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意现代货币理论(MMT)
现代货币理论(Modern Monetary Theory)认为只要有央行印钞的支持,货币主权国家的本币债务就不会违约,在通胀可控的前提下,财政可以不断扩张。
1、MMT无法控制通胀。
在MMT框架下,政府支出需要通过货币超发来完成,而不是通过税收或者是发债。在这种模式下,通货膨胀是不被控制的。因为MMT主张的财政政策使得总需求边际增加和货币超发,这两个条件促使了通货膨胀的形成。政府支出增加在经济周期的多数时期都将引发总需求超过总供给,配合货币条件,通胀率很可能持续上升。
2、MMT降低了宏观经济调控效率。
从政策定位来看,货币政策属于总量调控工具,而财政政策兼具总量工具和结构工具的特点。在传统经济理论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地位相当,可以相互协同、相互补充,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可以视情况采取九种不同的策略组合来实现政策目标(扩张/中性/紧缩)。而MMT打破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地位的均衡性。在MMT框架下,财政政策地位远远高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处于完全从属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从宏观经济政策角度来说,将只有三种政策组合(只有财政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大幅减少,将大大降低应对经济周期的灵活性,从而大幅降低宏观经济调控的效率。
3、MMT无法有效应对通胀。
从MMT的政策主张来看,MMT无法有效应对滞涨局面。它主张现代货币体系实际上是一种政府信用货币体系。并非先有税收,再有财政开支;反而是财政开支创造了货币流通,政府再通过税收回收货币。财政赤字并不意味着政府会陷入财政危机,赤字相当于增加货币供给。当经济陷入滞涨时,为了应对通胀,需要提高税收以降低通胀率,而这将会加剧经济衰退。为了应对经济停滞,需要货币超发增加政府支出,而浙江加大通胀压力。因此,MMT的政策主张在应对通胀时本身就是矛盾的。
有学者认为,当市场上出现钱荒时,政府只要采用MMT,开足马力印钞就可以解决问题。对此你怎么看?
我认为该观点是不正确的。
1、MMT理论与现代经济金融体系的运行相悖。
现代货币理论实际上违背了货币演进的历史规律,忽略了当今银行信用货币制度下银行作为货币创造中枢的核心作用,本质上是一种倒退。工业革命导致生产规模快速扩张,货币的需求不再是自上之下由税收驱动的,而是自下至上由生产驱动的,交易、贮藏、支付和清算等构成了货币需求的主体。由于这样的现象产生,政府信用创造与生产脱节,其难以满足经济活动的需求。银行可以通过贷款创造存款货币组织当下生产,贷款先行,企业在获得贷款后再开始购买商品并进行生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存款转移给个人,个人在购买企业所生产出来的商品,如此循环,推动货币的流通与运行。因此,银行的货币创造逐渐成为了最主要的货币投放方式,现代货币体系逐渐过渡为以金融为主导。
2、MMT错误地将存款货币和基础货币视为并列平行关系。
从货币创造层次的角度来看,它只看到了国民经济核算账面上的平衡,忽略了货币创造的内在机制与动态过程。
3、MMT主张由政府垄断的货币创造制度。
垄断的货币创造制度下,隐形剥削势必会推动货币体系走向灭亡。政府若垄断了货币创造制度,必将不利于市场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容易出现大量金融资产被国有部门占用的情况,加剧资源的不协调与错配,无法推动各部门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MMT表面上与主要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时间相关,还借鉴了通胀和就业的双目标框架以及贷款创造存款理论。实际上它是政府透支、央行买单的“铸币税”安排,这将会冲击总体价格体系,扭曲经济主体的决策,与实现经济金融稳定的目标南辕北辙。MMT将财政和金融混为一谈的理论逻辑及政策导向极其危险。切断财政与央行的直接融资关系,防止财政赤字货币化,是银行信用货币制度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则,所以央行应该要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 |
|