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查看: 127|回复: 0

著名书法教育家杨秀和先生解析书法艺术:这位历史名人是从 ...

[复制链接]

2

主题

4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2-9-21 15: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秀和,(笔名:晓阳)号畅春斋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学者、摄影师。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杨秀和老师1955年出生于中国北京,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院院士和北京市楹联学会书画院会员。

  多年来,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在民俗文化以及中国文史方面等领域,积累储备了大量知识。尤其他在书法和绘画专业方面,从小跟随着书法家刘汉春老师学习书画和书法理论知识,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经过长期努力和刻苦钻研,主攻秀气、隽永的汉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书法学术方面享有盛誉。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杨秀和老师书画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珍藏邮册》发表几十幅作品。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杨秀和老师曾在《中华志愿者》、《采风中国》、《河北当代书画》、《中国周刊》、《聚焦当代艺术》等杂志发表作品,2021年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杨秀和教授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2011年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编写《海淀诗词》一部,2013编写《晓阳书画》一部,中国邮政《美丽中国》,《传递正能量,更筑中国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中集邮》三部。2014年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在瀚海当代拍卖会一副价格以13000元成交,2015年瀚海当代拍卖一副价格以23000元成交。

  2015年3月15日,在珠海市参与义卖,三尺大公鸡价格4000元,四尺对开四字吉祥语价格10000元。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杨秀和教授书法作品继承传统文化精髓,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喜爱,上百幅作品在瀚海0起价拍卖中,进入全国20各省市爱好者收藏家收藏。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杨秀和教授一部分作品,被日本、德国、波兰、意大利等国际友人和老舍茶馆及企业家所收藏。

  锺繇,字元常,豫州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省长葛市)人。汉末至三国时期曹魏重臣,书法家。

  锺繇出身颍川钟氏。东汉时期,举孝廉出身,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协助汉献帝东归洛阳,封东武亭侯。后得到掌权的丞相曹操的信任,出任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被比为萧何。累迁前军师。曹操受封魏王时,任魏国大理卿、相国等职。曹魏建立后,拜廷尉卿,再迁升为太尉,位列三公之首。魏明帝时晋升太傅,封定陵县侯。太和四年(230年),锺繇去世,谥号为“成”。正始四年(243年),配享魏武帝曹操庙庭。

  锺繇擅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后世尊为“楷书鼻祖”。他与书圣王羲之并称“钟王”。南朝庾肩吾评其书为“上品之上”;唐朝张怀瓘《书断》评为“神品”。

  锺繇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兼工,其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张怀瓘《书断》说:“元常真书绝世,乃过于师,剐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他写得最好的是楷书,《宣和书谱》评价说:“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锺繇所处的时期,正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并接近完成的时期。在完成汉字的这个重要的演变过程中,锺繇继往开来,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他能适应时代潮流,善于学习民间出现的新书体;另一方面他勤奋学习,善于思考与钻研。

  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说: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锺繇,锺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

  由此可见,锺繇是蔡邕书法的第二代传人。其实,锺繇的书法艺术之所以取得巨大艺术成就,并不限于一家之学。据宋代陈思《书苑菁华》记载,锺繇少年时就跟随刘胜学习了三年的书法,后来又学习曹喜、刘德升等人的书法。因此,锺繇与任何有成就的学者一样,都是集前人之大成,刻苦用功,努力学习的结果。

  另据《书苑菁华》记载,锺繇临死时把儿子钟会叫到身边,交给他一部书法秘术,而且把自己刻苦用功的故事告诉钟会。他说,自己一生有三十余年时间集中精力学习书法,主要从蔡邕的书法技巧中掌握了写字要领。在学习过程中,不分白天黑夜,不论场合地点,有空就写,有机会就练。与人坐在一起谈天,就在周围地上练习。晚上休息,就以被子作纸张,结果时间长了被子划了个大窟窿。见到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自然景物,就会与笔法联系起来,有时去厕所中,竟忘记了回来。这说明了锺繇的书法艺术确实是自己勤学苦练的结果。

  在苦练的同时,锺繇还十分注意向同时代人学习,经常与曹操、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人讨论用笔方法问题。锺繇不但自我要求严格,对于弟子门生也同样以严要求。对于儿子钟会,也常常百般劝诫,钟会最后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锺繇、钟会父子被人们称为“大小钟”。

  锺繇的书体主要是楷书、隶书和行书,南朝刘宋时人羊欣《采古未能书人名》说:“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所谓“铭石书”,即指正楷,“章程书”即隶书(八分书),“行押书”指行书。锺繇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已亡佚,人们今天所见到的要么为临摹本,要么系伪书。一般地认为有“五表”、“六帖”、“三碑”。

  “五表”指《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又名《戎路表》)、《调元表》《力命表》。这是现存锺繇书法艺术性最高的作品,但都不是锺繇的真迹。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说,《宣示表》是唐代所传王羲之临本。因王羲之亦为书法大家,所以他临摹锺繇的真迹非常成功,从中可以看到锺繇书法的情况。《宣示表》真迹据王羲之曾孙王僧虔《书录》说:“太傅《宣示》墨迹,为丞相始兴(王导)宝爱,丧乱狼狈,犹以此表置衣带。过江后,在右军处,右军借王修,修死,其母以其子平生所爱纳诸棺中,遂不传。所传者乃右军临本。”

  《调元》《力命》《贺捷》三表,也是后人临本,但成就亦较高。《荐季直表》可信性最强,在唐宋时期由宫中收藏,周围印有唐太宗李世民“贞观”玉玺,宋徽宗赵佶“宣和”、宋高宗赵构“绍兴”,以及清高宗“乾隆真赏”等御印,说明它曾经由以上各帝御览。后几经辗转,毁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今仅存其影印件。《荐季直表》艺术成就很高,元代陆行直赞美此表“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为“无上太古法书,天下第一妙迹”。

  锺繇的书法理论,散见于有关书论内。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关于用笔方面的论述。卫恒《四体书势·隶势》载锺繇语曰:“鸟迹之变,乃惟左隶,(益蜀)彼烦文,从此简易。焕若星辰,郁劳云市”,此语见于《初学记》,内容主要谈隶书的演变及其笔法。张彦远《法书要录》收有梁武帝《观锺繇书法十二意》,所谓十二意指平、直、均、密、锋、力、轻、决、补、损、巧、称。主要也是指用笔方法、间架结构等。

  锺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陶宗仪《书史会要》云:“钟王变体,始有古隶、今隶之分,夫以古法为隶,今法为楷可也。”锺繇之后,许多书法家竞相学习钟体,如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种钟体临本。后张旭、怀素、颜真卿、黄庭坚等在书体创作上都从各方面吸收了钟体之长、钟论之要。

  总而论之,锺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和东汉的张芝被人合称为“钟张”,又与东晋书圣王羲之被人并称为“钟王”。对于汉字书法的创立、发展、流变都有重要作用。

  历代对锺繇的书法评价极高。梁武帝撰写了《观锺繇书法十二意》,称赞锺繇书法“巧趣精细,殆同机神”。庚肩吾将锺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说“钟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张怀瓘更将钟书列为“神品”。此外,宋岑宗旦、清刘熙载等都给以极高评价。

  书法用笔的技法称之为笔法。笔法是书法的精髓。是书法艺术技法中最根本的基本功。用笔,再确切一点说,就是用锋,也叫使锋、运锋和行锋,是完成字的点画时笔锋起止行走的规律。也可以概括地说,用锋就是执笔和运腕的实施。

  每写完一种笔画,笔锋的运用都有一定的方向、路线,决不是简单的一落一行一停即可了事。其笔锋的使用都有它自己的规律。在使锋的过程中,心中还要时刻有意和气来紧紧扣着。意是用意,意中产生情感。气是书写者写字时用劲程度。意和气好像人体里的血液,灌入字里。

  运笔的技巧包括:起笔、行笔、收笔;提笔、按笔;中锋、侧锋;藏锋、露锋;圆笔、方笔;轻重、快慢等。写任何一种笔画,都必须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起笔是指一画的开始,行笔是指下笔以后笔锋在画中的运动,收笔是指一画的结束。学会了用笔,也就掌握了书法的关键。

  起笔:也称下笔或扎笔,即笔锋接触到纸面上的起笔,也叫落笔,一般落笔要轻。有藏锋起笔和露锋起笔(平起)两种方法。

  露锋:就是使笔画的起和或收笔处露出笔锋的用笔方法。(平起就是起笔时把笔锋顺落纸上或先斜落纸上,然后转一下笔,再按书写方向行笔。写横画时要横着下笔。即:横画竖起、竖画横起,这样锋芒也就外露了,写出来的笔画精神外露,风采焕发有神,俊秀生动。

  藏锋:是在落笔时用逆锋,收笔时用回锋,藏头护尾,不露锋芒的取势用笔方法写成。如落笔中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或欲下先上等。笔锋包藏在笔画内,叫藏锋,亦称正锋、逆锋。藏锋以包其气,这样写出来的笔画浑厚圆润,给人以精神内含的感觉。

  逆锋:就是落笔时,笔锋先逆行,然后再转回顿笔、行笔,是一种采取与笔画进行的方向朝右边写去,但却反而向左边行笔,写到末尾尽头,也是违犯右的方向逆而左行收笔,这一笔画的两端都称为逆锋。这样用笔,可以存筋藏锋,灭迹隐端,使笔画显得内含筋骨、方整饱满有力。相反,如果与笔画进行的方向相一致地顺下去,就称为顺锋。

  行笔:也叫走笔,是指下笔后到收笔前的笔锋运动过程。起笔后,随即顺锋或转锋铺毫行笔,必须始终保持笔锋在点画中心线运行,即历来所强调的中锋行笔。行笔时要根据笔画的不同,该快就快,该慢就慢,该停就停,行笔中略微有提按,笔道粗的地方要下按,笔道细的地方要上提。

  收笔:是一画的结束。收笔也有两种,有顿势收笔和回势收笔。顿势收笔是在笔画末端快结束时,将笔一顿收起;回势收笔,即回锋收笔,是笔画到了末端时,将笔锋轻轻提起,回锋作收。就是古人说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至于写撇捺或竖画悬针时,则是出锋收笔。

  用笔的技巧--锋法。用好笔的关键是用锋。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说:书法在用笔,用笔贵用锋。要写好每一个笔画,就得掌握好各种锋法。

  中锋:也称正锋。东汉书法家蔡邕说: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写篆书和楷书每一笔基本都要求中锋行笔。所谓中锋行笔是指行笔时,使笔的主毫始终保持在点画中心线运行,不论笔锋左行、右行、转弯、变向都使笔锋保持在笔画的中间。不偏不倚。用中锋写出的点画饱满浑厚,圆润美观,富有立体感。要保持中锋行笔并不是要笔杆在行笔时永远垂直于纸面,而要根据不同的笔画走向,有一定角度的倾斜。因为要保持中锋行笔,不可能只有一个锋面,俗话说:笔用八面,就是说要根据不同的笔画,不同的走向,使用不同的锋面,才能使笔锋保持中锋行笔。历来书法家把中锋行笔视为书法的根本大法,运笔的正规路子。篆书、楷书多用这种笔法。

  侧锋:也叫偏锋,行笔时笔锋在墨迹的一边运行,也可以说笔锋偏于点画的一侧,笔管可以随意倾斜的用锋方法,叫侧锋。用侧锋写出的点画,一边光滑。这个方法楷书中运用甚少,然而,也是书法家常用的技法之一,运用得妙,写出的点画跌宕多姿,富有变化,可使字形妍美、生动。行草作品中常见这种笔法。一般书法家认为侧锋不可取,认为侧锋是书法的病笔。特别是初学书法者慎用。

  折锋:是行笔转折处的用锋方法。用笔时,使笔画显出棱角,写出方的点画。用折锋写字的笔法称为方笔。如写横折,行笔到横的尽头处,即要顿笔折锋向下行笔。这样写出的笔画方整,骨力外拓。写横、竖等笔画的起笔处也可用折锋。如写横先竖下笔,稍顿,然后折锋右行;写竖先横下笔,稍顿,再折锋向下。这样写的笔画均显得方整刚劲,锋芒棱角,有骨力。

  从速度方面说,笔法有以下几种:

  疾锋:书写绝不匀速运动,用笔有快有慢。疾锋就是以较快速度运行笔锋。也有很多人将其称为快笔、速笔和忙笔。不同的行笔速度写出来的点画效果也不一样,疾锋有挥戈斫阵之势。不过其速度要以点画、字体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徐锋:它和疾锋恰恰相反,是缓慢运行笔锋。也有人称作缓笔、慢笔和迟笔。

  驻锋:是运锋中的一瞬间稍停而待动的短暂性的用笔动作。

  用笔快慢从实践理论来讲,不主张快,尤其初学者。慢写会使人全神贯注,全力以赴,使笔画不漂浮,有力量。

  此外,还有其它一些非主流笔法:

  拖锋:笔管任意向不同的方向倾斜,锋端沿笔画下部方向按要求自然下行。常常用于最后一笔不藏锋的主笔画,以增加气势空间。

  挫锋:行锋中顿后将笔略提,使笔锋转动的用锋方法。凡转角及趯的地方用它。挫过分了则脱节,挫得不够则气促。挫得恰当能增加笔画的内含力,提高耐看程度。

  衄锋:衄有退缩的意思。已上行而返下,已右行而返左。顿锋后突然回逆而行的用笔动作,好像蜗牛缩回壳内。常用于转折处、钩、点或者一横的收笔处,体现苍劲有力和稳后的作用。颜体楷书的钩大多使用这种方法写成的。

  战锋:是行笔慢而有力,略同于徐、缓,好似行笔中遇阻碍而前进的态势。它是一种自然的涩势,以增加字体的坚韧、勇敢精神。

  滑锋:是疾锋中的轻提的一种用锋。用笔力较轻,所成之点画细而匀称。主要是为了增加字的风流程度,以增加美感。

  下面介绍隶书的几种不同分类,供大家参考:

  隶书

  亦称“佐书”、“史书”。字体名。形体扁平方折,便于书写。始于秦代,通用于汉魏。唐代张怀瓘《书断》引东汉蔡邕《圣皇篇》:“程邈删古立隶文。”普代卫恒《四体书势》:“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胥吏)佐书,曰隶字。”程邈将当时这种书写体加以搜集整理,后世遂有程邈创隶书之说。秦隶出于秦篆,字形构造仍有较多的篆书形迹,后在汉代通用中不断发展完善,成为笔势、结构与秦篆完全不同的字体。隶书的出现,冲破六书的造字原则,奠定楷书基础,标志汉字演进史和书法史上的转折。魏晋时曾混称楷书为隶书,因别称有波磔的隶书为“八分”,湖北云梦出土的《秦律简》和汉《五凤元年十二月简》,即是秦汉手写隶书的代表作。

  汉隶

  汉代隶书的统称。因东汉碑刻上的隶书,笔势生动,风格多样,而唐人隶书,字多刻板,称为“唐隶”,故学写隶书者重视东汉碑刻,把这一时期各种风格的隶书特称为“汉隶”,以别于“唐隶”。

  八分

  即“隶书”。魏晋至唐代,楷书也称隶书,原先有波磔的隶书,则被称为“八分。”南朝宋朝王愔称,“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唐六典》称:“四曰八分,谓《石经》碑碣所用。”清代刘熙载谓:“小篆,秦篆也;八分,汉隶也。秦无小篆之名,汉无八分之名,名之者皆后人也。后人以籀篆为大,故小秦篆,以正书为隶,故八分汉隶耳。”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载:“蔡邕变隶而为八分,八宜训背,言势左右分布相背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八分以度言,本是活称,伸缩无施不可。”近有学者考证:因隶字草创为新隶书(楷书),对于旧隶字须给予异名或升格,加以区别,故称“八分”,指其是八成的古体或雅体。

  佐书

  即“隶书”、“史书”,亦作“左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记新莽六书为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篆、鸟虫书。并注明左书即秦隶书。又《汉书·艺文志》载:”汉王莽居摄,书有六体,为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隶书称之佐书。段玉裁认为:“其法便捷,可以佐助篆所不逮。”近来学者进一步认为隶书之名隶,是起于徒隶所书;佐书之佐,或是起于书佐《汉代职掌起草和缮写的低级官吏)所书,故名。

  今隶

  正书的古称。正书由汉隶发展演变而成,在唐代仍把正书沿称为“隶书”。如《唐六典》载:“校书郎正字,掌雠校典籍,刊正文字。其体有五:……五曰隶书,典籍、表奏、公私文疏所用。”此“隶书”即指当时通用的正书。为区别于汉魏时代通用的隶书,又别称正书为“今隶”。明代李贽《疑耀》称:“唐以后之楷书称为今隶,因谓汉隶为古隶。”陆深《书辑》所称”钟王变体,谓之今隶”,则又泛指魏晋以来之楷书而言。

  草隶

  草书的别称。《南史·刘孝绰传》载:“绰兼善草隶,自以书似父,乃变为别体。”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谓义之子献之,“少有盛名,风流高迈,草隶继父之美”。今人也有称汉代竹木简上的隶书为草隶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