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查看: 76|回复: 3

评西方非主流经济学界对现代货币理论的争论

[复制链接]

4

主题

4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23-1-1 20: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贾根良 何增平
出处:微信公众号【中国政治经济学智库】
链接:
摘要:随着现代货币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非主流经济学界也对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本文归纳并评价了这场争论的主要问题,澄清了这些批评者对现代货币理论的误解。一方面,在理论层面,批评者认为现代货币理论将缴税作为货币需求的唯一原因,将货币数量视为是由财政部外生控制的;批评者还指出,现代货币理论将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合并起来讨论的做法具有误导性。这些观点都是对现代货币理论的误解,澄清这些误解可以使我们了解到双方在货币理论上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在非理论层面,对现代货币理论的批评在论证上存在缺陷:一种批评认为现代货币理论的宣传过于激进,从传统观念出发才能更好地推行新政策。但是在财政保守主义盛行的情况下,这类批评没有说明如何在传统观念的话语体系下做到这一点。另一种批评认为现代货币理论没有做到“包治百病”,所以是错误的。这种批评不仅错误,而且阻碍了新理论为老问题提供新思路。同时,我们也不能将现代货币理论等同于某种社会改良方案或者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微调”。现代货币理论为非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现代货币理论  非主流经济学  后凯恩斯主义  经济政策
一、引言
近年来,现代货币理论(MMT)在经济学界异军突起,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作为一种非主流经济学的理论,现代货币理论在此前默默无闻。然而,在过去一年里,它却得到了来自政界、商界、学术界、新闻界的广泛关注。许多主流经济学界的知名经济学家都加入对现代货币理论的讨论中,并对这一理论持批判态度,这包括美联储主席鲍威尔(J.Powell)、前任美联储主席耶伦(J. Yellen)、经济学家萨默斯(2019)、克鲁格曼(2019)、罗格夫(2019)等。对于主流经济学与现代货币理论之间的争论,现有文献也进行了讨论。
本文关注的重点是非主流经济学界内部的争论。这里讲的非主流经济学主要包括后凯恩斯主义、老制度主义、新熊彼特学派、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奥地利学派等在西方经济学界处于边缘地位的经济理论(贾根良,2017;Lee,2009)。这些经济理论都对主流经济学持批判态度。在非主流经济学界内部同样存在着对现代货币理论的批评和争论(本文简称为“非主流经济学界”的争论)。在2019年之前,由于现代货币理论的影响力不大,非主流经济学界的争论并不激烈,主要集中在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界内部。代表性的批评者有帕利(2015a,2015b)、罗尚(2002,2003)、拉沃(2013)等。现代货币理论的支持者,如蒂莫尼(E.Tymoigne)、富维尔(S.Fulwiller)、雷(L.R.Wray)和贝尔(S.Bell)对这一时期的批评进行了回应。
在2019年之后,由于现代货币理论迅速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非主流经济学界对其理论主张的争论也随之激烈起来。《真实世界经济学评论》(在2019年10月推出了一期专栏,主题就是“现代货币理论及其批评者”。这期专栏共有17篇论文,其中13篇都是对现代货币理论的批评。另外,爱泼斯坦(G.A.Epstein)最近为此专门撰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作《现代货币理论错在哪里?对其政策的批评》。在这一时期,除了之前已有的批评者,更多的非主流经济学界的经济学家加入对现代货币理论的批评中,例如戴维森(P.Davidson,2019)、科兰德(2019)等。并且,这场争论不再局限于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内部,不同研究背景的经济学家都加入这场讨论中,例如上文所说的爱泼斯坦、老制度学派经济学家梅休(2019)、批判实在论经济学哲学代表人物劳森(T2019)等。对此做出回应的现代货币理论的支持者主要包括雷和米切尔(B.Mitchell)等。
由于批评者有着各自不同的研究背景,他们关注的问题有着很大的差别,我们将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总结成以下两个层面和五个问题。在理论层面有三个主要的问题:现代货币理论是否与其他非主流经济学的货币需求理论相冲突?现代货币理论是否与其他非主流经济学的内生货币理论相冲突?现代货币理论合并中央银行和财政部的表述是否不恰当?在非理论层面有两个主要的问题:现代货币理论的政治策略是否过于激进?现代货币理论是否不适用于特定的问题?我们会在本文中依次介绍这些问题的相关争论,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会澄清对现代货币理论的一些误解。对于一些不常见的只有某个批评者提出的问题,我们会在注释当中进行说明。
如果我们将主流经济学界和非主流经济学界对现代货币理论的争论进行比较,那么会发现这两场同时进行的争论都充斥着对现代货币理论的误解。然而,如果抛开这些不必要的误解我们就会发现,这两场争论有着根本上的不同。现代货币理论与主流经济学之间的对立是理论上的根本对立,集中体现在两者对资本主义货币生产型经济制度的认识上的根本不同。而在非主流经济学界的争论中,争论双方的矛盾主要是由对现代货币理论的误解造成的。如果这些误解能够得到化解,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对现代货币理论的批评都构不成批评。相反,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找到双方在理论和政策层面的诸多共识,而且可以从中找到推动非主流经济学发展的前进动力。因此,我们不必在看到非主流经济学界有这么多批评的文章之后就急于下判断,认为现代货币理论存在缺陷。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本文将首先简要地介绍现代货币理论的基本内容。其次,本文将讨论非主流经济学界的争论中在理论层面上的对现代货币理论的批评,这些批评主要与后凯恩斯主义和非主流经济学其他学派的货币理论有关。通过澄清其中的误解,本文将说明两者在货币理论上是一致的。再次,本文将讨论对现代货币理论的两个非理论层面的批评:一是认为现代货币理论的宣传策略过于激进;二是认为现代货币理论不能充当“万能钥匙”,不能解决批评者关心的特定的问题。这些批评的主要问题出在自身论证的逻辑上。最后,本文将对这场争论的未来前景和积极意义进行讨论。
二、现代货币理论的基本内容
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能非常简要地介绍现代货币理论的基本框架,更加系统的介绍可以参见现代货币理论最近出版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我们将现代货币理论的基本内容简单归纳如下:
1.货币是一种债务。任何人都可以发行自己的债务,问题是如何让别人接受这种债务。主权货币是国家发行的债务,人们愿意接受这种债务在根本上是因为人们可以用它来缴税(以及缴纳其他的费用、罚款等),也就是说,税收驱动着货币。
2.主权货币系统内存在货币的金字塔结构。这些债务按照流动性,从高到低排列为:主权货币(国家的债务)、银行存款(银行的债务)、企业债务、家庭债务。下一级债务的最终清偿需要用到上一级的债务,比如,商业银行之间的结算最终需要用主权货币来完成。
3.贷款创造存款。商业银行并不是通过吸收存款来发放贷款的(存款创造贷款)。相反,商业银行是在贷款的同时创造出了存款(贷款创造存款)。更一般地,任何的债务(货币)都需要首先在债务关系中创造出来,然后才能偿还。在私人部门,商业银行首先向企业发放贷款,创造出银行的债务(银行存款);然后向企业回收贷款,随着企业用银行存款偿还贷款,银行的债务(银行货币)也就被销毁了。政府首先向私人部门支出主权货币,创造政府的债务;然后向私人部门征税来回收主权货币,销毁政府的债务。
4.家庭支出会面临预算约束,但是有货币主权的政府不会面临类似的约束。将主权国家或中央政府的财政类比成家庭收支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对于一个具有完全货币主权的国家而言,主权政府是主权货币的发行者,它总是有能力发行更多的货币来进行支付。因此,主权政府的开支从不会受其财政能力的限制,但要受可支配的实际资源的限制,所以它可以利用财政能力确保资源的调动以照顾好本国人民。
5.主权政府的开支会增加非政府部门持有的金融资产,其财政赤字等同于非政府部门的盈余。这就是说,主权政府支出创造货币,而收入则销毁货币;主权政府向私人部门进行支付,私人部门持有的货币随之增加;主权政府向私人部门征税,私人部门持有的货币随之减少。
6.财政部的收支会产生准备金效应。财政部支出对应于私人部门的货币增多,市场利率有下降的压力;财政部收税对应于私人部门的货币减少,市场利率有上升的压力。为了实现中央银行的利率目标,中央银行与财政部相互配合来实现中央银行的目标利率。
7.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并不会妨碍具有完全货币主权的政府创造货币进行支出。在具有完全货币主权的国家,中央银行钉住目标利率,市场按照市场利率接受国债,国债拍卖按照市场利率进行,因而财政部总是能保证其在中央银行的账户余额为正,从而顺利进行支出。财政部通过其在中央银行的账户进行收支,同时中央银行可以独立地制定其利率目标和政策目标,两者之间不会构成冲突。
8.完全的货币主权意味着一国发行本国的主权货币,并且不承诺其主权货币与某种外汇或者贵金属保持固定的兑换比率。货币主权决定了一国的财政政策空间。没有货币主权的情况下(例如,美元化、金本位、欧元区),政府的财政政策受限于其所持有的外汇和贵金属储备。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空间是最大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国家必须采用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制度的选择取决于一个国家因时因地对财政政策空间和其他经济目标的权衡取舍。
9.理解资产负债表和基本的核算原理很重要。在核算当中,一个部门的负债等于另一个部门的资产。如果我们将国民经济划分为政府部门、私人部门和国外部门,那么,核算上存在一个恒等式:“政府部门盈余+私人部门盈余+国外部门盈余=0”。或者说:“政府部门赤字=私人部门盈余+国外部门盈余”。
在不考虑国外部门的情况下,政府部门的盈余对应着私人部门的赤字,这将放大私人部门的金融风险。毫无疑问,部门内部的情况同样重要,例如在私人部门内部、金融部门内部、金融部门和企业部门之间,我们这里只是为了简化说明的需要。
以上的介绍都是对经济现实的客观描述。这里不是要说明一个国家的政策应该怎么做,而是基于美国等许多国家的具体现实,说明这些国家的货币金融系统实际上是如何运行的。下面是现代货币理论所提出的政策建议。
10.财政政策应该遵循“功能财政”原则,而非“稳健财政”原则。功能财政是指,财政收支的目标应该是实现某些宏观经济目标,如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而不应该考虑财政收支是赤字还是盈余,换言之,赤字率高低不重要。现代货币理论反对“大水漫灌”式的政府支出计划。财政政策需要考虑一个国家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生产能力的约束,关注财政支出的结构,避免由于资源短缺和产能不足而造成的通货膨胀。
11.现代货币理论倡导实施就业保障计划,它是功能财政的一个例子。政府按照最低工资水平雇用所有愿意工作的劳动者,从而保证充分就业。由于劳动力缓冲储备的存在,在工资存在上升压力时,劳动者从就业保障计划流向私人部门;在工资存在下降压力时,劳动者从私人部门流回就业保障计划。因此,就业保障计划起到了稳定工资进而稳定物价的作用。最后,就业保障计划需要因时因地灵活设计,降低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它会提供产品和服务,也可能会提高劳动生产率(例如基础设施建设)。
三、理论之争:现代货币理论与后凯恩斯主义相冲突吗?
这部分将澄清非主流经济学界的争论中最主要的理论分歧,也就是现代货币理论和其他非主流经济学流派(主要是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货币理论上的分歧。下面我们从几点误解出发来说明这一问题。
(一)缴税是货币需求的唯一原因吗?
现代货币理论认为,主权政府可以发行主权货币,而人们之所以愿意接受这种货币归根到底是因为政府用这种货币来征税,人们可以用这种货币来缴纳税款,这也就是所谓的税收驱动货币。非主流经济学界的批评者(主要是后凯恩斯主义者)对这种表述有一种误解,认为现代货币理论认为缴税是人们对货币产生需求的唯一原因。这种误解使得这些批评者认为,现代货币理论与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是不能兼容的。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货币理论强调流动性偏好的重要性。戴维森在其批评中这样简述后凯恩斯主义货币观的:“我们称之为货币的东西有两个特有的功能:一是货币是履行合同的手段;二是货币是价值贮藏的手段。也就是说,它是将购买力跨期移动的工具——‘一种时光机器’。这种‘时光机器’的功能表明货币具有流动性。”在戴维森看来,人们对货币的这种需求,或者更准确地说,人们对不同资产的流动性偏好会对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产生影响。资本主义经济是货币生产型经济,货币对经济的影响是非中性。这是后凯恩斯主义的核心观点。而现代货币理论则强调了税收的重要性,认为人们愿意接受一种货币的根本原因是他们需要这种货币来缴税。显然,这是两种不同的货币需求。戴维森认为,因为现代货币理论忽视了流动性偏好的重要性,所以它“不是有意义的现代的货币理论”。
但是,在我们看来,两者并不构成矛盾。人们为了缴税而愿意接受一种货币并不排斥他们会出于流动性偏好对货币等金融资产产生需求。缴税是货币需求的唯一原因的说法是对现代货币理论的误解,这种误解造成了争论双方不必要的对立。换句话说,现代货币理论和流动性偏好理论并不矛盾。一些现代货币理论的批评者如罗尚和维能戈认为,税收并不是货币存在的最主要原因,货币的流动性才是最主要的。但是,现代货币理论并不反对其他因素会使得人们对货币产生需求,而是强调货币存在的根本原因,这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货币产生和存在的这种根本原因,人们对其产生需求的基础也就不复存在了。确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人会感受到自己接受一种货币是出于缴税的需要。习惯和制度等原因显然发挥了更大的作用。问题在于,在主权货币刚刚出现的时候,是什么让人们愿意接受这种政府债务凭证的呢?这个时候,习惯上的说法——我愿意接受一种货币是因为别人也在使用这种货币,或者是因为我过去也在使用这种货币——就行不通了。人们在最开始愿意接受一种货币是因为他们需要获取这种货币来完成缴税的义务,也就是说,征税为主权货币创造了初始需求,只有在这之后,习惯和制度等因素才能发挥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货币理论认为是税收驱动了货币,尽管这一根本性的机制在货币体系高度发达的今天被掩盖在种种别的影响因素之下。
实际上,货币诞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强制力,如欧元的诞生和存在,但欧元对欧元区各国毕竟是非主权货币,也就是非国家货币,这是欧元区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原因,因此,在现代货币理论学派看来它实际上是一种“乌托邦”。然而,即使欧元不是国家货币,但欧元区各国仍必须使用其缴税,这种强制力仍在发挥作用。那种认为税收是货币存在的根本原因实际上是强调现代货币理论本质上是一种“一个国家,一种货币”的国家货币理论,而出于货币流动性持有他国货币并不是货币存在的根本原因。
(二)财政部在外生地控制货币数量吗?
现代货币理论认为,政府通过创造货币的方式进行支出。非主流经济学界对此常见的误解认为,现代货币理论将货币数量当作是由财政部外生控制的,批评者认为这种“外生控制”与内生货币理论是矛盾的。由于读者可能不熟悉这一领域,我们有必要先简略介绍一下这里所说的内生货币理论是怎么回事。
内生货币理论是后凯恩斯主义以及许多非主流经济学流派认同的重要理论,它认为货币数量不是由货币当局所外生给定的,这与主流经济学有很大的区别。主流经济学普遍认为,货币数量是由货币当局外生地给定的。具体来说,货币当局直接控制高能货币的数量,而银行系统会按照一个相对稳定的货币乘数在高能货币的基础上创造出对应数量的银行存款。内生货币理论在两个层面上说明货币不是外生的:首先,中央银行不能外生地控制高能货币数量,相反,它总是在被动地满足金融系统对准备金的需求。对此,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央银行的职责是维持支付系统的稳定性,这意味着它要随时保持支付系统流动性充裕。各国中央银行的经验都显示,中央银行真正可行的中介目标是利率而非货币数量。其次,商业银行不是按照高能货币的数量来创造货币的,或者说,商业银行不是根据存款来创造贷款的。商业银行放贷依据的是借款者资信状况以及自身的流动性偏好。如果一家企业通过了商业银行贷款的资信审查,那么商业银行就会在这家企业的户头改个数字,银行货币(存款)也就随着贷款创造出来了。这不需要以商业银行事先吸收一笔存款作为前提。因此,货币是内生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
在非主流经济学界的争论中,批评者认为现代货币理论违反了内生货币理论。一方面,一些批评者如梅休误以为现代货币理论认为财政部在外生地控制高能货币数量。但是,现代货币理论的支持者解释了其中的机制。确实,财政部的收支会对高能货币数量(更准确地说,对私人部门所拥有的主权货币数量)造成影响。财政部支出会增加私人部门的主权货币数量,征税则会减少私人部门的主权货币数量。但这并不意味着财政部最终决定了这一数量。最终中央银行仍然会被动地满足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最终决定了这一数量。比如说,在税收集中缴纳的时期,私人部门的主权货币数量会显著减少,流动性的减少会导致市场利率高于中央银行原本的目标利率,这时中央银行就会向市场注入更多的流动性。因此,财政活动对货币数量的影响并不意味着财政部门在外生地控制货币数量。
对此,我们认为,非主流经济学界的一些学者之所以对现代货币理论产生上述误解,是因为他们没有将政府(在这里是以财政部为代表)的经济活动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部分,没有将政府也看作是生产者,而是将政府看作是外在于市场体系的。非主流经济学各流派(自然主流经济学更是这样)在讨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时,大都没有将财政活动考虑在内。但按照我们的研究,政府无疑是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生产者,政府的财政活动是内在于生产过程的。中央银行并非在外生地控制货币数量,其货币运作不单是在满足私人部门的需求,而且也是在配合政府经济活动,政府的财政活动同样遵循着“贷款创造存款”原理。现有的现代货币理论对政府的经济活动是内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以及政府作为生产者的作用语焉不详是造成非主流经济学界的一些学者对其产生误解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一些学者如科兰德误认为现代货币理论只关注了主权货币,而忽视了数量更加庞大的银行货币及其创造过程。但是,现代货币理论认为主权货币系统内存在货币的金字塔结构,在这个等级结构中,既存在主权货币也存在银行货币。一方面,主权货币有着比银行货币更强的流动性,银行货币最终的结算需要使用主权货币。另一方面,这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是根据其持有的主权货币来创造银行存款的。现代货币理论同样认可内生货币理论对银行货币创造过程的看法,认为是贷款创造存款而非存款创造贷款。因此,现代货币理论并不是只关注主权货币,也没有因此而忽视银行货币的内生创造过程。
(三)合并财政部和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是一种误导吗?
现代货币理论在进行理论论述时常常会使用一种简化的论述,也就是将财政部和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合并起来进行说明。这种做法造成了很多人特别是主流经济学家误以为现代货币理论是在主张要取消独立的中央银行。但是,现代货币理论在政策上并不主张取消独立的中央银行。相反,现代货币理论认为,现有的独立的中央银行制度并不能隔绝财政活动对货币市场的影响,并不能阻断财政部通过创造货币的方式进行支出。换句话说,尽管独立的中央银行制度增加了制度上的复杂性,但是它并不妨碍现代货币理论基本结论的成立:政府总是在而且也总是能通过创造货币的方式进行支出。
对于现代货币理论将财政部和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合并的论述方式,非主流经济学界同样有异议。这种批评在非主流经济学界由来已久,批评者将此称为“合并假定”。批评者认为,合并的做法没有将中央银行作为一个单独的部门进行考察,这样就不能在理论表述中体现中央银行的制度特点,也就是我们在上一部分解释过的货币内生理论。但是,批评者并不否认现代货币理论的正确性,他们都明白现代货币理论和货币内生理论是一致的。争论的焦点在于这样的论述方式是否是必要的。例如,拉沃认为,这种简化是反常识的,从而对于理论研究来说是“起反效果的”。与其说政府总是能够创造货币进行支出,不如说财政部总是可以从中央银行那里取得融资。这样的说法更加具体,也更符合常识。拉沃并不是否定现代货币理论本身的正确性,因此他称自己的批评是“友善的批评”。
显然,这种批评针对的是修辞而非理论逻辑。用一个类比来说,这就相当于我们是否应该使用需求曲线来说明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在供求曲线图中,需求曲线显然不能完全展现在它背后的收入约束与偏好选择等一系列的关系,但是我们不能以此就认为需求曲线是错误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理论研究和传播而言,特定的理论论述方式是否是必要的。
现代货币理论认为,合并的做法能够提供更好的修辞框架,而这有助于我们摒弃陈旧观念。当人们思考财政问题时,人们的思考常常受到这样的一种隐喻的束缚:政府和家庭是一样的,它要先有收入才能支出,因此平衡财政是好的,赤字财政是不可持续的。现代货币理论的简化版本直接打破了这一隐喻:主权政府只能通过创造货币的支出活动而获得“收入”,它不同于家庭部门,不会面临财政上的限制。如果我们按照批评者所说,用更加复杂的版本来说明这一问题,那么在触碰到最终结论之前,我们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来论述中央银行和财政部之间复杂的制度机制。正如经济学入门教材会先介绍需求曲线图而不是收入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问题一样,简化的版本对于理论论述来说是有存在价值的。
四、理论之外的争论:守旧派与老问题
(一)对政治策略的争论:“可信的谎言”是一种智慧吗?
许多对现代货币理论的批评针对的并不是现代货币理论本身,而是许多吸纳了现代货币理论的社会改良方案。近年来,许多西方的社会改良方案都吸纳现代货币理论作为它们的理论支撑,以此来论证这些改良方案在财政上的可行性,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绿色新政”现代货币理论对绿色新政的讨论请参见Nersisyan & Wray (2020)。在第2届和第3届国际。这些社会改良方案的支持者在各种媒体上为现代货币理论积极宣传,这使得现代货币理论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
但是,这也带来了一种误解,那就是将“现代货币理论”这种理论学说等同于某种特定的社会改良方案或者等同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帕利在《真实世界经济学评论》上的文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Palley,2019)。他罗列了现代货币理论的支持者的几项政策主张(全民医保、免除大学学费、“绿色新政”等),经过非常漫不经心的计算之后,他得出结论说,这些支出的总规模会使得美国大大超过充分就业水平,从而会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显然,帕利误将这些政策主张等同于现代货币理论了。按照现代货币理论的功能财政观,如果这些政策真的超出了美国的充分就业水平,那么政府就应该削减对应项目的支出,而不是像帕利假想的那样盲目扩大支出。另一个例子是我们开头提到的爱泼斯坦的新书。其中,他将“绿色新政”称为“免费午餐的幻想”,并以此来批评现代货币理论。这其实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我们认为,不能将现代货币理论等同于这些社会改良方案。现代货币理论可以为这些改良方案提供理论支持:在一个具有完全货币主权的国家,这些社会改良方案不会有财政上的约束;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社会改良方案不会面临资源、环境、生产能力等实际约束,它们不能从现代货币理论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而需要对此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这里我们不妨暂且抛开这种误解不谈,来讨论对现代货币理论在这些社会改良运动中的作用的批评。批评者认为,现代货币理论宣传的概念和政策都过于激进,在政治上很难得到秉持传统观念的人们的支持,因此,这种宣传起到的是反作用。批评者认为,尽管平衡财政和稳健财政等传统观点和政策是错误的,但是它代表着在既有制度框架下不同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结果,现代货币理论应该将其考虑在内。要推行新政策,更明智的做法是尽量减少和这些传统观念的冲突,尽量减少与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科兰德认为,“好的财政政策应该既是稳健的也是功能性的”。成功的政策需要考虑政治过程,因此,正确的策略应该是讲“可信的谎言”来博取秉持传统理念的人们的支持,而非用激进的主张破坏政治平衡。托普罗斯基更是认为,现代货币理论能够受到欢迎的原因是,它作为一种异端的学说迎合了普通大众对专家的厌恶,然而,这种理论是幼稚而激进的,“要给激进改革融资,更传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能才是更有效的”。类似的反对意见不在少数。
“可信的谎言”是一种智慧吗?这显然超出了对现代货币理论本身的理论探讨。我们认为,对于理论研究而言,实事求是谈不上是一种智慧,它只是一种品德而已。如果我们不讨论理论的对错,而是屈服于利益集团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舆论宣传与政治进程,那么守旧派的反对者能否如他们所说的那样讲一个更加可信的谎言呢?确实,社会改良方案需要考虑舆论宣传和政治进程,但是守旧派的批评到头来都没有告诉我们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是什么样的“可信的谎言”要比说真话更有效。传统观念之所以是传统观念,正是因为在它的叙事框架下人们找不到另一种办法把故事讲下去。因此,我们不得不对赞同“可信的谎言”的批评者的批评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二)对现代货币理论适用范围的争论:老问题与新理论
我们要讨论的最后一种非主流经济学界的争论中的批评意见认为,因为现代货币理论无法为解决一些老问题提供答案,所以现代货币理论存在缺陷。这种批评意见的问题很明显,那就是它将现代货币理论视为能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
一个有趣的例子来自爱泼斯坦的新书。爱泼斯坦主要从政策层面而非理论层面对现代货币理论进行了批评。由于我们在前面已经回应了爱泼斯坦的大部分错误观点,因此,我们这里重点讨论他所讲的金融稳定的问题。爱泼斯坦认为自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尽管现代货币理论的许多代表人物都是研究明斯基的专家(例如雷是明斯基的学生,并且还专门写了一部介绍明斯基思想的专著),但是现代货币理论却对金融不稳定问题熟视无睹。他认为,缺乏对金融不稳定的关注导致现代货币理论的政策建议有重大缺漏。如果功能财政使得宏观经济处在良好的环境下,好的预期会使得人们越来越甘冒风险(安全边际下降),这就会不断加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换句话说,稳定会产生不稳定。这种奇怪现象的答案其实很简单,有关金融不稳定的论述写在了研究明斯基和金融不稳定的著作里,而没有写在现代货币理论的著作里。雷等明斯基理论的研究者认为,金融监管对于金融稳定而言是必要的(Wray,2015)。现代货币理论的论著中较少涉及这个问题只是因为这不是该理论主要关注的领域。
帕利对于上述问题的误解就更深了。在他看来,政府创造货币进行支出会带来过多的流动性,从而会带来资产泡沫和金融不稳定,而这是现代货币理论的重要缺陷 (Palley,2015a)。他不仅没有意识到相关研究的存在,而且没有认识到,金融不稳定的核心问题在于私人部门的流动性偏好以及金融市场的动态演化过程。即便政府部门没有赤字支出,在预期的驱使下,私人部门仍然可以通过金融机构创造出购买资产所需的流动性(货币内生)。并且,靠帕利主张的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总需求微调的做法并不是实现金融稳定的有效工具。在市场投机盛行的时候,人们对资产未来的收入流有着很高的预期,此时利用货币政策提高市场利率的做法如同推动缰绳,并不能有效遏制市场泡沫。金融稳定需要中央银行等监管部门对信贷活动的质量进行监管。实际上,爱泼斯坦也赞同利用宏观经济政策实现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他只是认为应该在此基础上补充以金融监管和资本管制等政策 (Epstein,2019)。显然,如果没有对现代货币理论的种种误解的话,爱泼斯坦的主张与现代货币理论其实有很大的一致性。
这类批评经常提到的另一类老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的外汇问题。批评者认为现代货币理论无法解决发展中国家外汇短缺以及与此相关的问题,因此现代货币理论是错误的。确实,现代货币理论关注的是主权货币的问题。在讨论汇率制度时,现代货币理论主要关注的也是与此相关的主权政府的财政政策空间问题。现代货币理论认为,对于一个发行主权货币的政府而言,如果它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且没有以外币计价的外债,那么相较于其他汇率制度,它会有最大的财政政策空间。但显然,确保政府的财政政策空间不是政府选择外汇制度所唯一考量的目标,外汇制度的选择需要考虑更多的问题。现代货币理论并不主张无视具体历史条件地将浮动汇率制度作为最优选择,它也无法为外汇制度的选择以及一个国家的外汇短缺问题提供直接的答案。
正如雷所说:“批评者典型的攻击是这样的:MMT是错的,因为它没有涵盖话题X、Y和Z。这种说法出自自认为是X、Y和Z领域的专家的批评者。我想不起来有任何的批评者努力去将现代货币理论拓展到X、Y和Z这些领域……我们的批评者只想着找机会批评我们,并不想着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不能把新理论当作万能钥匙,新理论不能给特定的老问题带来直接的答案,但这并不意味着新理论就是错的。更加重要的是,这种对新理论的排斥直接阻碍了人们从中获取解决老问题可能的新思路,特别是在老问题陷入僵局的时候。
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外汇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需要使用外汇来购买生活必需品(粮食、能源等)和用于生产的资本品,并且有些发展中国家还需要外汇来偿还用外币计价的债务。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又缺乏获取外汇的能力。这使得很多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外汇短缺、外部失衡的状态。博尼齐等在批评中论述了几种解决发展中国家外汇短缺问题的方法,这包括出口导向政策、引入外国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但是,发展中国家资本短缺、生产能力差,并且金融开放可能带来金融不稳定(汇率波动、资本外逃),这些问题使得这些解决办法都存在缺陷。虽然现代货币理论不能对此给出直接的答案,但是利用主权信贷发展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从而增加这个国家获取外汇的能力,避免国际失衡的困境,这是从现代货币理论当中可以得到的新思路。尽管相关的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但是毫无疑问,我们不应该急于扼杀新理论的新思路。
五、对非主流经济学界争论的前景展望
至此,我们回顾了非主流经济学界对现代货币理论的主要批评。这些批评大都对现代货币理论存在误解,或者是在论证逻辑上存在错误。这说明这场非主流经济学界的争论作为理论探讨而言还处在一个非常初步的阶段。正如在引言开头所说,我们没必要因为看到有很多批评意见就急于下判断,认为现代货币理论肯定存在重大缺陷,从而直接否定现代货币理论。
我们认为非主流经济学界存在对现代货币理论的误解和批评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作为一种新理论,现代货币理论的许多内容都处在非主流经济学研究的空白地带,但是,非主流经济学界却倾向于用过去的理论视角来认识现代货币理论。现代货币理论中的国家货币理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过去的研究中,非主流经济学重点关注的是私人部门内部的货币问题,国家与货币的关系问题则处在一个被忽视的位置上。现代货币理论实际上弥补了理论研究的空白。但是,原本只重视私人部门的理论视角使得反对者误以为,现代货币理论是要取代原本的货币理论。实际上,正如我们在前文中讨论过的,两者是互补关系而非对立关系。对过去理论视角的固守和维护原有理论的倾向造成了非主流经济学界对现代货币理论的误解。
其次,当前的许多批评都是伴随近年现代货币理论的热度而产生的,这使得很多反对者都没来得及深入阅读现代货币理论的相关文献。正如雷所指出的:“除了对现代货币理论的批评,我从来没见过哪个博士的学术研究会不引述他们所讨论的论著——更不用说这种完全忽视它所批评的论著的论文是发表于一个专门讨论这一话题的杂志的专栏之中。”无论是主流经济学界的反对者还是非主流经济学界的反对者,他们的批评都带有急功近利的色彩。
最后,正如罗尚所指出的,双方的矛盾很多时候不是理论层面的,而是社会学层面的,学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在其中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一些对现代货币理论的批评只是出于“职业性的红眼病”。这使得批评者不会轻易放弃对现代货币理论的反感,非主流经济学界内部的相互合作更是困难重重。
当然,这种局面的形成不完全是批评者一方的责任。现代货币理论的大众传播方式是一把双刃剑。这一理论能够广泛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大量借助了社交网络而不是学术期刊和传统媒体。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是碎片化、快餐化的,并且许多传播者缺乏相关的知识基础和学术严谨性,这造成了许多对现代货币理论的误解。
尽管反对者对现代货币理论存在许多的误解,但是,毫无疑问,争论双方在未来有着广泛的共识基础和合作空间。一方面,双方在理论上和政策立场上都存在共识基础。正如我们在前文所说明的,现代货币理论和后凯恩斯主义的许多核心理念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尽管在“合并假定”这一修辞问题上存在异议,拉沃还是肯定了现代货币理论的理论贡献,认为现代货币理论是对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并且将现代货币理论的学者称为“制度主义的后凯恩斯主义者”。在政策立场上,许多批评者都看到了现代货币理论的积极意义,都肯定了其对冲击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正面影响。罗尚认为,尽管主流经济学的经济政策表现不佳,但是他们将“没有其他选择”作为托词:尽管我做得不好,但是你找不到其他办法。而财政的约束就是这样一种“没有其他选择”的托词,它阻碍了财政政策发挥其本应有的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许多批评者都肯定现代货币理论在改变这种“没有其他选择”的政治话语格局上的积极意义。
另一方面,双方在未来理论发展上存在着巨大的合作空间。例如,墨菲认为可以在现代货币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税收的现代理论”,批评现代货币理论的税收理论是“欠发展的”,认为现代货币理论对一些问题的处理过于简单。例如,政府收到的税款额不是由政府直接决定的,而是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后得到的一个余量。但是,墨菲并不认为我们应该因为这些缺点而否定整个现代货币理论,相反,认为应该将现代货币理论的观点纳入税收问题的研究当中。墨菲指出,既然按照现代货币理论所说,税收的目的不是为主权政府提供融资,那么就应该重新审视传统的以追求政府税收收入最大化为目标的税收制度,并将关注点转移到税收的其他作用上:税收是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手段;税收可以用来给产品和服务“重新定价”(reprice);税收可以用来“重新组织”(reorganize)经济活动。尽管“税收的现代理论”这一说法是否成立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是墨菲的观点是建构性的,它预示了未来可能的新研究领域。本文所提到的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也是如此,如何将现代货币理论运用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上,这是值得继续探索的新领域。
总之,尽管这场争论由于种种原因可能无法继续深入,但它无疑有益于澄清人们对现代货币理论的误解,有益于人们更深入地理解该理论,甚至有可能在发现现代货币理论与非主流经济学共有的理论不足基础之上做出创新,如我们指出的政府的经济活动是内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更重要的是,新理论能够为老问题提供新思路,从现有的研究中不难看出,争论双方并不存在实质上的理论冲突,这就有可能促使更多的非主流经济学对现代货币理论进行更深入研究,从而推动非主流经济学各流派的理论创新。在本文看来,对于非主流经济学各流派发展而言,现代货币理论将在不同的领域发挥建构性的作用,这才是未来最值得我们期待和探索的地方。
(来源:《经济学动态》2020年第6期,注和参考文献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1-1 20: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类似于“税收的现代理论”有更进一步的讨论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1-1 20:04: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我不太清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1-1 20: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MMT现代货币理论的一支。所谓税收驱动货币,或者国内译者所主张的政府支出就创造主权货币,他们认为这个权力是政府垄断的。具体内容还是得去看一会儿叫雷,一会儿叫瑞,实际同一个人的不同翻译的英文著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