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查看: 90|回复: 0

一文看遍华夏文明衍变——秦汉篇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2-6 07:5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想了解中华文明的自信,那么必须还原到历史当中,了解中华文明是怎样萌发、成长到今天的。本章讲述了中国秦汉历史。

主要势力:秦VS旧贵族、平民
疆域:340万平方公里
峰值人口:3000万


秦朝是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南征百越,北却匈奴,可谓盛极一时。然而二世而亡,国祚只有区区14年。想到秦朝历史的时候,大多数都是作为反面教材。但我认为始皇帝做的非常好了。身为千古一帝,回顾古人,无祖宗之法效仿;环顾周围,内忧外患强敌四伏。始皇帝没有选择,只能在历史的惯性之下,以法家治国,通过强权统一思想、收拢人心。
他深知大一统帝国不能再走分封的老路,创造性的采纳了一直影响此后中国历史的郡县制。广修驰道,极大缩短了信息的传递时间,提高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他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从今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项非常伟大的创举,为此后中华民族能保持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统一文字,能够让国人无障碍的交流,打破旧诸侯国民的隔阂;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国民做生意时有了统一的标准,能够极大的方便经济发展。
他在诸侯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万里长城,抵御匈奴的入侵,此举一直被后续的王朝所模仿。开发百越地区,兴修水力,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为后世开发南方奠定了基础。
更重要的一点是他迁徙贵族豪强、收缴兵器,是历史上对贵族的第一次沉重打击。历史没有给始皇帝机会,也没有给秦朝机会,始皇帝在位11年,且继承权被赵高、胡亥篡夺。以至于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
对于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有一种说法是秦朝统治者没有注意到统治疆域的变大,仍然保留了征调百姓戍边的传统。而秦国的律法又规定“逾期,法皆斩”。放在秦国没有什么问题,因为本身路程就不长。但是放到秦朝的巨大疆域就会出问题了,逼得陈胜吴广不得不反。
需要注意的是,起义背后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仍是贵族。新王朝的建立收益最大的往往是贵族。
西汉

主要势力:汉(皇权、外戚、宦官、豪强)VS匈奴
疆域:609万平方公里
峰值人口:6300万


坐拥汉中的穷小子刘邦战胜了楚国贵族项羽,但是刘邦跟他的合伙人们又形成了新的贵族豪强:宗室、功臣、外戚。西汉的主旋律是对外抗击匈奴,对内皇权与豪强争权。
政治制度

西汉建立基本承袭了秦制的官僚体系、郡县制等。西汉初年的统治者做对的事是意识到秦朝灭亡是因为暴政,于是在汉武帝之前都采用了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修养生息,国力恢复。比较失败的一点是刘邦为了巩固统治又搞起了分封,导致了七王之乱。
直到明朝之前,丞相的权利都是相当大的,甚至可以封驳皇帝的诏书。丞相一职是从贵族的大管家演变的,当秦汉实现一统,国归于一家,唯一贵族——皇族的大管家管理的家事自然就过度到了国事。皇帝和丞相有点类似于某些国家总统与总理的关系,皇帝作为国家象征,而丞相则作为最高行政长官,与皇帝共治天下。可见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皇族和政府应该是分开的。
但是中国与西方不同的一大政治特色是缺乏严格的规定,是有回旋余地的,皇权和相权经常会发生逾矩的情况。比如到了汉武帝之时,丞相出现了尾大不掉之势,于是实行中朝制,并频繁更换丞相,以加强皇权。也是在汉武帝时,打出了强汉的威名。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发生在汉武帝期间,从此儒家登上政治舞台,并且成为影响中国人最深的思想。
汉武帝担心继任昭帝大权旁落,临死事任命霍去病的异母弟霍光作为大司马大将军辅政。霍光把持内朝,架空丞相,破坏了皇权和政府的制衡,可谓达到了外戚专政新高度。霍光历经三帝,并且行废立之事。霍光死后,汉宣帝对霍氏不满,霍家因谋反被灭族。
豪强门阀兴起

汉代豪强的兴起也是有独特的历史原因的。

  • 从经济上讲,因为汉采用了土地私有制,允许民间自由交易土地,不管是谁耕种土地,只要十五税一即可。随着中央政府的衰落,民间动荡,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大量土地和失地流民被豪强趁机吸纳,即可以作为劳动力,也可以作为家兵。
  • 从政治上讲,因为汉代逐渐形成了察举制,由郡国长官推举有德行的人入朝为官。但是德行的评判就很有操作空间了,有权势的官员、豪强就可以钻空子,将自己人举为孝廉。
  • 从知识传播角度来说,汉代的书本用竹简抄写,一片竹简只能写二十来字,超一本书的成本极高。那么就注定只有读书家庭的后代才能更好的读书、求学。知识传播的高成本,让书本称为了变相的资本,促进了门阀世家的形成。
一代一代积累下来,豪强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越来越强。到了东汉,就出现了像袁家这种四世三公的大门阀,并且门阀之间还相互勾结,甚至可以对朝政起到决定作用。比如董卓入关,就是袁绍给外戚何进出的馊主意。
汉元帝开始,西汉走向衰落,皇权开始旁落,外戚与宦官势力兴起。两汉期间,外戚与宦官的争斗是导致亡国的重要原因。其本质还是皇权和豪强的争斗。汉以孝立国,皇帝年幼时不得不听从母后的安排,依赖外戚。随着皇帝成长,不甘受制于人,身居宫中只有身边的宦官可以依靠,于是靠扶植宦官与外戚对抗。两汉有非常多的知名外戚和宦官,其实也是封建王朝在幼年时期不成熟的表现,难以实现权力的制衡。
东晋

主要势力:汉人VS胡人


三国可能是最为人熟知的历史,不再多言。而“何不食肉糜”的西晋,不说也罢。于是我们直接跳到东晋。
平衡胡汉探索

东晋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关键时期,汉人的南迁,也为南方进一步开发创造了条件。此时北方政权的主旋律是平衡农耕和游牧两大文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 胡人本位。面对人数众多的汉人,前后赵等胡人政权开始对汉人进行屠杀,称其为“两脚羊”。随后汉人的大英雄冉闵举兵反抗,颁布的杀胡令。
  • 混一胡汉。汉人的反抗让胡人意识到一味镇压汉人是不行的,于是胡人政权开始了混一胡汉的尝试。前秦的苻坚重用汉人王猛,吸取华夏文化、励精图治,差点完成中国的大一统。但是他有些操之过急,想一步到位成为胡汉共主,首先消解了自己氐族的势力,导致统治不稳,淝水之战一战导致灭国。
  • 二元帝国。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很难相互理解,而处于过渡地带的东北则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后的历史还是可以不断看到东北民族成功建立起二元帝国的案例。鲜卑拓跋氏真正建立起了混一胡汉的二元帝国。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更是为民族融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北魏最终灭亡,但是其基于儒家的普世主义思想,建立了融合农耕和草原的二元帝国,为此后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二元帝国的建立

鲜卑人对于二元帝国的探索也是充满了曲折的。

  • 北魏孝文帝对于汉化改革操之过急,为了摆脱军事贵族的约束,选择南迁,结果导致了丧失了对草原军事力量的控制力。孝文帝去世后,北方六军镇的官兵发生暴动,盛极一时的北魏也分列为东、西魏。而孝文帝的决策错误,后世的君王也不断在重复。
  • 国力更为强盛的东魏,实际统治者高欢意识到孝文帝改革带来的问题,又开了历史倒车,竭力推行鲜卑化的政策。
  • 最终胜出的是隋帝国的母体——西魏。西魏的统治者宇文泰真是一位雄主,他深刻意识到了二元帝国的重要性。对安抚鲜卑人方面,他要求鲜卑人都恢复汉姓,甚至要求汉人也要起鲜卑人名,在府兵制中,通过鲜卑化,照顾鲜卑民族的感情,泯灭府兵中的民族界限。在安抚汉人方面,他以儒家学说作为思想武器,并且开创性的提出并践行了“复周礼“,周礼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之一,于是获得了极高的正统性(天命)和汉人的拥戴。
时机成熟后,宇文泰的继任者篡夺了西魏的皇位,建国为(北)周。后面又是外戚杨坚当丞相、篡权的戏码,才有了后来的大隋帝国。
从汉人的角度来看,南北朝时层出不穷的篡位匪夷所思;但是对于强者为尊的草原民族,却顺理成章。该游牧民族的习性,也深深影响了隋唐。
南朝

南朝则一直在苦于无力北伐,在内耗中被北朝消灭。魏晋时期出现了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即魏晋玄学,大家耳熟能详的“竹林七贤”就是典型代表。玄学至东晋后不减反增更是风行。玄学的出现是对僵化了的经学的一次修正, 即以自然之生机, 变教条为适时。不仅如此, 玄学还扩展了儒学的本体论内容, 增进了儒学的思辨性, 为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资粮, 但它没有脱离儒学的范围, 还是儒家的玄学。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家在南朝十分兴盛,甚至出现了梁武帝出家为僧,需要政府出钱赎回的荒唐事。此时,儒释道三教思想在南朝争论、借鉴、融合,对后世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想了解更多,可以看我的历史解读系列文章。
一直产品狗:一文看遍华夏文明衍变——先秦篇
一直产品狗:一文看遍华夏文明衍变——秦汉篇
一直产品狗:一文看遍华夏文明衍变——唐宋篇
一直产品狗:一文看遍华夏文明衍变——明清篇
一直产品狗:一文看遍华夏文明衍变——近代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