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查看: 121|回复: 0

吉林省博物院《永远的长安》陕西唐代文物精华展简介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3-3 16: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3年3月2日到净月的吉林省博物院参观学习陕西唐代文物展。




前言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先后有周、秦、汉、唐等十四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唐代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时期。都城长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万国来朝"的东方国际大都会。雄伟壮丽的长安城是当时世界各地人们最为向往的地方,它以博大的胸襟、发达的文明,吸引着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人们,沿着丝绸之路前来寻求知识、追求信仰、寻找财富、实现梦想
本次展览以唐代长安文明为主题,精选陕西出土的120件(组)唐代代表性文物,包括陶俑、金银器、玉器、瓷器、三彩器、铜镜和佛教造像等,从多个视角再现大唐盛世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灿烂文化。期望观者徜徉于琳琅满目的大唐遗宝之中,感受和领略名都长安的繁盛气象和非凡魅力,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升华。
长安,不仅是一座城,也是一个传奇,它是世界文明苑地中永远盛开的奇丽之花,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强盛复兴的梦想之源。
第一:居住部分
1.1 莲花纹瓦当


莲花纹瓦当   唐
直径12.6厘米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的构件,用于覆盖建筑物的檐际椽头,有保护檐缘、排水、装饰轮廓的作用。自南北朝时期开始,随着佛教艺术的兴盛,莲花纹样也流行开来。莲花纹瓦当在唐代极为盛行。目前,从新疆至东北出土的唐代莲花纹瓦当与长安城的瓦当纹样基本一致,表现出强烈的统一性。莲花纹瓦当
1.2 兽面纹瓦当


兽面纹瓦当  唐
直径12.8厘米旧藏
兽面纹瓦当多用于皇家宫殿、寺庙等建筑上。被认为是古人对狮子形象的夸张演变,多为弯角高耸、怒目圆睁、獠牙外突、神情威猛的神兽造型,具有镇宅辟邪的吉祥寓意。
1.3 莲花纹陶柱础


莲花纹陶柱础  唐
高8、长15.5厘米
柱础是承托房屋立柱的基础,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最重要的构件之一,起到承重和稳定房屋框架的作用。为保护柱脚,柱础一定要高于地面,才能起到防潮防蛀的作用。南北朝至唐代,随着佛教艺术的兴盛,莲花纹作为主体纹饰开始流行起来,圆雕立体的莲花覆盆式柱础也是当时流行的样式。
1.4 天八玄武大内砖


天八玄武大内砖   唐
长36、宽16厘米
砖面有条形纹,边上模印印章式"天八玄武大内砖"字样。"天八"指天宝八年(749年),玄武代表北方,"大内"指的是唐代三个重要的宫殿群,分别是太极宫、兴庆宫和大明宫,合称为"三大内"。"天八玄武大内砖"指的是唐天宝八年在大明宫院内北边修建的一处建筑所用的砖。
1.5 鎏金铜铺首


鎏金铜铺首   唐
环径15、高9.5、面径16厘米
铺首,又名兽环,一般做成薄片形,以利于镶嵌于门扉之上。据记载:"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九子日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首。"可见铺首上的兽面形象应该就是椒图。春秋战国以后,铺首就成为门环上常见的装饰,有驱妖辟邪的作用。
1.6 鸱尾


鸱尾

高64、长40.5、宽25厘米
鸱尾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相传鸱尾是龙生九子之一,好在险要处张望,也喜欢吞火,故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用以避火。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开唐代以山为陵的风气之先河,陵家即九峻山主峰,陵前地势开阔,有祭坛等建筑遗址。从这件鸱尾可以遥想唐时昭陵前建筑的宏伟壮观。
2.生活部分:
2.1 白瓷辟雍砚


白瓷辟雍砚  唐  高4.8、直径11.6厘米
砚面为圆形,砚面与外沿之间有一周凹槽,用以承存墨汁。砚底圈足之上,有多只蹄足环砚一周,承托砚面。辟雍是西周天子所设大学,结构为圆形,四面环水,此类砚台以形似辟雍的设计而得名。辟雍砚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而后广为流行,形制多有变化。初时有盖,蹄形三足,后足数渐多,也由矮肥趋于高厚。隋代以珠形足取代蹄形足。唐代恢复蹄足,有的砚足多达20只以上.
2.2 青瓷八棱瓶


青瓷八棱瓶

高24、底径7.8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唐张叔尊墓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该瓶肩部丰满,腹部为瓜棱形;青灰胎,胎质致密;青绿釉,釉层薄,内壁开细碎冰裂纹。越窑是唐代著名的青瓷窑厂,窑址在今浙江上林湖一带,唐时地属越州,故名越窑。晚唐时期,越窑烧制出一种胎质细腻,胎骨精细轻盈,釉质腴润匀净的秘色瓷,唐代文学家陆龟蒙赞其"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2.3 三彩三足罐


三彩三足罐  唐
三彩三足罐的色彩繁丽浓艳,多彩的釉色如织锦般绚丽,又如开屏的孔雀般绚烂,彩间交织流动却毫无零乱之感。技艺高超的唐代工匠利用熔点不同的釉料高温下在釉层里熔融、流动、漫润的特性,完美展现出了三彩器千变万化的艺术效果。
2.4 黑釉瓷盖罐


黑釉瓷盖罐  唐
高21.7、口径9.6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东郊韩森寨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黑瓷于战国时期在浙江地区出现,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烧制原理是加重铁在釉料中的比重,入窑后经氧化焰焙烧,即成纯黑色。东晋时期,德清窑已经烧出较为成熟的黑瓷。到了唐代,黑瓷更为普遍。黑釉的使用大大的拓展了瓷器的装饰空间,为民间用瓷的制作提供了便利。
2.5


由左到右依次为:三彩釉陶和、三才碗、三彩熨斗。
2.6  三彩带盖罐(唐)


2.7 绞胎釉枕


绞胎釉枕   唐
高7.5、长14.5、宽10厘米
绞胎瓷产生于唐代,是指用白、褐两色陶土绞揉制坯、使胎体呈现出木纹、大理石纹、野鸡羽纹等落叶流水般的自然纹理,施透明釉烧制,是唐代始创的陶瓷装饰工艺。绞胎器与唐三彩同属低温釉陶,其别具一格的纹理,充分展现了我国陶瓷艺术之美。由于绞胎器的制作费工费时,操作难度大,且成品率低,故其产量和品类稀少,极为珍贵。
2.8  四足铜香炉


四足铜香炉  唐
高12.6、口径10.55、足径13.5厘米
香在唐人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朝堂的仪式典礼中,庙宇寺观的活动中,人们日常的起居中,都离不开香料。随着文人咏香风气的兴起,唐代香料的需求日渐增大。在本土香料产量有限的情况外来香料的引入使得香料种类日益丰富,而香具则较前代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2.9  铜手炉


铜手炉  唐
通长40厘米
手炉平沿外折,侈口,束腰,圈足。圆形底座周边饰一圈连珠纹,炉边沿铆接一长手柄,下端与炉底固定,弯曲处与炉口沿铆接。手柄上一兽首形装饰片紧扣炉口沿,手柄末端成曲尺状,蹲一雄狮,长尾上翘,雄狮底座与手柄末端铆接,造型精致美观,铆接技术高超。
2.10 鎏金刻花蛇


鎏金刻花蛇   唐
璎珞最初是古代印度佛像颈间的装饰物,随着佛教从印度流传到中国,改进后变成了颈饰,这件银项圈,通体鎏金,项圈一头为蛇头,一头为蛇尾,项圈上的饰纹也宛如弯弯曲曲的蛇形,极其生动,富有异域风情。
2.11 跪拜俑


跪拜俑   唐
高20.5、长42厘米
俑头戴进德冠,双眼低垂,身着圆领宽袖长衫,作跪拜状。跪拜是我国古代传统的礼仪,《周礼》将跪拜礼规定为九拜,分别为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稽首指的是拜头至地多时,为拜中最重,是臣子拜见君王之礼;顿首也称叩头,头触地后立即抬起而不在地面停留;空首也称拜手,俯头至手与心持平,头在空中且不至地。振动、吉拜、凶拜都是"凶事之拜",为丧礼或居丧之人行的礼;奇拜为拜一次,褒拜为拜两次或两次以上;肃拜是表示恭敬的见面礼,是跪而举其首,唯下其手。
2.12 彩绘釉陶文官俑


彩绘釉陶文官俑  唐
高36厘米
文官俑头戴黑色幞头,身着绯红色宽袖官服,内穿蓝色圆领窄袖袍,腰系黑色腰带,下着乳白色裳,足蹬黑色高头履。面目严肃,双手交握胸前,仪态端正。
2.13 白釉宦官俑头


白釉宦官俑头   唐
长10、宽8.5、高16.5厘米
宦官俑头扎幞头,面白无须,眉头紧鹭,神情严肃颇具威严,非常写实的刻画出一幅位高权重的宦官形象。唐代的宦官在历史上留下名号的非常之多,如杨思励、高力士、李国辅等。到了唐代晚期,宦官权势很大,干涉朝政,甚至凌驾皇权至上,把持帝王废立。
2.14 彩绘釉陶骑马女俑


彩绘釉陶骑马女俑 唐
高36厘米
女俑掩颈露面,圆脸,宽眉朱唇,穿绿色短糯,系红色长裙,骑红斑黄马,马低头张嘴嘶鸣。南北朝至初唐时,宫中妇人骑马者多带幂篱,即帽檐下缀有长纱的折帽,最初是躲避风沙,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较为流行。传入中原后,女子出门用以遮面。唐高宗之后,帽檐下的纱巾缩短,被更加方便的帷帽所取代,只挡住额头和脖颈,露出面容。
(今天暂时整理这么多,待续!)
2.15 ①彩绘侍女俑;②彩绘假髻女俑  唐


①彩绘侍女俑 唐
高19.5厘米
这件侍女俑外貌特征不似中原子,很可能为史籍中所说的"南口",即岭南地区进贡的侍女。由于当时岭南经济较中原地区落后,人民生活困难,因此出现买卖人口现象。地方官员或地主将岭南女子买来进贡给皇宫王府,或转手卖与官宦人家。唐代,一般身份较低的女子梳低髻或低鬟。这件女俑头梳双垂髻与其身份一致。女俑半袒胸的装束,则反映了当时"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无别"均以坦胸露肌为时尚的社会风气。
②彩绘假髻女俑  唐
高10.5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出土西安市长安博物馆藏
唐代妇女多将发髻梳作各种各样的造型,尤其偏爱高髻。有时真发长度不足以满足高髻的要求,就需要于头上接装假髻,也称义髻。假髻常用铁丝固定,麻布为衬,将他人真发顺纹粘贴于麻布之上。另有一种假髻以薄木制成,涂以黑漆,绘有彩画,缀以珠宝,称为"木髻"。
2.16 ①三彩披帛女俑 ②三彩女坐俑③彩绘击鼓俑


①三彩披帛女俑

高29.8厘米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雍兴路出土宝鸡市凤翔区博物馆藏
女俑梳惊鹄髻,身穿大翻领长裙,肩披帔帛,脚穿鸳鸯履站立踏板之上。帔帛是唐代女性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肩披帔帛的风俗源自波斯地区。长安地区出土的大量唐代壁画、线刻画和陶俑中的女性,几乎人人都披着长短宽窄和质地不同的各色帔帛,与裙糯搭配,真实展现了盛唐女性的时代风来。
②三彩女坐俑

高26.5厘米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出士西安市长安博物馆藏
女子梳双垂髻,坐于笙蹄之上。笙蹄是唐代的一种坐具,实物是藤制品,形似竖立的腰鼓。“荃”,指的是捕鱼用的竹笼;蹄”是捕免用的竹制陷阱。肇蹄是从东南亚传入我国的,借用庄子的“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免而忘蹄来赋予其含义。
③彩绘击鼓俑

高3.5厘米征集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此俑头戴尖顶宽檐帽,身体重心左倾,左手举鼓,右臂张开作击鼓状,形态活泼可爱。
2.17白陶舞马


白陶舞马
唐高50、长45厘米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张士贵墓出士昭陵博物馆藏
舞马通体细腻如象牙一般,形体矫健姿态优美,是中国美术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舞马表演起源于西方,魏晋南北朝时传入中原,是当时马戏表演的一种。经过训练的舞马可以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表演各种动作唐代是舞马的发展顶峰时期。
2.17三彩女舞俑


三彩女舞俑
高30厘米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雍兴路出土宝鸡市凤翔区博物馆藏
女俑梳倭堕髻,身穿低领长裙,左臂长袖下垂,右臂持胸前,像是正在翩翩起卿的样子。唐人逢宴必歌,凡聚必舞,他们对魏晋以来胡汉融合的传统音乐进行了吸收融合,形成了全新的唐风乐舞。自王孙贵胄到士麻黎民皆以善舞为荣。
2.18


彩绘骑马吹奏俑
高33、长26厘米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郑仁泰慕出土昭陵博物馆藏
骑马奏乐俑是唐代贵族墓中仪仗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有击鼓俑、拍击乐俑及吹奏乐俑等等。这组骑马乐俑有的头戴笼冠,身穿宽袖长袍;有的头戴红色风帽,身穿窄袖长袍。从姿态上看有的似在吹奏肇策 (bii),有的在吹箫,有的似在击鼓。这组骑马奏乐俑形象逼真,颜色鲜艳,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的珍贵实物。
2.19 ①彩绘骑马吹箫俑  ②彩绘骑马鼓乐俑


①彩绘骑马吹箫俑

高40、长38厘米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昭陵博物馆藏
骑马奏乐俑是唐代贵族墓中仪仗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有击鼓俑、拍击乐俑及吹奏乐俑等等。这组骑马乐俑有的头戴笼冠身穿宽袖长袍;有的头戴红色风帽,身穿窄袖长袍。从姿态上看有的似在吹奏巢 (bili),有的在吹箫,有的似在击鼓。这组骑马奏乐俑形象逼真,颜色鲜艳,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的珍贵实物。
②彩绘骑马鼓乐俑
唐高40、长38厘米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昭陵博物馆藏
骑马奏乐俑是唐代贵族墓中仪仗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有击鼓俑、拍击乐俑及吹奏乐俑等等。这组骑马乐俑有的头戴笼冠身穿宽袖长袍;有的头戴红色风帽,身穿窄袖长袍。从姿态上看有的似在吹奏策 (bili),有的在吹箫,有的似在击鼓。这组骑马奏乐俑形象逼真,颜色鲜艳,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的珍贵实物。
2.20  琉璃瓶


琉璃瓶
唐高11、腹径9、底座3.5厘米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焦村出土西安市长安博物馆藏琉璃瓶呈圆球形,浅绿色透明,瓶口为管状,中空与瓶身相连瓶身饰有数个凸边凹心的圆形,造型十分独特
玻璃,在唐代也被称为琉璃。随着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大量精美的琉璃制品从波斯和罗马来到中国,主要有碗、盘、瓶等多种器型。晶莹剔透的琉璃制品异常珍贵,多为皇室贵族所有。随着佛教的盛行,部分琉璃制品还被用于供养或是放置舍利,有极高的社会价值。
3. 宗教部分
3.1一佛二菩萨塔铭


一佛二菩萨塔铭

高46.5、宽44厘米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赵镇水泥厂出士昭陵博物馆藏
一佛二菩萨塔铭,又名阿弥陀石像塔铭,为汉白玉雕凿而成。塔铭其正面为壁龛式高浮雕,刻一佛二菩萨、二飞天、二供养人造像,佛为阿弥陀佛右侧为观世音菩萨,左侧为大势至菩萨。两尊供养人与一佛二菩萨、二飞天形成鲜明对照,把天神的飘逸、佛和菩萨的宁静坦然、人的平凡烦恼刻画的形神兼备。塔铭背面阴刻“大唐阿弥陀石像塔铭并序”铭文。铭文正书23行,满行24字,共506字根据铭文,塔铭雕凿于景龙三年 (709 年).
3.2善业泥


善业泥

长11.2、宽9.8、厚1.2厘米陕西省西安市西郊小士门村出士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善业泥,即小型模压而成的泥制浮雕佛像,多见于唐代。它是将和好的泥土压印在木模或铜模上,取出阴干后,再经过低温烧造而成。善业泥像一般较小,制作简单,便于大量制作。在长安及其周围地区留存下来的善业泥造像数量较多.
3.3 苏常侍造印度佛像善业泥


苏常侍造印度佛像善业泥

长8.6、宽8.6、厚1.3厘米陕西省西安市玉祥门外西北建筑工程局干训班交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善业泥呈半圆形,正面为释迦佛,左右两胁侍菩萨。佛像座下排列七行小字,为四句偈语,文日:诸法从缘生,如来说是因,诸法从缘灭,大沙门所说”这句偈语是佛教中所说四圣谛中苦、集、灭三谛的偈语。佛像背面题记十四字:”印度佛像大唐苏常侍普同等共作”。“印度佛像”表明此佛像是直接墓自印度传入的样本,是印度萨尔那特地方的佛像样式。“常侍”为唐代内侍省官员,正五品。苏常侍造印度佛像在西安市大慈恩寺遗址附近也有出土,推测这种善业泥佛像样本可能是玄奘法师从西域带回的。
3.4 铜观音像


铜观音像
唐高49厘米
陕西省宝鸡市出士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观音面部丰润,神态安详,体态丰盈腰肢微扭,极具女性的柔美气质。唐代是我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尤其是菩萨造像,呈现世俗化与女性化的特征即所谓“菩萨如宫娃”,是唐代佛教艺术走向本土化与人性化,且日臻成熟而形成的造像艺术风格。
3.5 白石立佛


白石立佛

高58、宽13厘米陕西省西安市糜家桥出士西安博物院藏
佛像为圆雕立佛,面相丰满圆润,双眼微睁,面带微笑,神态慈祥。身著圆领架裟外衣,内著僧祗支。右臂向前平举,手托宝珠,左臂向上屈,手执袈裟衣角,跳足立于莲座上。袈裟衣上原有白红彩色方格,并贴金装饰,现大部分已脱落。佛像雕刻刀法漫圆娴熟,石质玉润,体现出盛唐时期的艺术风格。
3.6  青石菩萨头


青石菩萨头

残高25.5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唐疆泉寺遗址出士
西安博物院藏
菩萨头出土于西安市西郊的曹泉寺遗址,出土时只有头而无身。疆泉寺遗址在唐代酬泉坊内,是隋唐两代皇庭取甘泉水以供御用之处。随着佛教在唐代的过度发展,寺院经济出现恶性膨胀,直接威胁到以皇帝为代表的统治阶级的利益。《旧唐书》记载: “两京城阙,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工,夺人利于金宝之饰......”寺院到处占农田,又不纳税,通过经营工商业、放高利贷等多种方式牟利。于是唐武宗在会昌年间救令发动毁佛,长安城内除慈恩寺、荐福寺、西明寺、庄严寺等,其它全毁,醺泉寺也在被毁之列。
3.7  ①黄釉人面镇墓兽  ②黄釉兽面镇墓兽


①黄釉人面镇墓兽

高32、长14、宽23厘米
咸阳市礼泉县长乐公主墓出士
昭陵博物馆藏
②黄釉兽面镇墓兽
高30、长14、宽23厘米
咸阳市礼泉县长乐公主墓出士
昭陵博物馆藏
中国古人在陪葬时,还会在墓室里放置镇墓兽。镇墓兽一人面一兽面,成对出现,人面清秀,兽面威严。镇墓兽源于中国古代的方向神,被认为是山川之精怪,有镇墓避邪的作用,后来演变成这种人面兽身和兽面兽身的怪兽形象。
3.8


彩绘塔式罐
唐高55、腹径18厘米旧藏西安市长安博物馆藏
塔式罐是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陶瓷器型,是古代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交流的产物。随着印度佛教传入我国,塔这种古印度建筑也随之传入。塔式罐即模仿最初塔的形状制作而成,主要作为陪葬的明器使用。
3.9 四面造像浮屠


四面造像浮屠

高35.8、底座边宽12.7厘米西安市长安区香积寺出士西安市长安博物馆藏
浮屠为覆锤型,下承八角座,小塔四面开龛每个佛龛内各有一结珈跌坐于莲台上的菩萨装宝冠佛,各龛间则有四菩萨,共八尊造像。四佛为金刚界大日如来像,面对东、南、西、北四方,象征如来遍察四方之智慧。四菩萨则为大日如来之眷属四波罗蜜菩萨,以顺时针方向,骑象、马、孔雀、金翅鸟。香积寺是中国“佛教八宗”之一净土宗祖庭,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这座浮屠为今人展现了唐代佛教繁盛之景象。
3.10  彩绘天王俑


彩绘天王俑

高122厘米-高129厘米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李贞墓出土昭陵博物馆藏
唐代镇墓俑一般有天王、力士两种形象天王源自佛教中护法天王,主要用于镇墓辟邪。天王俑是唐代最典型的陶俑造型。其造型生动,面目狰狞,脚踏小鬼,极其富有力量感,是唐代人力量型文化的典型,将中国古代不惜借用自然力和宗教力去表现强者的传统推向了极致。
4. 玉器、铜镜、钱币
4.1


4.2  四神十二生肖镜


四神十二生肖镜
直径29.7厘米

西安市长安博物馆藏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出土
镜背面以一周凸弦纹将镜背分为内外区。内区饰四只奔跑的瑞兽;外区分为十二格,每格内置一生肖。四神十二生肖镜流行于初唐时期,它不仅仅是用于整理仪容,还有驱邪避害、祈求吉祥的含义。
4.3  铜钱开元通宝”


铜钱开元通宝”
直径2.5厘米
日藏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开元通宝”是唐代初年开始使用的货币,也是发行量最大、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一般的开元通宝质量约4克,唐玄宗开元盛世之时,开元通宝的铜料增加了一到二成,这时的开元通宝质量约为4.5克至5克,因而厚重的开元通宝也多半是此时铸造。在样式上,初唐开元通宝光背无文,中唐起钱背开始有星、月及其他纹饰,晚唐会昌开元则在钱背面加上钱局所在地名。开元通宝经过三百余年铸造,版别复杂。唐代以后仍有治铸,但样式大多与唐有别.
4.4  拾两太北朝”银板


"拾两太北朝”银板

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士长24.2,宽7.3,厚0.3厘米,重428克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银板表面有锤操痕迹,打造规整,首有穿孔。唐代银板、银链在陕西西安、河南洛阳、江苏丹徒等地多有出土。按其铭文内容可以分为地方铸造和中央铸造。地方铸造主要来自于各地的土贡赋税和进奉,送交到中央官府后,常常还要重新铸造,藏于国库或皇室内库。《唐六典》卷二O记载:“左藏有东库、西库、朝堂库”,这些刻有“朝”字的银板,是中央铸造国家库藏之物。此类物品不具有一般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货币职能,只用于储藏和大额支付,或作为打造金银器物的原料。
结 语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坐落于古都长安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所藏历代陶俑干姿百态、唐代金银器及唐墓壁画举世无双。“永远的长安一一陕西唐代文物精华展”是以陕西精美的唐代文物珍品为媒,引领我们走进"九天阁间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流"的大明宫,重回"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的长安城,追溯”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盛唐。希望这些历经干年沧桑的艺术珍品能成为参展观众了解唐朝盛世长安的契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