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能在市面上找到的最早期的货币就是贝壳 币,其实就是贝壳儿,只不过这些贝壳比较规整,大小也相对一致,打了孔(主要是扁平型的)。
最早的金属货币出现在周朝:有小铜块儿、铜贝壳儿,蚁鼻钱、各种“布”币(青铜材质);周朝出现了黄金、白银。
但是只有黄金货币流传下来(稳定、很难被氧化),白银货币都难以流传至今(不稳定,很容易氧化);
比较有名的黄金货币:楚国郢爱金(细细的黄金丝连在一起的小金块,金块上有文字“郢爱”、“郢”、“爱”)使用方法,用力掰下一块,去称重,然后兑付找赎。
青铜材质的货币流传下来的比较多,最代表性的就是“刀币”、“布币”;战国主要诸侯国广泛使用,但是使用起来并不方便(体积大),先秦半两钱是圆形的,由于体积也比较大,也不方便携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货币,全部使用“半两”圆形钱(把尺寸缩小了很多,便于携带使用);汉朝一直沿用秦朝的货币尺寸,只是货币上文字改变,并且制式更加规矩的“五铢”钱。
西汉末年,王莽时期(十三年的时间)出现了异型钱币(王莽亲自主持设计发行)“布币”所谓的“六泉十布”。每一枚都制作精美,堪称一流货币。
到东汉时期,废除使用,改回“五铢”。东汉末年,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各自发行货币(都是五铢钱的基础上稍稍改动,因为存世稀少,所以价格较贵)魏国:沿用汉五铢;蜀国:直百;吴国:大泉五百、大泉当千;晋朝统一后,继续使用“五铢”制式钱币。
南北朝时期,货币比较混乱、因朝代更迭频繁,货币也发行频繁,但量少,所以都比较值钱:刘宋”四株)。
南齐、萧梁:第一次大量铸铁钱,曾铸铜钱、五铢钱、短百;
陈:太贷六珠(叉腰哭天子);
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东魏:沿永安五铢;北齐:常平五铢;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以上钱币价值最贵的是“永通万国”)。
隋朝大一统,又恢复“五铢”钱。唐朝时期武德四年废五铢铸开元通宝钱,规定了成色标准脱离量名钱体系,以重量作为钱币的名称“开元通宝”奠定了后世钱币的制式。(出现过“乾封”超级珍惜的钱币)“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各自铸成货币“得一”“顺天”;所谓“顺天易得、得一难求”。
(唐朝开始,白银大量制造使用)五代十国时期,因朝代短暂,有沿用唐朝货币,独立发行货币的较少,但较珍贵的也多。较多见的是“周元通宝”相传是送子观音真身熔炼,所以后世孕妇都会佩戴一枚,可以顺利完成生产。
宋朝是铸钱币最多的朝代(物质文明最发达)《符和泉志》中记载了几千种宋朝钱币。因其量大,所以特别珍惜的钱币不多,但是制作精美的却多“大观”“政和”“崇宁”;南宋时期钱币制作就不怎么精美了,国力衰败;同时期的“辽”“西夏”“金”,的钱币大多比较值钱,因为存世量稀少;(出土比例1:10000以上)一个坑里出土了1万枚宋钱,里面有可能会有一两个“辽、西夏、金”钱。
元朝时期只在初期铸钱币,后期基本使用“钞”,所以元朝钱币比较值钱;明朝又是汉人大一统时代(最后的),钱币又恢复了制式,其中不乏值钱的货币。
明朝末年,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各自称王,铸货币,以张献忠的货币更为值钱(西王赏功)。
清朝早期,没进关之前,一直铸“天命通宝(满文、汉文)。进关后按照皇帝年号铸钱币。以咸丰年间的钱币为代表,比较值钱(尤其是雕母)精美绝伦。更有“祺祥重宝、祺祥通宝”发行撤销币。光绪中后期,开始出现白银币、金币,更加珍惜昂贵(各省铸币、样币、未流通币)。
民国时期,白银币广为流行“大洋”“袁大头”;(签字版、各种纪念币)。在市面上最早的白银货币可以追溯到宋朝,黄金货币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总之肯定要以黄金、白银、铜的顺序排列价值。另外,在明朝天启年之前,铜质货币都是青铜材质的,天启年后就都是黄铜材质的(分清材质以免上当受骗)。
白银千年为极限,不要抱着捡漏的心态。黄金稳定,万年不生锈,更好造假,喜欢钱币的小伙伴们,一定要先学习好历史(钱币的背景),累计经验,多看少买,不要追求太稀有的精品,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太少了,骗子却非常多(我自己在河南就打过眼,制作的太真了“假钱真绣”)大家共勉吧!
(本文原创,图片来源百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