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查看: 110|回复: 0

汉武大帝打仗缺钱怎么办?改铸货币,捞钱敛财

[复制链接]

1

主题

3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3-4-21 10: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位著名的穷兵黩武、喜好打仗的帝王,在其在位的54年里,有40年的时间都在对外征战。长期的对外征战,军费开支巨大,国库耗尽,财政捉襟见肘。财政缺钱怎么办?汉武帝的办法是:利用铸币权来敛财!


(西安汉城湖公园汉武帝铜像)
为了弄清汉武帝如何利用铸币权敛财,我们需先了解汉武帝之前西汉的货币的铸造及流通状况。
汉初六十年的货币流通

从刘邦称帝(公元前202年)一直到汉武帝即位之前(公元前141年),这六十年里,西汉王朝的货币流通,一直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
汉朝初建时,沿用的是秦朝时遗留下来的货币——“秦半两”铜钱(当时的汉朝官员们还并没有意识到要铸造一种新的汉朝货币,以此彰显王朝更迭、权力易主)。另外,刘邦在位时,一直鼓励民间仿造“秦半两”自由铸造铜钱,汉朝廷也在自行铸造仿版的“秦半两”,尽管汉初的这些仿版“半两”铜钱,面文刻的都是“半两”二字,名称也都叫“半两”钱,但是其重量却远不及标准的“秦半两”(秦汉时,半两等于十二铢,约8克),仿版“半两”钱一般只有三铢、二铢重。所以,刘邦在位时,市面上的各种仿版“半两”铜钱都是徒有其名,根本不足半两重量,实为劣质铸币,而真正足重的“秦半两”很快就被人们私藏或熔铸了,消失于市面。
▼图:“秦半两”铜钱,面文“半两”,篆书字,圆形方孔,重量半两,秦汉时,一两等于二十四铢,半两即十二铢,一两大约为现在的16克左右,半两约为8克。现藏于中国钱币博物馆。



▼图:汉初刘邦时期的“榆荚半两”铜钱,面文同样是“半两”,在当时社会也叫“半两”钱,但是其重量很轻,只有三铢(约2克),仅为“秦半两”的1/4重。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到高后及文景二帝时期,汉朝廷又多次对铜钱进行改铸,但每次改铸,新铜钱的面文一直保持着“半两”二字,没有变过,所以,这些铜钱都可统称为“半两”钱。不过,每次改铸时,虽面文不变,但新铜钱的重量有所变化,先后经历了“三铢——八铢——五分——四铢”四次重量变化。到汉武帝即位之前,西汉王朝的货币流通主要是“四铢半两”钱(面文“半两”,重量四铢),此外,由于民间私铸盗铸现象一直存在,所以大量劣质轻小的铜钱也都充斥于市(有的只有二铢、一株重,面文也是“半两”),货币流通较混杂。
武帝铸币,捞钱敛财

汉武帝刚即位的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下令销毁此前的“四铢半两”,改铸为“汉三铢”铜钱,这次的“汉三铢”,和以往的铜钱不一样,面文改为了“三铢”(不再是“半两”),重量和其面文一样,也是三铢(约2克)。相比于“四铢半两”,“汉三铢”进行了减重改铸,实际就是贬值改铸,汉武帝可从中捞取一笔改铸收益。
▼图:汉武帝时期铸造的“汉三铢”铜钱,面文“三铢”,重量三铢。这也是汉朝建立以来,首次用了一个新的货币名称(此前都叫“半两”钱)。图片来源于网络。



“汉三铢”铸行后,相当于朝廷明确宣布了铜钱贬值,这引发了更多的人私铸盗铸劣质铜钱,货币流通持续混乱。于是,到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时,武帝又下令进行改铸:销毁“汉三铢”,重新恢复铸造“四铢半两”钱。此后十余年,西汉的货币流通趋于稳定。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即位第八年),西汉王朝和匈奴政权正式决裂开战,此后几乎连年都有大规模战事,军费开支剧增,此前的“文景之治”本来给汉武帝积累了一些国库家底,但与匈奴开战后,那点家底很快就被耗尽,西汉王朝的财政很快陷入困境。
为了解决财政问题,汉武帝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下令再次改铸货币。这次改铸销毁了此前的“四铢半两”钱,又重新改铸为“汉三铢”(面文“三铢”,重量三铢,约2克),与此同时,武帝还下令铸造“白金三品”和“白鹿皮币”。这次改铸就是古代帝王利用铸币权来敛财的典型案例。
在将“四铢半两”又改铸为“汉三铢”的过程中,汉朝廷的铸币机构可从每一枚旧铜钱中节省出“一株”重量的原材料,累积到三铢后,就可铸造一枚新的“汉三铢”,也就是说,把三枚“四铢半两”销熔后能改铸成四枚“汉三铢”,数量变多,所以,汉朝廷在熔旧改新的过程中,可获得大量的改铸收益,而这些收益最终由汉武帝支配。
相比于改铸的“汉三铢”,“白金三品”银铸币更显其敛财特点。“白金三品”,是指三种银锡合金铸币,包括:一、龙币,圆形且有龙纹图,重八两,值三千钱;二,马币,方形且有马纹图,重六两,值五百钱;三,龟币,椭圆形且有龟背纹图,重四两,值三百钱。注意:这里“龙币“值三千钱,即可兑换成三千枚铜钱,表示其法定价值,其他同理。
▼图:白金三品,圆形龙币,方形马币,椭圆形龟币。上面都印有“少”字标记,代表当时的管理汉朝皇室财产的宫廷机构“少府”。图片来源于网络。



“白金三品”的法定价值明显定得过高,其内在价值(银锡合金的原料成本)远远不及其法定价值,这就像一枚铜钱,本来只能买到1个馒头,但是朝廷却强行规定,这枚铜钱能买到10个馒头,强制提升购买力。由于“白金三品”铸造出来后直接由汉武帝支配,所以这些高值铸币,就变成了汉武帝的一笔高额财产,汉武帝可以用这些“白金三品”支付各项财政开支,包括高额的军费开支。这也是为什么说“白金三品”是汉武帝捞钱的工具。
由于法定价值定得过高,“白金三品”铸行流通后,很快就被人们大规模盗铸,人们纷纷荒废生产,投机获利。这场盗铸投机之风,也严重影响到当时的社会经济生产。为了遏制盗铸,汉武帝下令“盗铸者罪至死”,但依旧禁而不止。由于“白金三品”造成了很大的社会负面效应,在其发行流通两年后(公元前117年)便被废止了。
与“白金三品”同时发行的还有“白鹿皮币”。这里的“皮币”并不是指货币,而是单指兽皮,在古代的文字解释中,“幣,帛也”,是一种纺织品。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有用兽皮作为礼品赠送与人的风俗,因而,兽皮本身就是贵重之物。在西周时,各诸侯向周天子献贡时,也多以兽皮献礼,王公贵族之间赠礼,也用兽皮。



而汉武帝下令制作的“白鹿皮币”则和以往的兽皮有所不同,首先,它是用白鹿皮制作,所谓“白鹿”,实际上是隐性白化基因突变后的梅花鹿,因其外形独特、十分稀少,古人们将其视为“神物”,是祥瑞之兆,所以,白鹿被发现后,被献贡给帝王,并被专门饲养在皇家禁苑。汉武帝时期的“白鹿”被豢养在皇家上林苑里,由宫廷机构“少府”具体管理。所以,白鹿皮只有“少府”能制作,且最终都属于汉武帝的私有财产。其次,“白鹿皮币”有明确的用途和售价,武帝在下令制作“白鹿皮币”的同时,规定宗室王侯在朝觐帝王时,必须从“少府”那里购买“白鹿皮币”(将白鹿皮裁剪成每一张方尺,饰以彩绘),作为进献玉璧时的陪衬之物,而“白鹿皮币”的售价定得奇高,为四十万钱(当时黄金一斤,值万钱,意即一张“白鹿皮币”售价高达40斤黄金,当时一斤等于十六两)。
很明显,白鹿皮币,实际上就成为汉武帝向宗室王侯敛取钱财的工具,也成为武帝打压王室贵族、地方豪强的政治工具。另外,还需说明,白鹿皮币,并不能视为货币,因为其并没有履行过货币职能,完全没有作为货币流通过,它只能被视为是汉武帝专属的强买强卖的特殊商品。
由于“汉三铢”过于轻小,易被盗铸,而“白金三品”也有很大弊端,所以,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时,汉武帝又下令改铸:销毁废除“汉三铢”,改铸为“汉五铢”(面文“五铢”,重量五铢),并且这次改铸由各地方郡国负责完成,所以铸造出来的新铜钱也被称为“汉郡国五铢”。
此后,为了解决各地郡国滥铸劣质“汉郡国五铢”的问题(大多数“郡国五铢”重量根本不足五铢),以及解决长期以来民间私铸盗铸的问题,汉武帝最终于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进行一次正式的货币改革:在中央朝廷设立“上林三官”(上林指“上林苑”,三官指“钟官、辨铜、技巧”),专门负责铸造新的标准“五铢”铜钱(即“三官五铢”),并禁止所有郡国及民间私人铸币,将铸币权收归于中央朝廷专有垄断;同时,将所有铜矿资源收归于中央垄断,彻底断绝郡国和民间私铸盗铸;另外,“上林三官五铢”铸行后,强制全国通用,以往各类钱币都不得使用,“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这次货币改革,才真正实现了西汉王朝的货币统一,此后,西汉的货币流通长期稳定。
▼图:“三官五铢”铜钱,元鼎四年后,为西汉的全国通行统一货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