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查看: 161|回复: 18

从“四入头”出发看宋代宰执的入职“门槛”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2-11-7 15: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先十分感谢常六相公 @淮南东路安抚使的大力支持和协助,感谢他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帮我给表格查漏补缺, 为本文撰写的依据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下面我们开始正文。
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容斋续笔·卷第三》的“执政四入头”中说道“国朝除用执政,多从三司使、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进拜,俗呼为‘四入头’。固有尽历四职而不用,如张文定公、谓仁、英朝,至神宗初始用,王宣徽之类者。赵清献公自成都召还知谏院,大臣言故事近臣自成都还,将大用,必更省府,谓三司使、开封府。不为谏官。以是知一朝典章,其严如此。至若以权侍郎方受告即为参枢,如施矩、郑仲熊者,盖秦桧所用云。”
洪迈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曾任翰林学士,最后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致仕,卒赠光禄大夫。按理来说,洪迈作为朝廷中人,说得应该很有道理,但我们如果细细考证一下,会发现一个洪迈说的,主要是北宋仁宗至神宗元丰改制前的情况,神宗元丰改制后,朝廷机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三司已经并入户部,显然不会再有三司使的情况,而北宋结束后,南宋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不曾拥有开封府,所以这时候的“四入头”其实只剩“两个头”了。但是宰执仍然是要有人的,那么元丰改制后,宋代的执政入职“门槛”到底有了什么变化呢?“四入头”到底是不是真的长期存在呢?今天打算从统计的角度予以解释和论证。
一、已有论文综述
黄光辉老师已著有《论宋代执政迁入官的变迁》,指出宋代官员任宰执前的岗位分布大致有五个时间段,第一阶段为太祖、太宗的“内职”阶段,第二阶段为真宗至神宗改制前的“四入头”阶段,第三阶段为神宗改制是北宋末的尚书主导期,第四阶段是高宗,第五阶段是孝宗至度宗,后两期均明显呈现言官迁入的现象。笔者基本赞同黄老师的观点,但对于具体的数据统计和阶段分期仍有不同看法。首先,黄老师在神宗改制前,有实职的谏议大夫,笔者认为这不符合改制前谏议大夫的实际作用,因为此时谏议大夫是寄禄官而不是职事官。其次,笔者认为南宋可以合为整体统计,不需要将高宗单独分出。第三,则是部分差遣的统计方式持不同看法。
二、统计原则
(一)综合《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宰辅编年录校补》《续宋宰辅编年录校补》等书,宋代宰执总数为493人,自范质、王溥、魏仁浦、吴廷祚始,自陆秀夫止。考虑到范质、王溥、魏仁浦、吴廷祚4人系后周遗留宰执,不应完全作为宋代宰执讨论,故删去;同时,考虑到德祐元年(1275年)起,南宋已经进入风雨飘摇的阶段,期间宰执升迁已经进入不正常状态,甚至许多宰执拜完就run,所以该年起任命的20位宰执(自曾渊子起至陆秀夫止)另行统计讨论,不列入正文统计范围。故大的统计范围为469人。最后,根据宋史宰辅表及宋宰辅编年录校补提醒,删去李曾伯拜参知政事一条;根据本人墓志铭,删去余嵘拜同签书枢密院事一条。故最终的统计范围是467人。
(二)本次仅统计宰执初任宰相或执政官或平章军国事等官职以及任前官职,不考虑其进入宰执团体后的拜罢情况。
(三)鉴于官员升任宰执前存在多岗位兼任的情况,均以其侧重的那个差遣为主要差遣。譬如宋朝存在许多翰林学士知制诰兼职权知开封府的情况,此种情况,因开封府繁剧,而内翰清要,故以权知开封府为主要差遣。
二、整体情况



综合《宋史》《宋宰辅编年录校补》《续宋宰辅编年录校补》《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及相关墓志铭统计得出。

整体情况详见上表。
分阶段来看
第一阶段,是太祖、太宗、真宗朝,此阶段主要延续了五代的传统,即以内制外时期,内职升执政的比例极高,不仅有翰林学士,更有枢密直学士、诸司使等官职。真宗朝恰好处于五代模式向宋代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如果与后一阶段合并,将难以看出真宗时期的具体情况。
第二阶段,是仁宗至神宗改制前,此阶段情况基本符合洪迈所说的“执政四入头”,翰林学士、三司使、御史中丞、权知开封府是迁入执政的主要岗位。
第三阶段,是神宗改制后至北宋末年,神宗复三省后,三司的职能已并入户部,三司不再出现。本阶段很明显的现象是尚书入执政的比例大幅度提高,而御史中丞的比例大幅下降。
第四阶段,是南宋整体(至度宗末)。南宋的整体情况是六部尚书为主,谏官、翰林学士为辅。
与此同时,第三、第四阶段中,六部尚书迁入执政比例最高的是吏部尚书,这与吏部尚书掌握较大的人事权脱离不了关系。
三、各阶段分析
(一)“内职”迁执政期
所谓“内职”,《宋史·职官志》认为,“枢密、宣徽、三司使副、学士、诸司而下,谓之‘内职'。” 这个说法非常宽泛,其实按照五代传统,枢密直学士、枢密承旨、诸司使、翰林学士、宣徽使等均为内职。在太祖、太宗以及真宗朝,内职出任执政的比例相对来说都比较高。这里要说明一下,真宗朝御史中丞、三司使、权知开封府均只有1人迁入执政,与仁宗朝以后呈现明显差别,故此不能完全与第二阶段相混淆,说执政四入头始于真宗,笔者认为是欠妥的。
我们来看一下太祖朝、太宗朝、真宗朝各主要岗位进入宰执的比例:
枢密直学士翰林学士等御史中丞三司使等盐铁使枢密承旨内诸司使、閤门官等
太祖朝(总11)27.27%9.09%18.18%9.09%
太宗朝
(总33)
30.30%27.27%9.09%3.03%9.09%6.06%9.09%
真宗朝
(总26)
15.38%38.26%3.85%3.85%7.69%
可以看到,内职出任执政在太祖、太宗、真宗朝占到的比例相当之高。
太祖朝如果加上未在本表统计之内的宣徽使(1人)的话,内职进入执政比例为72.73%;
太宗朝的内职进入执政的比例为84.85%;
真宗朝如果加上未在本表统计之内的宣徽使(1人)的话,内职进入执政的比例为73.08%。
这是五代军政府模式尚未完全转型为官僚政府情况下的必然结果。与此同时,太祖朝和太宗朝出现了枢密直学士出任执政比例较高的现象,这一方面当然是因为枢密直学士还没有完全阶官化,另一方面是因为枢密院本身就是带有“内”的属性,太祖朝提拔的宰辅多由霸府而出;太宗朝提拔的宰辅则多由潜邸,自然而然,这种“内”属性的官职就得到了更多的机会。而随着科举大规模“扩招”的结果显现,以及真宗的特殊情况,使得翰林学士这个“内相”也得到了相当多的机会,三朝比例逐渐递增。诚然,太宗对真宗的培养模式显然是以文教为主,特别是以“圣相”李沆为首的官员对文教的贯彻,使得真宗更加依赖于这些文学之士,更会从中选拔自己属意的人选出任宰执。
当然,正如笔者之前所说,真宗朝御史中丞、三司使、权知开封府均只有1人进入执政序列,比例很低,所以不能将真宗朝当成执政四入头的起始阶段。
(二)“执政四入头”时期
仁宗、英宗以及神宗元丰改制前,是最符合洪迈所说“执政四入头”的时期,并且从四入头的进入比例来看,形成了翰林学士为主,御史中丞、三司使、权知开封府并为辅的局面。
总的来看,本阶段一共有57人自四入头进入宰辅团队,占本阶段总迁入人数的68.67%。
经过真宗朝的过渡,枢密直学士已经基本阶官化,不再有内职的意味。于是翰林学士顶替了这个位置,从绝对数量上来看,这一阶段翰林学士迁入宰辅的人数是23人,比太祖太宗真宗朝的20人要多。也证明了翰林学士的地位不断地上升。同时我们知道,翰林学士在庆历年间,其合班已经上升到三司使之前,也证明了了这一点。英宗执政虽然只有4年,仅仅提拔了3人进入宰执团队,但其中之一便是翰林学士。
本阶段御史中丞迁入的人数为9人,比第一阶段的4人多出一倍还多,黄光辉老师指出,这是因为宋代前期御史中丞主管刑狱,主要任务不在言职上,而真宗朝颁布的诏令要求御史台逐渐恢复弹劾百官的功能,诚然这道诏书真正发挥效用是要在仁宗朝,这也是本阶段御史中丞地位抬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司使作为内职的一部分,继续在财政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作为宰执,必然要对财政问题了然于心,不能事事都学吕端那样“问有司”。从比例上看,本阶段三司使共有14人进入执政,占比16.87%,远高于第一阶段的5.71%。
宋朝经过多年发展,开封府已经成为大宋的中心,《清明上河图》中就可一度风貌,不然南宋也不会做着“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美梦。相比于第一阶段仅一位权知开封府进入执政团队的窘境,第二阶段中有11人进入执政团队,绝对数量和占比上都碾压第一阶段。这不仅是因为开封府事务众多,更重要的是,相比于其他诸司衙门,开封府能每日早朝面见君主,汇报工作,本身就比其他部门的人员更能面承清光,跟皇帝多亲近。
但同时也不要忘记,本阶段中另一个迁入执政团队的重要类别,就是地方官。在我们的统计范围之内,两宋地方官进入执政团队的总人数有49人,这个人数不仅包括知府州事,还包括都部署、宣抚使、制置使以及四川随军转运使沈义伦、南道都总管张叔夜、京湖屯田大使吴渊。第二阶段中地方官就有17人,占比高达34.69%。黄光辉老师认为这和仁宗朝与西夏进行战争有很重要的关系。笔者认可这个原因,但认为这只是一部分原因。这一阶段中,成都府(益州)迁入执政的就有4人,仅少于抗击西夏的人数(延州、渭州、熙州、永兴军一把手加陕西四路都部署共8人)。一方面,在宋代,成都府实际上毗邻边境,你说这是重臣守边也可以,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蜀地自大宋开国以来就不太稳定,加上入蜀较难,需要重臣安抚镇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蜀中反抗力量削弱,这种重臣出镇蜀地的惯例也就随之消亡了。
(三)六部尚书主导期
元丰改制后,三省六部恢复职能,三司使退出历史舞台,并入户部,从此时开始,也就绝不可能符合洪迈的说辞了。在第三、第四阶段中,六部尚书成为了进入执政团队的主要力量。这一阶段里主要进入宰执团队的力量如下表所示:
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府六部尚书六部侍郎给事中谏议大夫
神宗(改制后,总6人)32
哲宗(总22人)84181
徽宗(总38人)11121
钦宗(总19人)33171
高宗(总83人)1320124721
孝宗(总40人)5317431
光宗(总4人)31
宁宗(总34人)62032
理宗(总59人)529419
61
合计(总314人)48364137181013
上表中,抛开第二阶段中风光无限的权知开封府,改制后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六部尚书、六部侍郎、给事中、谏议大夫进入宰执的比例占到总数的83.44%,而六部尚书一个就占到了43.63%,远远高于其他几个类别的占比。
权知开封府(含徽宗调整官制后的开封府尹)的地位在不断下降,因为六部尚书的官品和杂压均高于权知开封府,使得权知开封府迁六部尚书才是正常途径,越级升为执政属于是皇帝看重。而杜充从东京留守任上被召回后,大宋就再也没有开封府尹这种东西了。至此,四入头正式只剩两个头。
翰林学士虽然地位有所下降,但始终保持内职的优势,坚持着四入头的荣耀。
根据徐度在《却扫编》中的记载,六部尚书迁御史中丞不是升官而是贬官,必须要加职名以示尊重。所以御史中丞的待遇也在降低,但总体还是保持着一定的优势。
1.元丰改制到北宋结束与南宋的对比
由上表可知,元丰改制后到北宋结束迁入执政的人数,翰林学士仍有25人,御史中丞7人,六部尚书38人,六部侍郎2人,所占比例分别为当时总人数(85人)的29.41%、8.24%、44.71%、2.35%,给事中和谏议大夫比例均为0。南宋迁入执政的人数,翰林学士23人、御史中丞29人、六部尚书99人、六部侍郎16人、给事中10人、谏议大夫13人,占当时总人数(229人)的10.04%、12.66%、43.23%、6.99%、4.37%、5.68%。可以发现六部尚书迁入执政的比例两个时期基本保持不变,六部侍郎比例有所上升,给事中和谏议大夫进入了视野,翰林学士比例下降,御史中丞比例是上升的。御史中丞比例上升的比例我们后面分析。翰林学士尽管作为内职,但随着秦桧侵夺皇帝权力,宰相全面干预翰林学士的选任,使得南宋皇帝对内职的信任是有所动摇的,翰林学士作为天子私人身份,在宰相的干扰下,内职的属性已经大大降低。给事中和谏议大夫这些中书、门下后省官员,也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内职”的替代。
2.六部各部尚书迁入情况论述
详见下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神宗(改制后,总6人)11
哲宗(总22人)422
徽宗(总38人)941421
钦宗(总19人)232
高宗(总83人)833712
孝宗(总40人)82313
光宗(总4人)21
宁宗(总34人)12521
理宗(总59人)811262
度宗(总9人)321
合计(总314人)57122920145
六部尚书中一目了然可见,吏部尚书迁入执政的比例最高,几乎是排名第二的礼部尚书的两倍。
这显然是因为元丰改制后,吏部尚书掌握了文武官员的升任大权,铨曹四选均统领在吏部尚书之下。虽然有堂除在上面压着,但中低层的铨选大权依然在吏部尚书掌握之中,所以吏部成为了冉冉升起的新的“入头”。
兵部尚书是六部中著名的冷衙门,人事权没有、发令权也没有,但依旧能获得六部尚书中迁入执政数量排名第三的位置,这要分成两方面来看。一方面,从排序地位上来说,兵部的杂压仅在吏部之下,在其他四部之上,至少北宋元丰改制后仍然坚持这一要素。另一方面,南宋因为兵部事简,多让兵部尚书兼任知临安府,虽说行在不是京城,但也是行在,所以相对来说,还是有其优势所在。
户部尚书的地位逐步下降,还是因为孝宗、宁宗时期设立国用所,凌驾于户部之上,与此同时,地方总领所的力量也分化了户部的职权,使得户部尚书地位大大下降,干脆从光宗到度宗一个升执政的都没有。
让笔者不甚理解的是礼部尚书和刑部尚书,两者的高峰均出现在理宗朝,受限于史料和自身知识面,笔者着实难以理解,还有待各位看官指教。
(四)御史中丞在高宗朝的异军突起和南宋台谏合一的影响
这个问题,日本学者寺地遵先生早有高论,即秦桧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从皇帝手里掠夺了御史中丞的任命权,并让御史中丞弹劾执政,然后以执政地位作为交换,再让新的御史中丞弹劾,这种在北宋只能由皇帝玩的“异论相搅”,在南宋被权相秦桧玩得飞起。所以在高宗一朝,御史中丞迁入执政的人数有20人,远远超过吏部尚书的8人。秦桧能多年屹立不倒,甚至让高宗在靴子里藏刀自卫,都与秦桧掠夺御史中丞、翰林学士的任命权脱不开关系。
高宗之后,御史中丞进入执政的人数断崖式下跌,这可能与宰相专制密切相关,既然宰相已经掠夺了御史中丞的权力,那么为什么要安排一个人来弹劾自己呢,这不闲得慌?
而与此同时,台谏合一也对迁入执政造成了影响,黄光辉老师结合方诚峰、刁忠明两位老师的观点,认为谏议大夫随着台谏合一的进程,在事实上成为“副御史中丞”,所以也就取代了御史中丞成为执政的新入头。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以下判断:
一是太祖太宗朝,仍然存在很强的五代军政府模式的惯性,使得这一阶段霸府人士、内职迁入执政的比例较高。真宗朝处于军政府向官僚政府的过渡,如枢密直学士这种内职仍然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作用,但已经逐步弱化。
二是仁宗至神宗元丰改制前,官僚政府已经基本建设完成,而且本阶段是真正执政四入头时期,
三是元丰改制后,尚书省恢复往日地位,六部尚书获得了绝对的主导权。但是各部尚书进入执政的人数也不一样,吏部尚书最多、礼部尚书第二、兵部尚书第三、刑部尚书第四、户部尚书第五、工部尚书第六。高宗朝因为秦桧弄权,任用御史中丞为爪牙攻击现任执政,使得高宗朝御史中丞迁入执政的比例很高。而随着南宋台谏合一的完成以及御史中丞被不断弱化、甚至不除,谏议大夫作为副御史中丞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御史中丞的作用。
以上,请各位斧正。
附上黄光辉老师的大作以及鄙人统计的数据表(跟黄老师的统计数据不一样)。
论宋代执政迁入官的变迁_黄光辉.pdf
1.9M
· 百度网盘


宋宰辅初任宰执前岗位统计表.xlsx
43.7K
· 百度网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1-7 15:31:46 | 显示全部楼层
章六相公YYD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1-7 15:3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三司使副算内职?[好奇]从沿革来说三司使前身不是户部尚侍或金谷卿少判事使职发展而来的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1-7 15:3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丘八皇帝以亲从管财政,早期确实可以算内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2-11-7 15:32: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大宋自己说的[酷]军政府的钱袋子,也是内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2-11-7 15:3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史·职官志》认为,“枢密、宣徽、三司使副、学士、诸司而下,谓之‘内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2-11-7 15:3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吧,只能认为是军政府的钱袋子必须找幕内体己人来当了[惊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1-7 15:3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必须的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1-7 15:35:48 | 显示全部楼层
章六相公yyd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1-7 15: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章六相公治史严谨 yud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