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查看: 143|回复: 0

两宋风云(126):太宗驾崩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9-23 08: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寇准离开两个月后,宋朝曾经的宰相、赵光义做亲王时的王府幕僚、右仆射宋琪离世,赵光义追赠其为司空并赐谥号“惠安”。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与生老病死再一次地在赵光义的眼前真实地展现,但他没有时间去感慨这些,作为帝国的皇帝,凡夫俗子的情怀对他而言有时候就是一种奢望。

宋琪死后没几天,王超和范廷召的战报传入京城,赵光义对于此次五路进剿的成果显然是不会满意,因为他要的是李继迁的命。紧接着,西北的夏州、秦州、晋州等多个州县几乎同时爆发地震。宋朝这边赶紧进行救灾和重建,可住在帐篷里的李继迁却一点也没受到地震的影响,他反而趁机在西北各地四处纵兵袭扰,虽然这些土匪每一次都被打得屁滚尿流而回,但总这么搞也是让人不甚其烦。

转过年进入公元997年,赵光义在度过了他生命里的最后一个新年后于正月任命禁军步军都虞候傅潜为延州路都部署,禁军殿前都虞候王昭远为灵州路都部署,同时下令户部使张鉴征调陕西诸州军士配合西北各地的驻军再次征讨李继迁。对于这个人,赵光义是彻底扔掉了幻想,此生不杀李继迁他死不瞑目。

次月,本在西北屯军的李继隆和王昭远相继上报再次击败李继迁的人马并各自斩首数千人,俘获牲口不计其数,但贼首李继迁依然在逃。正当各路宋军加大攻势准备将李继迁及其势力彻底剿灭时,赵光义突然下令西北前线的各路宋军停止进兵,并且他还下令赦免京城里死囚,流放以下的罪犯也全部赦免其罪。

眼看李继迁就要完蛋,可赵光义下这样的命令究竟是怎么回事?原因没有别的,因为他病倒了,而且这一次病倒之后他就再也没有站起来过,自登基以来他首次在便殿决事——大宋的第二任皇帝已经走到了他生命的最后关头。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赵光义在病患中与死神进行着无声的搏斗,但这个生性要强且一生都在与各种敌人进行着争斗的人终究还是敌不过宿命和自然法则。

公元997年3月28日,赵光义进入了生命的弥留阶段。第二天,公元997年3月29日,在位22年的宋太宗赵光义崩于皇宫里的万岁殿,享年59岁。

万岁殿,这个地方先后送走了柴荣和赵匡胤两代帝王,而今它又带走了大宋的第二任君王以及他那辉煌壮丽但却永远都无法实现的壮丽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如果有朝一日我能君临天下,我定要彻底结束这五代的乱世,我要让武人们横行无忌的铁拳和刀枪尽听命于我的号令,我要让知书达理的孔门弟子辅佐我治理这万里江山,我要让百姓安居乐业尽享承平岁月,我要让文化复兴再现盛唐风流,我要让破碎百年的山河再成一体,我要再让华夏强盛四夷归附万邦来朝。

二十二年前,当赵光义在自己哥哥的灵柩前接受群臣的膜拜并正式成为至尊无上的帝王时,甚至是在他被封为晋王之时,这样的梦想宣言定然在猛烈地撞击着他的胸膛让他血脉偾张。

毫不讳言地说,赵光义的皇位是抢来的,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唯有物竞天择的胜者才是最强的。古今多少帝王,那些凭借封建礼法的长幼尊卑而荣登皇帝宝座的人有几人称得上是有为之君?而那些通过各种手段甚至是从尸山血海里走出来才最终登上皇位的人里面又有几个是庸懦之辈?赵光义确实抢了自己侄儿的皇位,但他可以骄傲地说自己是一个强者,一个胜利者,而失败者只配去忍受屈辱和痛苦。

登基那年,赵光义37岁,这正是一个男人真正成熟的年纪,而他这时已经在顶级权力场摸爬滚打了十余年却始终屹立不倒,甚至连开国宰相赵普都成了其手下败将。无可争议的是,赵光义是当时整个宋朝最出色的权谋家。此外,从政务能力上来说他还是当时的天下第一能吏,换句话说,如果让他去做宰相或许会比赵普干得更好。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从赵匡胤的手中接过了一个蒸蒸日上即将一统的天下,不要说是踌躇满志的赵光义,恐怕当时的所有人都认为在赵光义的带领下宋朝必能完成全国的统一,继而威服四夷再造一个煌煌盛世。然而,赵匡胤留下的其实也是一个问题重重的王朝:武将依然骄横,藩镇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中央对中原地区以外的州郡掌控力明显不足;货币市场混乱以至于严重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吴越割据,福建彰泉二州未附,北汉拒绝臣服;辽国占据着燕云十六州时刻威胁着宋朝北部边疆的安全;西北边疆上党项、吐蕃、回鹘等游牧民族虎狼环伺。

此外,虽然赵光义已经登基称帝,但朝中文武大臣以及皇族内部对于其继位的合法性始终都是有异议的,他可以让这些人闭嘴,但他没法禁止这些人在私底下对他的窃窃私语以及从背后看他时那不屑的眼神。

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表面风光无限实则暗流汹涌的环境下,赵光义开始了他长达二十二年的帝王生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以自己雷厉风行的作风完成了对帝国的改造:开科取士,让大量的文人治理地方;发展农桑;整肃吏治,惩治地方豪强;改革官员考核监察制度;削弱节度使的权力;在地方实行军、政、财三权分立;整顿货币市场;编撰巨型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和《文苑英华》并修建国家图书馆崇文院;恩威并施以兵不血刃的方式让割据吴越之地的钱俶和福建彰泉二州的陈洪进献土归降,从而让整个长江以南的地域再次融入中华的版图。

不管赵光义在这以后做了什么又做成了什么,至少在他执政的前两年时间里他的表现堪称完美,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不愧为大宋第一能吏这个美誉。

是他赵光义为大宋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卷有益和雪中送炭这两个成语典故都是出自于他,前者是他在为全民大兴文教而摇旗呐喊,后者则彰显了他的一片爱民如子之心;是他彻底根除了为祸百年的藩镇势力,这是在他之前的许多帝王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是他鼓励并倡导大臣直言劝谏,寇准和吕蒙正等人经常当众踢黑他的脸,但他都予以包容,换了别的帝王恐怕早就雷霆震怒了,两宋的文臣之所以那么敢说话都是他的“功劳”;是他开创了宰相不定期的轮换制度并在以后成为宋朝的定制,此举也在最大程度上杜绝和避免了宰相专权和擅权;对于汉唐两朝共有的宦官干政的顽疾他也极力防范,如果不是他的刻意压制,那么王继恩很有可能比他的后辈童贯和梁师成更早“扬名立万”。

赵匡胤的庙号是太祖,意味开创之君,但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宋朝之所以会是这个模样在很大程度上其实都是赵光义的功劳,这一点谁都无法否认。朱棣能在明朝的皇帝里称“祖”,赵光义其实也可以。

事实上,在讲述赵光义这二十二年的帝王生涯时,对于他的所作所为我在当时早已有过评议和定论,从字里行间可以明显看出我不是他的拥趸,甚至我还对他的很多行为都言辞颇为不敬,但我想再次重申的是,评价一个帝王一生的功过从来都不应该以个人的私德去作为标尺。人无完人,尤其是处在顶级权力场上的人几乎没有人是毫无瑕疵的,甚至是劣迹斑斑,赵光义也不例外。不过,还是那句话,他是帝王,而帝王从来只论功过,不论善恶。

作为一个帝王,赵光义一生最为人所诟病和指责的无疑是他在军事上的“无能”。攻灭北汉可以说是他人生的巅峰时刻,可这完全被高粱河之败以及雍熙北伐的失利所完全掩盖。在他的手里,赵匡胤一手为大宋打造出来的数十万的百战精锐几乎被他所败光,辽国人肆虐河北残杀生灵无数,而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可是,不管有多么的艰难和狼狈,大宋终究挺过来了,满城之战、雁门关之战、唐河之战、徐河之战等一系列对辽国的胜利也让辽国人为之深深胆寒,这也让野心勃勃的辽国君臣明白他赵光义绝不是那么好欺负的,辽国想要如同当初后晋和后汉时期那样在中原大地上横行无阻甚至在开封随意进退的历史已经一去不返。

另外要说的自然是党项人李继迁的崛起。这是赵光义为后世子孙所挖下的一个天坑,不管怎么去辩解和解释,李继迁是在他当政的时期兴起并坐大的,这口锅他无论怎样都甩不掉。如果他不插手党项的内乱,作为党项贵族旁系的李继迁是很难有机会出头的,以后的西夏国更是不可能有。但是,也必须承认的是,李继迁在赵光义的时代始终都没能成什么气候,每当他发展壮大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被赵光义打成游击队长,李继迁就像生长在西北的一团含有剧毒的韭菜,虽然他生命力顽强,但他总是被收割,他始终都被宋朝牢牢地压制在身下。至于后来所发生的事,那纯粹只能证明赵光义的儿子以及那帮大臣实在是一群德行高尚的圣人君子,但遗憾的是这些君子都是近视眼。

我有一个梦想,我要让破碎百年的山河再成一体,我要让华夏强盛四夷归附万邦来朝。多么可惜,最后这半句赵光义没能做到,在高粱河的那个清晨时分,他距离自己的这个梦想是最近的。想必那时候的他会非常憎恨自己为什么没有练出一身如他哥哥那般厉害的盖世武功,面对耶律休哥近乎自杀式的绝命攻击,假如他能与之对阵并当场阵斩这个契丹人,那么那天获胜的就将是他,就是宋朝。只要他那一刻顶住了,最后崩溃的就是辽国人,幽州也就拿下了,燕云也就收复了,甚至辽国都有可能就此崩盘,天可汗李世民曾经彪炳千古的功绩将在他赵光义的身上重现。如果这一切他真的都做到了,他毫无疑问地将挤下他的哥哥成为又一位千古一帝,但命运就是这么的滑稽,在他距离成功和梦想最近的时候他倒下了。

终于还是差了这一步,停在幸福前方不远处,我曾那么接近幸福。如果赵光义能够听到这句歌词,想必他的眼泪定会滚滚而流。

对于赵光义这个人,我其实一直觉得他和我们很多人都很像。谁不曾心怀远大的志向和梦想?谁不曾想要名垂青史为万世所敬仰?可是,真正做到这一点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我们都曾为了梦想努力奋斗过,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去拼搏过,可我们当中有太多的人在半途或临近终点时被命运无情地打倒在地。坐在驴车上抚摸箭伤的赵光义像极了被事业、感情和生活所打倒的我们,而李世民人生里的那种无往而不利的意气风发对于我们来说显得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和不切实际,我们鲜少有人能够体会到李世民的那一番志得意满,但赵光义在驴车上的那一番透彻心扉之痛却是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曾体会过的。

我很想知道的是,那些嘲讽赵光义是“高粱河车神”的人如果身处其位且身临其境真的就能够比他做得更好吗?我看未必。赵光义再怎么“懦弱”却也敢于以九五之尊将自己置身于最危险的前沿阵地,他去直面过刀山血海,单是这一点他就比那些只能躲在屋子里敲击键盘的勇士强过百倍。

我最想说的是,在高粱河大败以及雍熙北伐和君子馆惨败之后的那个赵光义。赵光义也是人,是一个有感情、有血有肉的人,几十万宋军将士的阵亡对他这个做皇帝的人而言不可谓不是痛彻骨髓之痛,这和一夜间倾家荡产且已经年到中年的企业家其实没什么分别。但是,遭遇如此重大失败的赵光义没有倒下,宋朝没有因此而崩盘,他也没有因此而丧失掉人生的斗志以及对未来的信心。

相比于赵光义,在历史上名声远胜过他的宋神宗和宋孝宗在这方面就显得脆弱很多,宋神宗因为五路伐西夏的失败以及永乐城的惨败而积郁成疾最终英年早逝,而宋孝宗则在北伐失败后彻底丧失掉了在战场上的斗志。不客气地说,在遭遇失败之后,这两人都废了,但赵光义至死都在跟自己的命运战斗,在他的晚年他甚至面临着与蜀川、党项和辽国三面开战的亡国之局。天佑中华,赵光义和他的宋朝挺过来了。

我的问题是,如果你是赵光义,你能保证自己在遭遇高粱河之败和雍熙北伐的惨败之后还能直挺挺地站立在原地接受命运的下一次洗礼吗?如果有一天,当年你辛苦半生的成果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你还能拥有对生活的信心吗?能吗?要知道,很多人即使只是某个亲人的逝去或者某段恋情的结束就从此失去了自我,而在生意场上被一击即中从此一蹶不振的人更是数不胜数。更有甚者,只是别人的一句对他的否定和质疑就能让他怀疑自己的整个人生。

作为一个帝王,有人评价赵光义是“志大才疏”,这一个评价用于他在军事上的表现是很恰当的,但如果要以此来评价他的整个帝王时期的所作所为,我对此不敢苟同。

诚然,在这一章节里我几乎都在说他的功劳以及赞扬他的强大心智,原因就在于之前我对他的指责已经够多了,在他谢幕之时我只是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他这一生。赵匡胤、赵德昭、赵德芳、赵廷美、小周后、宋皇后,因为这些人留在历史里的疑案以及由此而在民间产生的诸多传说,这让赵光义很难被称之为一个好人,更称不上是一个君子,但我认为他是一个好皇帝,一个为国家和百姓殚精竭虑的有为之君,一个立志要成为千古一帝并为之而不屈不挠地奋斗过的有志之君,但这个好皇帝不是一个好人,甚至是一个伪君子。

《宋史》对赵光义的评价我认为有几句非常公允:帝以慈俭为宝,服浣濯之衣,毁奇巧之器,却女乐之献,悟畋游之非。绝远物,抑符瑞,闵农事,考治功。讲学以求多闻,不罪狂悖以劝谏士,哀矜恻怛,勤以自励,日晏忘食。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号称贤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焉。

是的,即使有对辽战争的狼狈,即使有李继迁之乱,但斧声烛影、赵德昭和赵廷美之死以及对宋皇后死后的不敬才是他赵光义一生无法洗去的最大嫌疑和污点。

赵光义匆忙又缓慢地走过了五十九年的光阴,其中在位二十二年,这一路上他以帝王之尊睥睨天下享受过人世间最无上的荣光,他也披荆斩浪饱经这世间最迅猛狂暴的雨雪风霜,二十二年的荣辱兴衰,前后立国三百一十九年的宋朝在他的手里最终打造成型并涂抹上了属于他的一道独有的色彩,回首这一生,他又夫复何憾呢?可是,他可以死而无憾,但在他低头俯视自己的灵魂时,他定然会深自愧责。

我一直以来都认为一个人如果在他临死之前能够对自己说出死而无憾和问心无愧这两句话,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成功的人,是一个可以含笑九泉的人。然而,太宗陛下显然无法含笑九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