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查看: 114|回复: 0

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第一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 ...

[复制链接]

2

主题

3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3-4-19 12:3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单选题
1.据史料记载:“玉人之事: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五寸,谓之躬圭,伯守之”。这说明西周  
A.血缘纽带关系弱化      B.西周王权高度集中       C.分封制度等级森严       D.宗法制度受到挑战
据题意可知,西周时期从天子到伯,不同等级的玉圭形制不同,说明分封制度等级森严,C项正确;
材料只能说明等级森严,无法说明血缘纽带关系弱化和宗法制度受到挑战,排除AD项;
西周时期王权尚未高度集中,排除B项。
2.《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卜式(生卒年不详)因养羊致富,因匈奴屡犯边境,曾上书愿以家财之半捐公助边,又施钱财帮助乡民,卜式也常以巨资购买田宅;《汉书·张禹传》中记载张禹(?一前5年)富贵之后,买田400顷,均是灌溉方便、土质肥沃之地。以上事例反映出
A.豪强地主势力壮大      B.西汉政府鼓励土地买卖      C.匈奴严重威胁边疆      D.农耕经济出现繁荣景象
《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卜式(生卒年不详)因养羊致富,因匈奴屡犯边境,曾上书愿以家财之半捐公助边,又施钱财帮助乡民,卜式也常以巨资购买田宅;《汉书•张禹传》中记载张禹(?-前5年)富贵之后,买田400顷,均是灌溉方便、土质肥沃之地”涉及共同历史现象,即买田置地,土地兼并严重,这会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豪强地主势力壮大,A项正确;
虽然汉朝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可自由买卖,但并非鼓励土地买卖。从汉武帝起,西汉出现三次限田之议,汉武帝曾强势打击地主豪强,一度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势头,排除B项;
匈奴威胁边疆稳定只在卜式事例中有所体现,排除C项;
材料无法体现农耕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排除D项。
3.藩镇是唐朝至关重要的军事要地,藩镇的统帅即为节度使,节度使不仅手握重兵,同时还兼管管理屯田的营田使及管理军需的支度使。天宝年间之后,又获得了对道采访使(监督州县)的掌管权力。这些现象
A.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B.标志着郡县制度的彻底废除   
C.必然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D.表明中央集权制度面临危机
根据材料“节度使不仅手握重兵,同时还兼管管理屯田的营田使及管理军需的支度...获得了对道采访使(监督州县)的掌管权力”可知反映了藩镇将领的权力不断强化,这种地方权力的增大会使中央集权面临危机,D项正确;
地方权力的加强会削弱中央集权,排除A项;
唐朝时期郡县制度没有被废除,排除B项;
藩镇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但是不一定会必然导致唐朝灭亡,排除C项。
4.两汉时期丞相觐见皇帝时赐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还亲身探视。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用了特别的护膝。从官员上朝礼仪上的变化可以看出
A.丞相的地位是越来越低   B.皇帝的权威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
C.封建制度日益走向腐朽   D.官员的社会责任意思越来越低落
由材料可知,封建王朝的大臣在上朝时经历了“由坐到站”“由站到跪”的过程,反映了封建王朝的官僚地位日益下降,体现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所以C项正确,排除B项;
明朝时丞相制度就已被废除,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中国古代官僚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注重积极入世,材料没有体现官员社会责任意识的变化,排除D项。


5.右表为1844—1858年上海出口主要中国货物的品种、数量和价值的数据。据此
A.上海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B.鸦片战争刺激经济迅速发展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   D.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表格信息反映出1844—1858年上海出口的丝、茶在数量和价值上呈现日益增长趋势。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值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不久,中国的丝、茶等农产品出口数量快速增长,说明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项正确;
材料只有上海一地的出口数据,不能说明上海是全国的对外贸易中心,排除A项;
材料只反映的是农产品出口情况,不能说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排除B项;
农产品出口数据大增说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而且表格数据无法说明自然经济是否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
6.1920年蔡和森与同乡挚友毛泽东通信中主张“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革命青年第一次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毛泽东给蔡和森的回信中,对蔡和森的主张表示“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这反映出
A.进步青年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B.中国共产党成立已成历史必然
C.知识青年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D.湖南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心
材料体现的是以蔡和森、毛泽东等为代表的知识青年分子准备成立中国共产党,说明的是知识青年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A项正确;
中国共产党成立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 C项错在普遍接受",排除;
湖南并未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心,排除D项。故选A项。


7.武汉会战开始前的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发表演讲,如表是其演讲部分内容节选,据如表信息可知,毛泽东此次演讲意在
A.全面分析中日双方特点
B.指导相持阶段中国抗战
C.指明抗日战争前进方向
D.变国内战争为国际战争
毛泽东认为日本国土面积小,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同时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性的,因此中国人应当坚持持久抗战,这为此后的抗战指明了前进的方向,C项正确;
A项错在“全面”,排除A项;
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排除B项;
D项与题无关,排除D项。
8.在“一五”计划期间,上海有约21万人支援外地,其中工程技术人员约2.3万人,熟练技工约8万人,还有约5万人的设计、建筑、安装队伍参加重点工程建设。这反映了当时
A.区位条件决定经济发展水平     B.上海是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   
C.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D.国家战略助推区域协同发展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期间上海对外地的支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在很多地方投建了大量工程,上海对外地的支援有利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故D项正确。
A项说法绝对,区位条件只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排除A项;
B项表述不准确,这些人员是上海支援外地进行工程建设的,不是单纯的劳动力输出,故B项排除;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未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故C项排除。
9.在古雅典人的观念中,祭神活动及宗教节日庆典是城邦的头等大事。僭主庇西忒拉图统治时期,创办泛雅典娜节、城市酒神节等大型节日,并为节日庆典大兴土木;克里斯提尼建立了10个部落之间的酒神颂歌比赛。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古雅典
A.借助节日活动强化僭主的统治     B.城邦干预支配个人生活   
C.借用公共活动提升城邦凝聚力     D.推崇宗教维护民主政治
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为节日庆典大兴土木……建立了10个部落之间的酒神颂歌比赛”。本题主要通过古希腊城邦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根据“为节日庆典大兴土木……建立了10个部落之间的酒神颂歌比赛”等信息可知这些大兴的庆典活动强化了城邦内的凝聚力,加强了不同部落之间的联系,说明古雅典借助公共活动提升城邦凝聚力,故选C项;
克里斯提尼不是僭主,所以不是借助节日活动强化僭主政治,故排除A; B项说法太绝对,故排除;
材料主要涉及公共活动的作用,并不是支配个人生活,这些庆典并不是宗教活动,不能说明是推崇宗教,排除D。
10.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年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立法议会,行政权由总统掌握,总统无权解散议会但也不对议会负责,议会亦无权推翻政府。从宪政的角度来看,立法权与行政权在政权组织中被相互瓜离到毫无干系。这部法律
A.无法阻止法国政局的动荡    B.不能体现主权在民的理念
C.直接引发了巴黎公社运动    D.促进法国共和制最终建立
据材料“从宪政的角度来看,立法权与行政权在政权组织中被相互分离到毫无干系”可知这部法律没有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无法阻止法国政局的动荡,故选A项;
据材料“立法权属于立法议会”可知这部法律能够体现主权在民的理念,排除B项;
据所学巴黎公社的爆发是由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引发的,排除C项;
据所学1875年宪法颁布促进法国共和制最终建立,排除D项。
11.1922年12月7日,针对即将召开的热那亚国际会议,列宁表示:“决不接受任何对我们不利的东西。我们决不屈服于最后通牒。如果你们只愿意做生意,那就来吧。但是,没有看到货色,我们是不买的,而且不把“要价’一分—厘都算清楚,我们也绝不成交。”这表明列宁着眼于
A.营造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   B.早日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C.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  D.粉碎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依据唯物史观和材料信息可知,列宁阐述了对外平等和平贸易的原则,其着眼点是本国的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 C项正确;
列宁谈论的是-战后对外经济贸易问题,并不是着眼于营造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排除A项;
题干时间1922年,一战时间1914年- -1918年 ,排除B项;
据材料可知,打败协约国的武装干涉指的是组建红军和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等举措,排除D项。
12.在法国经济计划的编制中,现代化委员会起着重要作用,而现代化委员会号称由各方面的人物所组成,如第六个计划期间的委员会,代表资本家的成员占37%,工人、农民代表占24%,其余专家学者都站在资产阶级一边。这表明
A.法国经济计划化的实质是推动国有化      B.经济计划化消除了资本家与工农的矛盾
C.法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D.计划化是法国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形式
材料表明,法国现代化委员会中,资本家及其代表占多数,且该委员会主要参与编制本国经济计划,表明垄断资本主义与国家政权结合,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故可以得出计划化是法国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形式,故选D项。
计划化并不等于国有化,材料也没有涉及法国国有经济的发展情况,故排除A项。
B项说法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3.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A.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       B.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   
C.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D.启的继位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根据材料材料可知,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认为是益禅让于启;《战国策·燕策一》认为是启抢夺了益的权力。这体现了禅让制仍有较大影响,世袭制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进而说明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故D项正确;
《史记·夏本纪》《战国策·燕策一》对启继位的说法不一,是因为撰写者占有材料不同、立场不同等原因所致,并不是因为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故A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故B项错误;
两则材料对启的继位说法有差异,作为文献史料并不能相互印证,故C项错误。
14.秦始皇每灭一国,都以其地设置郡县。郡县大体是根据自然区域而划分,一郡或两郡就是一个自然区域,多半以平原或盆地为中心,边缘则为山地或高地。这反映出秦
A.郡县同为地方最高级别行政单位      B.开创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先例   
C.致力于边疆少数民地区交融开发      D.强化中央集权提高地方治理效率
根据材料“秦始皇每灭一国,都以其地设置郡县。郡县大体是根据自然区域而划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且尊重自然界限划分行政区域,这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地方治理效率,故D项正确;
A项秦朝时郡县不同级,排除A项;
B项“开创”无法体现,根据所学可知,郡县制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排除B项;
C项与少数民族地区无关,排除C项。
15.隋炀帝营建洛阳城,宫城对应着天上的紫薇垣,“贯都”的“洛水”象征着银河,强调了洛阳“天下之中”的地位。唐长安宫城的设计象征着北极星,皇城中的百官衙署则象征“众星”而“共之”。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都城布局凸显皇权色彩 B.天人合一理念决定建筑设计 C.天文学取得突破性发展 D.城市的政治功能进一步增强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居住的宫城对应“众星共之”,衙署也对应于此,说明都城布局凸显了皇权色彩,A项正确;
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且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


材料并未体现出天文学的突破性进展,排除C项;
材料并未提及城市的政治功能,排除D项。
16.右图为我国古代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模式一下民族关系一直紧张,战争频繁
B.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加速汉化,国家统一
C.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内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模式三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根据所学知识,元朝和清朝都属于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且南下征服了中原,符合模式三,两朝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加强,D项正确;
两宋时期,少数民族和中原政权之间并非一直紧张, 排除A项;
北魏符合模式二=,但是其并未统-全国,排除B项;
北魏时期,经济重心并未完成南移,排除C项。
17.《南京条约》签订后,英方代表璞鼎查称清政府所提12款“内有数件,甚属重要,应当另缮一单,附粘本约,以便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均准施行”,并表示可以由他起草,“另写一单”。这实际上提出了另行订立条约的要求。清政府表示同意。从对条约详加说明到另订条约反映了
A.璞鼎查左右了清廷重大决策      B.英国试图改变中国政治制度
C.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中英双方展开平等友好谈判
从对条约详加说明到“另写一单",实际上是提出了另订条约的要求,璞鼎查提出的,正是此后《五口通商章程:海关总则》《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的由来,这是英方的圈套,但清政府没有认清其中的利害关系,上了璞鼎查的当,反映出清政府不谙熟近代外交, C项正确;
璞鼎查不能左右清廷的重大决策,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改变,排除B项;
材料中的条约是不平等条约,排除D项。
18.中国现代哲学家贺麟指出:“新文化运动的最大贡献在于破坏和扫除儒家的僵化部分的躯壳和形式末节,及束缚个性的传统腐化部分”。据此分析,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A.存在着对东西方文化认识的绝对化倾向    B.促进了普通民众的思想觉醒
C.实现了中国社会民主思想的自由发展      D.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破坏和扫除儒家的僵化部分的躯壳和形式末节,及束缚个性的传统腐化部分”,说明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D项正确;
A项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未体现“促进了普通民众的思想觉醒",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社会民主思想,排除C项。
19.右表为中外产业资本产值的增长及比重的变化(1920-1936 年),据此可知


(注:统计范围包括近代工业、矿业、运输业中中外企业的产值)
A.国民经济建设卓有成效
B.抵制洋货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C.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官僚资本垄断了国家经济命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开始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不仅发展了国民经济,增加了国民收入,而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场战前的经济动员运动。因此根据材料时间和数据变化可知,当时国民经济建设卓有成效,A项正确;
材料与抵制洋货运动无关,排除B项;
此时列强并未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排除C项;
材料与官僚资本垄断国民经济命脉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
20.1949年后,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取代了西方教育理论,成为中国新的经典。1952年,国内的大学也按照苏联的大学模式重新进行了院系调整,理工科比例迅速上升。这表明当时的中国教育
A.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教育经验      B.为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服务
C.背离了“百花齐放”的方针      D.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联系所学可知,从1953年开始我国进行一五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所以1952年理工科比例迅速上升是为后面的工业化建设培养人才的,B正确;
“完全抛弃了”说法绝对,排除A;
1956年才提出“百花齐放”的方针,C与题干时间不符合;
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排除D。
21.在古代雅典,任何经公民大会通过的法案若与现行法律相悖,或通过的时候不 符合法定程序,公民可以在其通过一年内向法庭提出诉讼,追究法案提出者以及会议主持者的责任,这被称为“违法法案指控”。这一做法表明
A.公民大会地位被破坏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权力机构受到制约    D.民主制度受到挑战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古代雅典,公民可以追究违法法案提出者或公民大会主持者的责任,这是- -种追责制度, 这一规定对权力机构有一定的制约作用,C项正确;
该规定并未破坏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的地位,排除A项;
古代雅典的法律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B项;
追责制度有利于维护古代雅典民主制度,排除D项。
22.美国学者特林考斯在其著作《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中的人性与神性》中,对早 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思想中的宗教取向做了细致而全面的分析,得出重要结论:“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是一种基本在寻求将基督教义与世俗思想做出更紧密相连之神 学综合的思想运动。”该观点主要
A.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仍是宗教信仰虔诚的时代      B.反映了基督教义与人文主义精神具有融合共同性
C.表明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源于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    D.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比中世纪思想更为“人性”
由材料“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是一种基本在寻求将基督教义与世俗思想做出更紧密相连之神学综合的思想运动“可知,早期人文主义依附于基督教,两者有许多融合的共性,故选B。
文艺复兴批判宗教神权,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要求将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排除A;
宗教改革运动开始于16世纪,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要早于这个时间,排除C;
材料强调的是基督教义与人文主义的共通性,而非差异性,排除D。
23.十月革命前,列宁主要从革命视角看待工会组织,认为工会应该团结和联合工人、维护工人阶级利益、反抗资本主义统治;十月革命后,列宁主要从管理视角考 虑工会的作用,认为工会应该在管理国家、教育工人、维护工人和国家利益等方面 发挥自身作用。这转变
A.适应了国家政治形态变化的需要    B.主要基于劳动者维权的现实需要
C.说明工人阶级成为革命领导阶级    D.表明工会的独立性获得充分发挥
A.十月革命后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因此列宁对工会组织的认识视角发生了变化,由“革命”转为“管理”,故A正确;
B.这一变化与劳动者维权没有关系,故B错误;
C.十月革命期间工人阶级已经是革命领导阶级,故C错误;
D.这一变化与工会独立性无关,故D错误。
24.1934 年美国公共工程管理局规定:针对各个城市负责大型公共工程建设和运营 的专门管理机构,如果所负责的工程全部位于该城市的行政命令区划之内,那么, 管理机构的官员不得由城市官员兼任,否则不能获得联邦拨款。这一规定使联邦政 府与纽约市政府发生了正面冲突,最终以罗斯福政府的让步落幕。由此可知
A.新政措施与地方利益不一致    B.地方政府抵制联邦权力扩张
C.美国政治体制存在严重缺陷    D.“以工代赈”遭遇重大挫折
美国实行联邦制,这种制度体现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特点,材料中“否则不能获得联邦拨款”“联邦政府与纽约市政府发生了正面冲突,最终以罗斯福政府的让步落幕”说明联邦政府对于地方政府控制企图的失败,说明地方政府抵制联邦权力扩张,B正确。
材料中的信息不是说明新政措施与地方利益不一致,A错误。
材料体现出美国地方分权的特点,并不是说明美国政治体制存在严重缺陷,C错误。
材料也不是说明罗斯福“以工代赈”措施遭遇重大挫折,D错误。
联邦制的最大特点是分权,主权由联邦和各州分享,这既尊重了美国各州长期以来就拥有独立的行使各种权力的传统,又适应了当初美国急需扩大中央权力的要求。
二、论述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是二战结束后美国对中国的六次重大战略误判。


——摘编自刘明福《决策与信息——美国对华决策的六次误判》
根据材料,任选美国对华决策的一次误判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合理.论证有力,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例:观点:二战后美国对中国基本国情缺乏深入了解,导致对中国出现第一次战略误判。
论述:抗日战争使中国民主革命力量大为增长。抗战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内反内战、反独裁、求和平、求民主的呼声高涨;美国基于自身实力和争夺全球霸权的需要,无视中国人民的正当要求和正义呼声,大力“扶蒋反共”,支持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方针,协助国民党发动了全面内战。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人民民主革命力量的抗争下,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独裁内战方针最终失败,其在大陆的统治最终也被推翻。
结论:美国正是因为对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基本国情缺乏深入了解,对中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的呼声充耳不闻,最终错误地做出了“扶蒋反共”的决策。
观点:根据材料要求,可以从美国误判的原因提炼观点。如二战后美国对中国基本国情缺乏深入了解,导致对中国出现第一次战略误判。
阐述: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中共成功的原因、国民党失去民心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抗日战争使中国民主革命力量大为增
26.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  制度通过设定一系列规则来减少环境的不稳定性。由于环境的不稳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人们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使得每个对环境反应所建立的主观模型也不太一样,从而导致人们选择上的差异和制度规则的差异。
在分析人类知识的演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大部分不能归功于突发性的重大创新,而应归功于适应性变革,即通过“试错”,通过对需求和不断变化的条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调整和改良而表现出来的创造性。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某一观点或整体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照抄材料观点,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我认为,学者“制度规划可以减少社会环境的不稳定性”是有道理的。
论述: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效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框架。自秦朝以后,历代统治者面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社会问题,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从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央集权制度,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结论:制度规范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可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延续制度的稳定。
【详解】开放性试题本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考查要求,根据材料可以发现三意思:通过制度规划设置可以减少环境(自然、政治、社会的变迁) 的不稳定性;实施环境的不同导致人们对制度选择和制度规划的差异;通过对需求和不断变化的条件对制度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调整和改良,从而推动制度的创新性。从以上三个角度出发立论皆可,立论点总结出来后,可以就其中一个比较熟悉或者容易论证的观点进行立论。如根据材料“制度通过设定一系列规则来减少环境的不稳定性” 可以得出观点:通过制度规划设置可以减少环境的不稳定性。进行论证时可以从封建社会开始的秦朝建立的一系列制度说起,秦朝确立皇帝制度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效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框架。自秦朝以后,历代统治者面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社会问题,针对自然、政治、社会的变迁,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 不断完善符合社会发展的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做出贡献。从而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制度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三、材料分析题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设三十六郡(实际略多),郡下为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常治理重任的是县(含后来的散州)。…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代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但在有“封建”传统的中国,这类介于中央和州县的机构常容易产生所谓的“藩镇割据。
——据罗志田等《地方的近代史州县士庶的思想与生活》
材料二  传统社会,高度集权的中央政权实际上无法完成其名义上承担的各种社会责任,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只能由一个双重身份的社会阶层来完成,而基层社会也期待着有这样一个阶层代表它与高高在上的国家政权打交道这就是乡绅阶层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乡绅一方面被国家利用控制基层社会,另一方面又作为乡族利益的代表或代言人与政府抗衡,并协调、组织乡族的各项活动。
——据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
材料三   1982年九届人大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报告》,正式拉开国务院精简、合并机构的序幕。地方政府根据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于1983年也开始精简机构。在经济发达地区,将省辖中等城市周围的地委行署与市委市政府合并,由市领导周围各县。同时,中央决定下放权力,扩大地方的自主权。主要是扩大省市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和权限,中央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开始由直接管理向间接控制过渡。
——据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秦朝到元朝地方政府管理机构演变的特点,并说明这种演变的意义。
特点:县是最稳定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县以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在不断调整;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对广大地区管理;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演变特点:根据材料从秦到元,县一级的行政单位并未改变,因此可知县是最稳定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根据材料“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可知,县以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在不断调整。
意义:根据所学可知,不断调整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因此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加强对广大地区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传统乡绅阶层兴起的原因及意义。
原因:封建政权难以真正深入基层;管理范围太过广大;基层社会和地方政府缺少联系的通道;
意义:弥补了传统社会地方政府管理的不足;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管理,维护了基层社会秩序;沟通了基层社会与政府之间的交流。
原因:根据材料“传统社会……中央政权……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只能由一个双重身份的社会阶层来完成,而基层社会也期待着有这样一个阶层代表它与高高在上的国家政权打交道”可知导致乡绅阶层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封建政权难以真正深入基层,另一方面基层和地方政府缺少联系的通道;从行政管理实际情况来说,政府管理范围太过广大导致其“无法完成其名义上承担的各种社会责任”,由此乡绅产生。
意义:根据上一问推导可知乡绅弥补了传统社会地方政府管理的不足;根据材料乡绅“被国家利用控制基层社会”的同时“又作为乡族利益的代表或代言人与政府抗衡,并协调、组织乡族的各项活动”,可见乡绅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管理,维护了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同时又沟通了基层社会和政府之间的交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对地方政府管理机构进行了哪些改革探索。
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精简机构;实行省市县三级管理体制;扩大地方自主权。
依据材料三“地方政府根据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于1983年也开始精简机构”、“在经济发达地区,将省辖中等城市周围的地委、行署与市委、市政府合并,由市领导周围各县。同时,中央决定下放权力,扩大地方的自主权”,结合所学可知,探索有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精简机构;实行省市县三级管理体制;扩大地方自主权。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就宋代整个市场情况看,由一系列的城市、镇市和墟市组合而成的区域性市场,自小而大地发展起来了。这些市场可分为:以汴京为中心的北方市场,以东南六路为主的东南市场,由广南东西路组成的两广市场等。货币的发展是宋代商业发展在深度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宋代,金、银、铜钱和铁钱是主要货币。铜钱不仅在国内和周边各族之间流通,也在南海诸国流通。随着商业信贷关系的发展,宋代最先产生和使用了交子。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 经过“商业革命”,欧洲已经快速富裕起来了。相应地,对贵金属的 需求和供应空前增加;有了早期的银行信贷业务;出现了经过政府批准的各种股份 公司、商业机构;每个国家都建立起自己统一的货币,以适应贸易和工业的需要。 “商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与近代民族国家在欧洲成为普遍现实几乎是同步的。所以, 在“商业革命”后期,所有民族国家都把“商业革命”抓在自己手里。这样“重商 主义”也就应运而生了。
——摘编自陈乐民等《欧洲文明扩张史》

  •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特点:区域性市场兴起;货币出现革命性变化;涉及城市、市场、货币等多个领域;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商业信贷关系发达。
    成因: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环境的宽松(或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对外贸易发达;政府扩大税源的需要;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变革。
    特点:根据材料“就宋代整个市场情况看,由一系列的城市、镇市和墟市组合而成的区域性市场,自小而大地发展起来了”可知,区域性市场兴起;根据材料“货币的发展是宋代商业发展在深度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宋代,金、银、铜钱和铁钱是主要货币”可知,货币出现革命性变化;从涉及领域看,宋代商业发展涉及城市、市场、货币等多个领域;从发展的层面看,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根据材料“随着商业信贷关系的发展,宋代最先产生和使用了交子。”可知,商业信贷关系发达。
    成因:根据所学农工商的关系相关知识可知,农业、手工业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环境的宽松(或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对外贸易发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政府扩大税源的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变革。
  •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欧洲“商业革命”产生的影响。
    影响:促进了近代欧洲社会的转型;推动了欧洲对外殖民扩张;促使“重商主义”政策出台;出现新型商业经营模式;加快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从社会发展程度看,商业革命促进了近代欧洲社会的转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业革命推动了欧洲对外殖民扩张;根据材料“在‘商业革命’后期,所有民族国家都把‘商业革命’抓在自己手里。这样‘重商主义’也就应运而生了。”可知,促使“重商主义”政策出台;根据材料“出现了经过政府批准的各种股份公司、商业机构”可知,出现新型商业经营模式;根据材料“‘商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与近代民族国家在欧洲成为普遍现实几乎是同步的”可知,加快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商业发展和欧洲“商业革命”带来的启示。
启示:商业革命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动力之一;政府应因势利导,改变商业政策;根据国情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以商富民。
从商业的地位、政府的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等角度回答。商业革命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动力之一;政府应因势利导,改变商业政策;根据国情及时调整产业结构。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梁启超在创作实践中,创造出一种政论文体,时人称为“新文体”或“时务文体”。新文体是从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开始的。新文体要求摆脱各种古文义法的束缚,打破古文、时文、散文、骈文的界限,实行文体上的大解放;对文章的语言“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强调文章要“洋洋万言,雅俗共赏,读时则摄魂忘疲,读竟或怒发冲冠,或热泪湿纸”。新文体为宣传维新变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以致“《时务报》起,一时举国趋之,如饮狂泉。”它不仅风靡一时,对辛亥革命时期乃至五四运动以后的文风都有深远的影响,如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人都曾撰写新文体,只是他们的文章并非具有"新文体"的全部特点。所以后人评论说:“就文体的改革的功绩论,经梁氏十六年来的洗涤与扫荡,新文体的体制、风格,乃完全确立。”
———摘编自沈继成《梁启超与<时务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新文体"的特点。
特点:文体自由放纵,不拘一格,阐述新颖的思想;语言浅显流畅,明白通晓,中外兼容;文理层次明晰,雅俗共赏,重情感抒发。
根据“新文体要求摆脱各种古文义法的束缚,打破古文、时文、散文、骈文的界限,实行文体上的大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洋洋万言,雅俗共赏,读时则摄魂忘疲,读竟或怒发冲冠,或热泪湿纸”可知,文体自由放纵,不拘一格,阐述新颖的思想;语言浅显流畅,明白通晓,中外兼容;文理层次明晰,雅俗共赏,重情感抒发。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创造“新文体”的意义。
意义:以新颖的文体宣传政治主张,有利于资产阶级维新和革命思想的传播;扩大了《时务报》的社会影响,推动了近代报刊事业和新闻事业的发展;开启一代新文风,洗涤与扫荡了文坛的陈旧气息,对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等具有促进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以新颖的文体宣传政治主张,有利于资产阶级维新和革命思想的传播;扩大了《时务报》的社会影响,推动了近代报刊事业和新闻事业的发展;开启一代新文风,洗涤与扫荡了文坛的陈旧气息,对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等具有促进作用。
30.材料   战后德国分裂,联邦德国一直不承认民主德国,视其为德国东部领土,并于1955年推行哈尔斯坦主义,即:不同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交的任何国家建交,联邦德国期望依靠美国和北约组织的支持来实现统一。但是,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深陷越南及经济衰退,以及联邦德国对苏联东欧的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等问题,迫使联邦德国的政治家们从60年代开始酝酿一个新的东方政策。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维利?勃兰特在六七十年代先后出任政府外长和政府总理,他主张用和平手段谋求德国统一。1969年勃兰特出任政府总理,继续推行缓和政策,最终完成了新东方政策的转变。勃兰特说:“我们的东方政策有三重目标: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同东欧各国关系正常化;暂时解决德国两部分的关系”。
———摘编自彭树智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推行“新东方政策”的原因。
原因: 德国分裂是“冷战"的产物: 60年代以来,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70年代后美国经济开始衰退;在两极格局中展示独立的灵活的外交政策;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吸取历史上德国统一的经验与教训,谋求以和平手段推动德国走向统一。
根据材料“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深陷越南及其衰退”、“联邦德国对苏联、东欧的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对抗的严重性,所以主张用和平手段谋求德国的统一”等可以概括出答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实施“新东方政策”的意义。
意义:新的东方政策是联邦德国在国际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推动了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与变化;促进了联邦德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分裂的德国走向统一。
根据材料“联邦德国与苏联的关系从此得到改善,贸易交往逐年增加,成为苏联与西方贸易的最大伙伴”并结合所学可以从与苏联的关系、自身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欧洲的联合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31.材料   许景澄于1845年出生于浙江嘉兴,原名葵身,字竹筠。1868年,他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其从政之初,正值洋务运动勃然兴起之时,许景澄广泛借鉴西方先进思想,提出“尔后国家大势必重邦交”主张,并果断放弃研习八股文,专治经世之学。在处理新疆帕米尔问题的过程中,许景澄深感中国的边疆地图十分匮乏,现有地图错漏百出,难以使用。例如清政府发来的电报中涉及的卡伦(边防哨所)方位,与现地查勘的位置居然无一符合,中国的地图上也没有明确标定出西部边疆的界限,使得外交斗争缺乏可靠的依据。在谈判期间,他又一次发挥了博闻好学的特点,广泛查阅历史资料,借鉴英、俄、法等外国地图,经过认真考订,汇编成《帕米尔说》《帕米尔图叙例》《西北边界地名考证》等。
——摘编自王残阳《许景澄:悲剧的晚清外交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许景澄外交思想形成的原因。
原因:传统经世致用思想影响;西方先进思想不停涌入;晚清形势变化,民族危机加剧;长久外交生涯累积的知识和经验。
资料“专治经世之学”表现出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影项; 资料“借鉴西方先进
思想”说明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资料“办理新疆帕米尔问题的过程”“ 深感中国的边境
地图十分贫乏, 现有地图错漏百出, 难以使用”反应出许景澄的知识和经验; 联合晚清期间
的政局能够综合分析出答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许景澄外交活动的作用。
评论:为解决边境问题供给了依照,必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家主权;推动了近代中外国交事业的发展;因为国家落伍,许景澄很多外交活动的作用特别有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即可。即为解决边疆问题提供了依据,-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推动了近代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由于国家落后,许景澄的许多外交活动的作用非常有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