁时 被称为年少:“元帝初即位……更生年少于望之、堪。”
30岁:《论语.季氏》云:“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皇疏:“谓三十以前也。”
汉应劭《汉官仪》卷上:“丞,皆选孝廉郎年少薄伐者。”
《北堂书抄.62》引魏文帝《典论》云:“李尤字伯宗,年少有文章。贾逵荐尤有相如扬雄之风。”
《全后汉文.14》集桓谭《新论.祛蔽》云:“余少时见扬子云之丽文高论,不自量年少新进,而猥欲逮及。常激一事而作小赋,用精思太剧,而立感动发病,弥日廖。”

03 从古代年龄代称来看



04 张中逝世用词:卒

古代31岁至50岁的中年人去世称“卒”。因此,说明张中最少活了30岁以上。且与古代士大夫死亡用词正相应合。
史书《史记》、《汉书》均记载张中去世为“卒” ,西汉司马迁外孙杨恽、汉成帝朝博士褚少孙补《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云:“孝成建始四年,少府张忠为御史大夫。十月己亥,尹忠自刺杀。阳朔二年,张忠卒。六月,太仆王音为御史大夫。”
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 :“(建始四年,前29年)十一月,东平相钜鹿张忠子戆为少府”、“十一月壬戌(二十日),少府張忠為御史大夫,六年(前23年)卒。”
据笔者研究,张中生于前53年;又据史书记记载,张中逝于前23年,得年30岁,属于得年早逝。介于古代“卒年”30-50岁的最低年龄称谓。

05 古代年少最高界限:30岁

通过上述分析及所列年龄界限来看,加上现代网络上其它学者研究成果,也广泛采纳古籍等参考资料,形成了这么一个基本概念,年少应该界于“童子”(12—19岁,取“少”15岁)与“而立”(30岁)之间,也就是说,“年少”大于“童子”(15岁),小于“而立”(30岁)。因此,该文的结论是:古代“年少”一词,其年龄界限介于15——30岁之间。最小15岁,最大30岁。

En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