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查看: 127|回复: 19

驳斥“清代非中国”——以史实论证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4-19 12: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专门驳斥“清代非中国”理论。其实本来不值一驳。因为无论是官方还是史学界权威、主流媒体都从未承认。
但因为近来的这种歪风邪气日渐增长,相当多的人因为不明史实、不辨事理被带节奏而不自知,故笔者依据史实,特意写此文章。全文约6600字。
一、故意带节奏
近年来,“元清非中国论”在一部分人那里甚嚣尘上。
他们的理由无非是这属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不是汉族人建立的王朝。
所以,这种被异族征服的统治,就不能算是中国正统封建王朝的一部分,无论是元还是清,本质上不属于中国。
这纯属罔顾事实、不负责任的乱说。
以清代而言,其不但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而且是中国历史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
正是清代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面——无论是民族融合、版图、还是文化。
当然,这里必须再次强调一点,“元清非中国”这种荒谬的观点:
第一,从来不曾被官方认可,这个官方无论是北洋政府、南京政府还是现在。
即使辛亥革命时期,因为革命斗争的需要,革命党人曾提出过“驱除鞑虏”的口号。但是,孙中山本人和其他革命志士很快就认识到了这种口号的不妥,迅速转变为后来的“五族共和”,并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第二,这种荒谬的观点从来不曾为国内外主流史学界认可。
这只不过是近年来在某种极端情绪的作用下,少部分人哗众取宠,为博眼球,或者是出于一己狭隘的思想,故意提出来的一个荒唐幼稚的观点而已——而就在十余年前,这种观点还不成气候,《雍正王朝》、《康熙王朝》、《还珠格格》等清代影视剧收视率甚高。
本文主要内容如下:满洲八旗的构成;清代满汉官员比例;清代文化与价值观;清代的主要贡献;清初入关屠城问题;清代文字狱问题。
二、所谓满洲八旗的构成
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即所谓的“民族”,是在建国后,1954年划分民族成分时人为确定的,是近代以来才有的概念。
这属于西方世界的舶来品。



现代的民族是建国后划分

在中国古代,根本没有“民族”这一现代观念,唯一有的只是“华夷之分”。
其次,必须要搞清楚一个基本事实,所谓的“满洲八旗”绝不等同于“满族”。
清代是以八旗制度作为统治基础,绝不等同于以“满族”作为统治基础。
换句话说,与其把满洲八旗看做一个民族,不如把它看成一个统治利益集团。
原因很简单,所谓的“满洲八旗”它的构成其实是很复杂的:有女真人、蒙古人、辽东汉人、朝鲜人、索伦人、锡伯人、赫哲人、甚至还有俄罗斯人(松花江及雅克萨之战后编入)。
女真人就不用说了,这是构成满洲八旗的主要成分之一。另外,还有蒙古人。
此外,辽东汉人也是满洲八旗重要的来源之一。比如著名的佟养性,世居辽东抚顺,在与努尔哈赤相识后,加入后金政权。努尔哈赤把宗室女嫁给他。
后来佟氏一门地位尊崇,隶属于满洲镶黄旗。康熙帝生母佟佳氏即为佟图赖之女。
还有朝鲜人,比如文佳氏。




另外,清代统治者为了激励八旗将士效力,有一种专门的荣誉性激励办法——抬旗。
比如上文中所说的康熙帝生母佟佳氏即被从汉军旗抬入满洲旗;还有嘉庆帝母亲孝仪纯皇后的父亲魏氏,也从汉军旗被抬入满洲镶黄旗;还有乾隆时的高斌,也被举家抬入满洲旗。等等,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嘉庆年间大臣吴振棫所著《养吉斋丛录》一书中就对八旗旗属的变动有过说明:“国初,各部落及汉人之归附者,分隶满、蒙、汉八旗,亦时有改易。”
在建国后1954年划分民族成分时,清代的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的旗人,选填的民族成分大多都是“满族”。
所以,看清楚:满族≠满洲八旗,满洲八旗≠女真人。


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从本质上讲,他们是一个武装利益集团,是一个民族成分复杂、来源众多的统治集团。
从统治学的角度看待,八旗集团与唐初的关陇集团、宋初的武人集团、明初的淮右集团,没有任何区别。
搞清楚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三、清代满汉官员比例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学界已经有很多的论述和研究。在康雍时期,汉人官员占据着相当多的要职。



汉军旗人和汉人当总督者不在少数



各地巡抚中,汉人居多

在乾隆年间,乾隆十六年爆发的“伪孙嘉淦奏稿案”让乾隆帝心生警惕,在人事布局上又开始崇满抑汉。
然而,这种倾向主要是在清中期,即乾嘉道时期。而且,即使在道光年间,满汉总督的比例也不过是1:0.75。
至咸丰帝开始,因为内忧外患等客观因素,汉人官员的比例又大幅上升。
至1860年之后,全国各地的督抚中,汉人居绝对多数。
四、文化传承问题
还是那句老话,在古典中国时代,确切说是指西方势力进入之前,中国本土没有什么民族概念。
今日所谓的“民族国家”,这个是西方观念的舶来品而已。
中国古代只有“华夷之辩”。
但是,如何区分华与夷?
这个并不是像今天这样,用民族去区分的,因为说了,古代没有民族这个概念。
一个是用地域去区分,比如中国这个概念就是指中土、中原,在这之外的都叫“四夷”。
另外,主要是用文化去区分。
如果一个“夷人”,他和他的后代能够遵从、模仿汉文化,主要指儒家文化,那么他一样可以变为华。
这种例子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
比如隋文帝杨坚,世居以鲜卑人为主的代北六镇,其家谱世系中不可避免地融入了鲜卑人的成分。杨坚的鲜卑姓为普六茹、小字那罗延。
但是,我们不会认为杨坚是少数民族。
因为他的血统虽然难免有鲜卑成分,但是他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都是汉化的,是祭祀祖先和遵循儒家礼教的。
同样的例子还有太宗李世民,李氏家族作为西魏八柱国之一,其祖上当然有鲜卑人的血统。
比如李世民的外曾祖父宇文泰,唐高祖李渊的外祖父独孤信等。
所以,如果一个民族或一个人,他虽然不是出生在中土,但只要他所学习、遵循的主要是儒家文化,那就可以说明他是华不是夷。
这才是中国古代的标准!
很多人总是拿着“民族国家”这个西方世界的舶来品去衡量清王朝——这根本就是张冠李戴,或者叫关公战秦琼,不知所谓。
想来其中的大多数人也是被煽动了而已。
清王朝当然是中国的传统封建王朝。
原因一目了然:如果说清王朝统治的武力基础和利益基础是八旗的话,那么清王朝统治的文化基础就是儒家文化。
这跟中国历朝历代是一脉相承的——例如“八股取士”、例如“四书五经”、例如“贞节牌坊”、例如“忠君思想”、例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这些东西全部都是中国本土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
清代的价值取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这些都与唐代、明代、宋代等毫无二致。
而且,从皇太极起的历代清帝,特别是康雍乾三代帝王,一位比一位精通儒家文化,一位比一位认可和肯定汉文化。
康熙帝曾五次祭拜明孝陵,口称“臣玄烨”;
雍正帝“摒弃华夷之辩,合为中外一家”;
乾隆帝多次说过“中华统绪,不绝如缕”。
至于有些人不知是走了什么极端,居然把日本侵略中国拿来与之对比,这简直是语无伦次、甚至是缺乏基本的常识。
日本侵华战争:
1、是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古代的改朝换代完全不同;
2、日本有着自己独特、完整的文化、价值观、政治模式(幕府、大名、天皇,与中国古代绝然不同!),以及独立的语言体系,军事制度等等,1644年入关的八旗怎么可以与日本相比?
3、努尔哈赤本人就是受大明朝廷册封的一个土官而已——大明龙虎将军、建州左卫指挥使。
早在万历十七年,努尔哈赤擒斩劫掠明军的女真首领克五十,并献送明朝,请得升职“长东夷”。
明蓟辽总督张国彦、辽东巡抚顾养谦等据此奏称:努尔哈赤,其祖父向导有功,本人忠于朝廷,应准其请,以便“制东夷”,万历皇帝从其奏,封努尔哈赤为“都督企事”。
而且,努尔哈赤本人于万历二十年再次向明廷进呈奏文,“乞讨金顶大帽服色及龙虎将军职衔”。
请问,这跟日本天皇是一回事吗?!
而且,满人入关之后,很快就被汉文化熏洗和改变。
至康熙时期,很多旗人已经不会说满语,到了乾隆、嘉庆时代更是如此。到了晚清,就连最高统治者慈禧本人也不会说几句满语。
4、日本入侵中国,是要彻底灭亡中国,无论从文化、语言、教育、风俗、习惯、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
所以,把清朝入关、改朝换代和日本入侵中国相提并论,是非常无知的。
五、清代的主要贡献
1、版图奠定
毫无疑问,清代奠定了我国现代的版图。
这个论述在官方那里有过多次,在中、外史学界也是一锤定音。
至于网上有些人说的,什么现在的领土与清代无关,是PLA打下来的,这种无知无畏的幼稚言论或者诡辩之辞,真的是不值一驳。
直接看看PLA的领袖们怎么说吧,以及外国学界怎么说。
无需跟这种人辩论。


2、改土归流和稳定边疆
这个要特别提一下。
我们现代人对古代王朝的认识是有偏差的。
很多时候,我们说起中国古代王朝都说疆域辽阔,可是实际上很多边疆地区你是管不到的。
而这些管不到的边疆地区的面积至少占了古代中国的三分之一以上!
这种制度叫“羁縻”。
唐代,羁縻制度达到了顶峰。
根据统计,唐代羁縻的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大约800多个,他们“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只是名义上的册封。
明朝建立后,继承了元朝的土司制度体系,并加以完善,将土司制度推向了成熟。
但是,这些土司在地方自成一统,不听中央号令,为非作歹、残害一方。
清朝云贵总督鄂尔泰就曾指出“土蛮不耕作,专劫杀为生,边民世其茶毒。”
比如广西省,在清雍正之前,整个广西的汉人数量还不到全省人口的20%。
云南、贵州等地方,70%以上都是由各个土司统治的,类似的还有湘西、鄂西北、川西、川东南、青海、宁夏、甘肃西部等各个地方。
历代都有改土归流。
但是,清代改土归流的力度是历朝历代之中最大的,尤其是雍正、乾隆两位帝王。
他们在位期间连续消灭了上百个土司势力,包括川西的大小金川、上下瞻对、湘西土司、云南土司、贵州的生苗(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西藏、青海的部分土司,还有新疆的一些世袭的伯克家族,等等。
可以说,清代的改土归流、稳定边疆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融合、疆域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民族融合与中华民族的形成
满汉融合,以及各民族的融合,这是清代的一大功劳。
1902年,梁启超首先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吾敢悍然下一断案曰: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际)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初期宣扬的“驱逐鞑虏”的口号,显得不合时宜——各边疆民族的统治阶层和知识分子对此非常反感。
比如,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蒙古族学生王宗洛(1891一1968)就认为,“现有的中国政治,都是汉民族的驱逐鞑虏(的活动)”,“与蒙古民族没有多大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政治家,首次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概念。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郑重宣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族……是曰民族之统一”。



孙中山由“驱除鞑虏”迅速转变为五族共和

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后,主动提出:“现在五族共和,凡蒙、藏、回疆各地方,同为我中华民国领土,则蒙、藏、回疆各民族,即同为我中华民国国民。”
紧接着,袁世凯又进一步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他在致外蒙古活佛——八世哲布尊丹巴的信中,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由来。



周恩来选集

4、清帝退位的历史功绩
清帝是主动逊位的。
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可以说,如果不是当时的隆裕太后胆小怕事,对于政治毫无兴趣,那恐怕当时革命的结局会大不一样。
很多人可能会说,清朝当时没钱、没兵了,不退位不行。
可是实际上,革命军比起清政府来更加没钱、没兵,所谓的革命军更多是一群乌合之众,有战斗力的不多。
而在当时,思想顽固、坚持要和清室共存亡的封疆大吏和军队高层其实所在多有。
多的不说,这里只说一件事。
民国元年(1912),孙中山抵达北京,应邀参加清皇室在那桐府邸举行的欢迎晚宴。
在宴席上,孙中山公开赞扬隆裕:“太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民国当然优待条件之酬报,永远履行,与民国相终始”(《1912年9月11日•绍英日记》)。
六、关于清初入关的屠城问题
必须要指出,明末清初之际,或者说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屠城是经常存在的,与朝代、民族无关。
这是现代文明出现之前的一种普遍存在的野蛮征服手段。比如三国时的曹操就多次屠城(徐州)。
我们单就明末清初时期的屠城事件来看,可以肯定的是,满洲集团当然屠过城,当然要被钉在耻辱柱上。
可是,李自成集团、张献忠集团、南明诸藩镇和各路军阀,他们都屠过城,绝不止满洲人。
而且,这些所谓的汉人军阀屠城,往往比满蒙集团厉害得多,也残酷的多。
试举几例:
1、李自成屠城
屠邓州,《邓州志》:
“顺治二年春二月,李自成屠邓州。清兵入潼关,自成败奔邓州,弥漫千里,老弱尽杀之,壮者驱而南下,留精兵三千平城、塞井灶。自武关至襄、汉间,千里无烟。”
武关屠城:
“凡有身家,莫不破碎;衣冠之族,骚然不得安生,甚则具五刑而死者比比皆是”。
这是李自成在攻破偃师后的屠城,受害者大都是普通老百姓。
宁武屠城: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由于明军守将周遇吉拼死抵抗,李自成军损失惨重,经过7天7夜近乎疯狂的进攻,闯军以数万人的伤亡代价才拿下宁武城。
事后,李自成开始屠城泄愤。
“遂屠宁武,婴幼不遗”,城中百姓“几被屠尽”。
李自成其他屠城记载:
崇祯十四年,屠太康。“寇至,固守不下。贼怒,攻破之,屠其城,令阖门自焚。”
崇祯十五年屠汝阳。“士民屠戮数万,焚公私廨舍殆尽。”
崇祯十五年屠陈州以及归德、睢州、宁陵、太康数十郡县。“归德、睢州、宁陵、太康数十郡县,悉残毁。”
崇祯十五年屠南阳。
崇祯十六年屠商州。
崇祯十六年屠凤翔。
崇祯十六年屠庆阳。
崇祯十六年屠南阳旁州县。
2、张献忠屠城
《张献忠陷庐州纪》:
张献忠攻克安徽六安后,因恨六安人守城顽强,“午后,将六安 (城)人尽剁其手。先伸左手者砍去,不算,复剁其右手”。
《五马先生纪年》:
张献忠部下攻简州时,“将昨日掳回男妇尽剁手,(被剁之人) 号呼之声胜如雷吼”。
这跟魔鬼无异。
张献忠屠武昌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攻克武昌,随后在武昌等地大屠杀,从鹦鹉洲到道士洑,浮尸蔽江、积尸相枕。
张献忠屠四川,这个不多说了,非常残忍。
3、南明军屠城
南明降将刘泽清、刘良佐、李成栋等多人在江南各地制造大屠杀。比如嘉定屠城、江阴屠城。
这里面当然有清八旗兵制造的屠城,但是,这些南明降将甚至比满蒙军屠的更狠、抢的更厉害!
比如李成栋的嘉定屠城,嘉定城“乞命之声,嘈杂如市,所杀不可计数。三日后自西关至葛隆镇,浮尸满河,舟行无下篙处......”
其实,明末清初,类似的屠城事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举不胜举。
笔者看来,这其实是自古以来的某种文化价值导向出了问题,是一种悲哀。此处不展开讲。
七、清代文字狱问题
文字狱,是清代的一大弊政,这个毋庸讳言。
康雍乾三朝文字狱共160余起,其中乾隆朝最多,135起。这是对于知识分子的残酷打压。
可是,我们也要看到,古代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学术自由。
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开始,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一贯的压制学术。
这其中最恶劣的其实是明太祖的“八股取士”,这种制度彻底封杀和泯灭了知识分子的创新精神和独立人格。
说实话,这些事情带来的恶劣影响一点不比康雍乾的文字狱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且,古代人口的识字率很低。
在康雍乾年间这160多起文字狱当中,受害者其实全部都是文人,就是秀才、举人、官员和御用诗人(如沈德潜)。
说实在的,这些人跟真正的底层老百姓一点都不相干。
换句话说,文字狱影响的仅限于中上层的文人而已。
还要说明的一点是,汉人在清朝的地位其实是比较高的。比之回、苗、藏等地方的人,汉人的地位明显要高一等。
事实上,这也是同治年间的陕甘回乱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回汉官司中,当地政府总是明显偏袒汉人;至于云贵川等地,汉人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官司纠纷也一样,都是偏袒汉人)。
最后,必须要说明的是,“元清非中国论”危害极大,因为在这种论调之下,真正受益的是敌对势力。
因为只有敌对势力才希望国人有这种认识。
实际上,正是清末大乱、日本侵华期间,日本某些学者提出了“元清非中国论”——试图以此来离间边疆各少数民族与中国主体民族汉族的民族关系,进而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
所以,请擦亮你的眼睛,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带节奏;不要用情绪代替事实。



官方声明



外国教科书清代版图



外国教科书明代版图

说明:本文作者发表在知乎的经济类、战争类、历史类、社会类作品全部都是原创作品,未经作者同意,禁止转载。
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4-19 12: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官方还是史学界权威、主流媒体都承认乌斯藏就是明朝的,我看你们不也不承认吗?[吃瓜]合着到了大青身上,你们就疼了啊?[为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4-19 12: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是现实的折射。要求答主找某位皇汉指名道姓的打擂台辩论,答主肯定不同意。
我常问清粉一个问题:中国是否应该按清末民初的安排,搞“民族共和”,这才合理合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4-19 12:5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家文化?我寻思儒家祖宗孔子也没留个猪尾巴啊[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4-19 12: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清朝连衣冠都没有传承先人的,谈何文化?民国,新中国都有汉服,就撮清没有这叫文化传承?正宗儒学黄崖教都被满清扬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4-19 12: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官方也好,所谓史学界权威也罢,都要经受历史的检验,而不是由他们来钦定历史。满清坐天下坐了近三百年,如果它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也就不存在现在的争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4-19 12: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害羞]同意题主的观点 功过是非其实早有定论,现在,所谓元清非中国更是居心叵测。现在那些所谓吃亏更是搞笑,占着最好的资源说自己吃亏,我同学加分20分我不还是只能羡慕,只能说[doge]我活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3-4-19 12:54: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你就得问孔子的清朝后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23-4-19 12:55: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叫历史的检验呢?检验皇族是不是汉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3-4-19 12: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改元易服是历朝历代都会做的,你见过哪个唐朝人去穿西汉的曲裾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